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2023-12-29韩斌
韩斌
当前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给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大框架中,东盟国家拥有牵连东西、带动南北、沟通海陆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3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命运与共、联合自强、团结合作的典范,挖掘其丰富的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深走实,既是双方共同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稳定与繁荣、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携手对冲“经济疫情”,贸易和投资合作持续升级。疫情暴发后东盟国家经济遭受疫情重创,中国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助力东盟国家经济复苏,双方经贸合作逆势上扬。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减少近四成,但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1%。中国和新加坡、老挝、缅甸、印尼等东盟国家建立了人员“快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恢复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直飞国际航班,并积极探索建立“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网络,推动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维护地区供应链、产业链和金融稳定。2020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形成了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2021年双边贸易规模比1991年扩大了85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更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贸区之一,充分彰显出互利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强劲韧性。
推进基础设施联通,要素流动更加高效。围绕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联通,在制度规则贯通、环境政策沟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柬埔寨首条高速公路金边—西港高速公路通车运营,东盟首条高铁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中老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设提速,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做大做强。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中国面向印尼、老挝等国开展了北斗应用系列活动,中泰共建新海底光缆项目实现了中泰宽带联通,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建设了海外云计算中心,打造了马来西亚首座人工智能产业园。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打造了务实合作新亮点,又确保了当地人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双方合作带来的红利。
不断拓展合作维度,友好互信持续加深。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双方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如在政治互信方面,中国同东盟建立了包括领导人、部长、高官在内的完整对话合作机制。在文化互通方面,连续举办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10届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在社会交流方面,打造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等重要平台和旗舰项目,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超过20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先后向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派出抗疫专家组,截至2021年12月,向东盟国家提供近6亿剂疫苗。这些多维度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精神,进一步弘扬了传统友谊,加深了政治互信。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实施与不断升级,更低的关税、更活跃的国际贸易将带来更积极的产能合作,更深入的人文交流将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与互利共赢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重点推动与东盟国家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民心相通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休戚与共、相融发展、普惠大众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努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抓住开放合作新机遇,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RCEP生效后,各国在空运、海运、建筑、房地产、运输、电信、金融等方面均作出了高水平开放承诺。一是要构建更加集约高效、更加完善通畅的交通物流枢纽。借助中老铁路的示范效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商共建铁路、港口、机场、发电设施等基础设施,推动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多种联运方式并行发展,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畅联国内、通达东盟、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为双方后续深入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推动以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为特征的制度型开放。针对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方面创新性的条款,加快优化报关、边检、裁定、认证、通关、监管等环节,降低进出口企业时间和费用成本。三是要从国际义务的高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高效的贸易便利化和监管制度,推进税收、市场准入、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努力为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挖掘合作潜力,探索产能合作新方向。针对不同特点的国家和市场,从不同维度拓展产业链、供應链、价值链。一是加强在传统领域的产能合作。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在未来5年力争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矿石进口国,而从这些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其又与我国生物医药、能源开发、农业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协作空间。在这些领域开展产能合作,既可以加快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又增强了我国粮食、能源和资源的全链条进口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全面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作用,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目前多数东盟国家正处于数字基础设施和科技发展的起步期,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2021年亚太移动经济报告》显示,东盟国家4G网络平均覆盖率仅5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缅甸与老挝六国的互联网用户尚不足国民的50%,发展数字经济潜力和空间巨大。在《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指引下,将“数字中国”方略与东盟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相对接,加快构建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智能安保、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快搭建电子支付平台、构建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共建多式联运行业的数据中心,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和数字治理对话和合作。
破除隔阂障碍,开创民心相通新境界。从民心相通角度来看,当前东盟各国面临地理阻隔、政治纷争、利益冲突等诸多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更需要各国民众之间达成高度合意与共识。一是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很多东盟国家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好的共同文化基础和民间沟通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区域性合作,通过来华留学、高端培训等培养各领域未来相知相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联合开发讲述中国—东盟友好故事的作品。二是在经济项目开展的同时,要主动配套实施一批民生项目,把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硬件设施与软件支撑的关系,从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切实增强当地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增强双方的彼此信任和互相支持。
当今世界,唯有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才是走向持续较快发展的康庄大道。未来,随着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在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中国和东盟合作发展的前景将愈发广阔。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和资政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