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共融的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实践
2023-12-29赵欣
赵欣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既包括思维活动,也包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融入围绕学习主题开展的学科活动当中,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思辨,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型课堂的整体表现,更加强调学生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开展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共融的活动型课堂教学实践是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形式。
统编思想政治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主要围绕人民民主专政这一主题阐述我国的国家政权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学生后续学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打下基础。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习了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仅处于初步了解的状态,透过事件理性深入分析的能力不足,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为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等问题缺乏深刻思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加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设计一系列结构化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开展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提供学习支架,导之以问,让思维活动在课堂生发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围绕本课的重要概念“国体”为学生搭建概念型学习支架,让学生回顾必修1所学的“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相关内容,继而导之以问: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请学生带着问题围绕“国体”的概念进行预习。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初步了解: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質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等,这为学生在环节1“解码共和国符号”中进一步学习我国的国家性质做好铺垫。
环节1 解码共和国符号(国号、国徽)
活动1 教师播放《解码<共和国符号>》的视频,请学生思考:(1)新中国“国号之争”的内容是什么?(2)新中国国号中的“人民”二字蕴含了什么深意?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国号之争”争的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探讨“人民”二字的深刻内涵。
活动2 教师展示国徽图案以及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两段论述,请学生思考:(1)国徽中的不同标识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2)结合历史背景和毛泽东经典著作中的两段论述,谈谈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要坚持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学生结合教师呈现的教学资源,思考国徽中不同标识的意义,结合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理解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借助视频、图片、历史文献等各类资源型学习支架,构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学生搭建深度思维的“脚手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解码<共和国符号>》视频、国徽设计图案、毛泽东经典论述选段等资源型学习支架以及问题支架的帮助下,提炼出新中国国号之争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是否保留“中华民国”的简称等问题展开,国号之争的背后体现的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对于人民民主理念的执着追求。而学生在解读新中国国徽的齿轮、谷穗和五颗星等标识,以及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重要论述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的符号体现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政治基础,理解并认同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环节是学生知识习得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生发生长的过程。
二、挖掘本土资源,在序列化的学科任务中开展实践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在本环节中,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作业,鼓励学生结合前置预习,围绕“如何理解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确定若干有逻辑关联的学科任务开展实践,带着问题去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及周边社区参观探访。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回顾初心—践行使命—生动实践—展望未来”为主线,实地探访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完成相应的学科任务:了解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成立背景、工作机制、实践案例以及发展方向。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融入课前探究和课堂展示中,融入学科内容的习得中。
环节2 从基层立法联系点看全过程的民主
小组1:回顾初心。(全过程的民主如何在上海落地生根?)
学生探寻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从无到有,绘制立法联系点的时间轴和实践群像图。(以手账等形式展示)
小组2:践行使命。(透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实践解读全过程的民主的“全”)
学生采访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人员以及参与基层民主实践的居民,请他们讲述全过程的民主实践的生动故事。(录视频、整合讲述)
小组3:生动实践。(案例解读:为什么说黄金城道“网红街”治理的背后是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探究黄金城道借鉴了立法联系点怎样的工作经验,具体又是如何开展社区治理的。(情景再现、成果分享)
小组4:展望未来。(新时期,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继续发挥优势,助力全过程的民主?)
学生采访或搜集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关于“如何通过民主治理打造‘家门口一站式美好生活空间”的看法,同时,结合身边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小组合作,商讨陈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如果说环节1是从宏观层面探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那么环节2全过程的民主的学习则是从中微观实践层面去探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活动型课堂教学不仅要用好课内教学资源,更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本地丰富的思政课程教育资源,通过结构化的活动设计,鼓励学生在序列化的学科任务中开展实践活动,搭建起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实现活动型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
三、深入课堂活动细节,在深度思考中达成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分享的真实案例,找契机、找切入点,在提炼事实逻辑中引导学生析理入微,在问题驱动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具体,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黄金城道治理的背后是全过程的民主的生动实践,小组展示相关背景资料:每年深秋,虹桥街道黄金城道的银杏染上金黄色,670米长的步行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街”,而在这条步行街的附近,正是古北市民中心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小组代表围绕着附近居民华东理工大学教师安大地在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参与黄金城道社区治理的实践经历讲述“网红街”与“立法联系点”相互印证的紧密关系。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网红街”会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会涉及哪些主体?社区居民安大地老师是如何借鉴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经验解决社区问题的?最终形成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为什么说这一治理过程是全过程的民主的生动实践?请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环节3 从“网红街”治理的背后感悟人民民主的真谛
(1)“网红街”黄金城道在社区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人车分流不明显、孩子玩耍存在安全隐患、宠物垃圾未处理、交通拥堵、快递员未安全行驶与规范停车、游客拥挤……
(2)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
参与的主体:居民、物业、外卖小哥、社区居委会……
参与的方式:民主协商(召开需求调研会、意见征询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实践保障: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
(3)“融·阡陌小筑”改造方案。
将步行街与道路自然分隔开来,花坛、绿植错落有致,内里还贴心设置了非机动车停放、外卖车辆专属停放点、宠物垃圾回收点等多功能区域,来往市民也能在此休憩。
总结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全过程的民主。全过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从利弊两个角度总结出黄金城道成为“网红街”,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街区的知名度,带来不错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人车不分流导致的行人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快递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涉及小区居民、物业、街区商铺、外卖小哥、社区居委会等不同群体。因此,基层治理必须要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体现了全过程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这种广泛不仅表现为人民在各个领域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更表现为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上。安大地老师作为立法联系点的信息联络员,借鉴立法联系点的工作方法,思考社区治理是否也能通过召开“需求调研会”“意见沟通会”“建议征集会”等方式,让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社区问题。在安大地老师的建议下,街道自治办多次举办意见沟通会,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了“融·阡陌小筑”的改造方案。可见,民主不是装饰品,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网红街”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大家在社区治理中积极表达意见、建议,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被倾听、被尊重,这正是全过程的民主的力量和意义,也生动诠释了全过程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通过这一环节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细节,对全过程的民主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在深度思考中达成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综上,学生在系列探索与持续交互中,加深了对“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的民主”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并通过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在真实体验中领悟全过程的民主的真谛,培育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从以上课例来看,构建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共融的政治课活动型课堂要求教师既不能“一言堂”,也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完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夯实教学基础,从而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出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走向深度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将“解码共和国符号”“从基层立法联系点看全过程的民主”“从‘网红街治理的背后感悟人民民主的真谛”三个活动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国体”“全过程的民主”这两部分重要内容。这一实践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优化活动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在构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共融的政治课活动型课堂中走向深度教学。
思政课教学不能止步于简单告诉学生“应然”状态下的课本知识,而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关照现实,理性看待社会发展中“实然”和“应然”的关系,主动发现和正确认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公共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课标也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特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贯穿于活动型课堂始终。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些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无论是拍录视频、绘制手账,还是课上的幻灯片展示,他们都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活动指向下的学习任务。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调查研究、资料查阅、信息处理、表达交流方面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在丰富的学习活动體验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