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戴嵩画牛》为点,辐射故事类文言文教学
2023-12-29高大龙
高大龙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文言文。其中,有许多以故事为核心的文言文,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易于学生学习。那么,如何通过故事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已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新方向。本文以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探讨故事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品读文言文,疏通文本内容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文本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开始大量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仔细品读文言文,做到以“读”为本,帮助学生疏通文言文的内容,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中有很多学生没有学习过的生字,如“蜀”“拊”“谬”“婢”等。为了更好地进行文言文阅读,首先需要解决生字读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阅读文言文之前,在黑板上写出这些生字,让学生猜测其读音。学生可以根据字形和自身学习经验大致猜测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打开课本,根据之前的猜测,结合注音来认识这些生字。这样一来,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这些生字的印象。另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停顿问题,这也被称为“句读”。《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已经添加了标点符号,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文言文中字词释义的特殊性,一个字与前后字均可组成不同的词,这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翻译结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每句话中能够正确停顿。例如,对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这句话,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蜀中”是地点,在“蜀中”后需要停顿,而“所宝”指所珍藏的书画,因此在“所宝”后也需要停顿。解决了“句读”问题后,学生便可以开始正式阅读。
在初次阅读时,学生需要结合教材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并尝试翻译。通过教师对学生“句读”方面的指导,学生可以更高效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行翻译,并适时指出错误之处。如“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一句话,学生可能只会翻译出前半句的意思,即“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但是,对于后半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翻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予帮助:“同学们,‘锦囊是用锦缎作画囊的意思,‘玉轴指的是用玉作画轴,‘自随表示随身携带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就能明白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并经常随身携带”。了解了大致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阅读一到两遍,熟悉文言文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此,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文本的内容得到了疏通,学生在生字的学习和文意的理解方面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故事拓展,解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理解故事的关键。学生对于文言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常常感到困难,这也导致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完成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故事情节,挖掘故事的内涵,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
教师可以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拓展,以丰富人物形象。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杜处士喜爱书画收藏,戴嵩的作品《牛》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可为什么牧童看见了这幅画却‘拊掌大笑呢?”学生根据之前的阅读回答道:“因为这两头牛在‘掉尾而斗,牧童认为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反问学生:“为什么杜处士会相信牧童是正确的呢?大家思考一下,作为一个孩子,牧童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会立刻回答说:“牧童天真、可爱、聪明,他从小就和牛生活在一起,对牛的特征非常了解,所以能夠一眼看出其中的错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那么,杜处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学生经过思考会给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这样简单的分析,填补了文言文中人物性格的空白,学生也能理解牧童能够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杜处士为什么会“笑而然之”。了解这些内容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请你想一想,为什么画家戴嵩画的牛会出错呢?”学生联想到牧童,回答:“因为画家戴嵩没有亲眼见过牛打斗,所以他画出的是错误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道:“画家戴嵩画牛是凭空想象,而牧童则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样,教师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了画家戴嵩、杜处士和牧童的形象,学生理解了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事件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对故事的理解。
三、情景演绎,挖掘内涵真理
在故事类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绎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文言文故事的世界中。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思维,从而领悟作者的想法,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情景演绎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演好情景,完整地呈现故事的情节。第二方面是演好细节,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好人物后,表演即可开始。首先由扮演“画家戴嵩”的学生来呈现创作《牛》这幅画的情景。这位学生要表现出自己在凝思,通过想象画出了这幅作品《牛》。而后,由扮演“杜处士”的学生拿着《牛》这幅画,表现出了自己的喜爱,接着,由扮演“牧童”的学生上台演绎。其中一个重要细节是牧童“拊掌大笑”,教师提醒扮演牧童的学生要注意大笑的方式。而后,“杜处士”看着这幅画“笑而然之”,在这个笑的过程中要表现对“牧童”的认可。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文言文最后一句是“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结合刚刚的情景演绎,你们认为这个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学生结合刚刚牧童的笑容和杜处士对牧童的认可,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想表达一切真知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就像耕地需问奴仆,织布需问婢女一样。
通过情景的演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领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总而言之,学习故事类文言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从基础的字句开始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内涵。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方式,如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拓展故事内容、进行情景演绎等,使学生真正感受故事类文言文的乐趣和意义。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所获取的知识就可以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