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与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育人模式研究
2023-12-29黎洋高榕王冠楠
黎洋 高榕 王冠楠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在新文科和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管理类专业育人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文科和产教融合的背景和意义,指出了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指出了当前应用型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产教融合育人现状和问题;最后以广州华立学院为例,提出建立多样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深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四级联动产教融合“双创”平台和完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建议,以期为管理类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与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产教融合;管理类专业;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119-04
2018 年,我国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2019年4月,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1]。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提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2]新文科建设是指在传统文科教育基础上,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求培养更加全面、创新性强的人才。新文科建设强调与产业界的合作,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当前,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制度安排,而且成为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类专业,其与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协同教学一直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必然选择。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下,高校育人模式需要打破从现有学科框架中输出知识,改变传统知识体系和先学后用的培育流程,基于育人主体介入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谋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倒置甚至流程再造[5]。
一、应用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现状
为了解当前应用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现状,研究人员对5所广州市本科层次应用型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5=非常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1份,问卷回收率为84.17%,有效问卷101份,有效问卷率为100%。问卷共25个题项,研究人员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各题项频数及百分比。问卷中的部分题项见表1,总体来看,应用型民办高校的产教融合育人情况仍然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掌握产教融合育人情况,研究人员随后从101名专任教师中随机抽取1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开展访谈,以期深入了解问卷难以反映出的问题。
二、应用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问题分析
英国、美国等产教融合育人比较发达的国家的许多高校,都与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合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许多国内高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产教融合育人实践,但相比英国、美国,实践的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各主体利益不一致
高校和企业经营性质的不同是导致产教融合主体利益不一致的关键。基于利益主体的现实需求来看,企业更倾向于短期的、营利性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合作需求,而高校则更倾向于长期的、非营利性的、以提高育人效果为中心的合作需求。因此,高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方式、合作目标等方面难以达到高度一致,缺少共同将企业中的先进技术、管理标准、管理体系等融入高校课程设计、培养方案的意愿和能力,由此导致融合育人过程出现产教脱节的现象,企业的管理体系、先进技术、导师团队等难以深度参与高校育人过程,高校也难以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成果转换服务。
(二)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停留在较浅层次
许多发达国家的产教融合都较为深入,如德国的“双元制”合作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模式、美国的CBE合作模式等都强调校企协作从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始[6]。研究人员基于访谈了解到当前的产教融合育人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合作内容层次较浅。例如多数应用型民办高校仍停留在建设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订单班培养等初级层次,未将产教融合育人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部分高校的订单班仅冠以企业名称,专业课程与正常班级无异,授课教师也以本校教师为主,没有达到开设订单班真正的育人目的。
(三)产教融合合作主体信息不对称
民办高校的产教融合机制是指企业与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过程和方式。这种机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基于利益的,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校需要企业的资源和支持。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是不平等的,企业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高校则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企业往往不会向高校提供完整的信息,以保护其商业机密,这会导致高校在培养学生时缺乏关键的信息,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高校往往会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无法真正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三、广州华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性探索
校企之间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合作理念的构建,而理念的形成依赖于前期扎实的合作基础。管理学院是广州华立学院首批成立的院系之一,自招生以来就成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已获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被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州华立学院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相关专业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育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建立多样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广州华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双主体育人,已构建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目前广州华立学院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已超过500个,覆盖了全校100%专业,形成了以世界500强为示范、中国500强或行业100强为骨干、中型企业为补充的校外实践基地群。其次,广州华立学院与不同企业合作会采取不同的产教育人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如与海印集团合作完成“OMG实习生计划”,实行“项目化实操+实习+就业”育人模式;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京苗班”,实施“企业课程学习+每学年轮岗实训+实习+就业”育人模式;与广州领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跨境电商(阿里国际运营方向)定向委培班”,实施“孵化基地实操学习+实习+就业”育人模式;与百胜集团合作培养百胜集团未来的经理层干部,采用“百胜店长班”育人模式。最后,注重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如国际创意产业学院、房地产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这些育人模式强化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使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产教融合育人实现了“无缝对接”三赢局面。
(二)深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广州华立学院按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标准》,在校内新建了新商科数智化实践教学中心,包括VBSE跨专业综合实验室、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室、区块链应用实验室、商业机器人实验室、财务共享实验室、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室、3D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在校外实践中成功实施“校企三导师制”(校内实习导师、校内论文导师与企业导师),强化校外实践全过程的指导。同时,广州华立学院提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求,拟定了《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及评价标准》等文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实习基地的筛查和分类工作,优选、新增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从而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打造四级联动产教融合“双创”平台
广州华立学院构建产教协同创新平台,拓展课堂空间,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超过一万平方米的面向学生的四级联动创业孵化平台。广州华立学院与广州市社会成果应用推广中心、广州市增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共建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 服务,联同校内外众创空间、产教融合创业项目、大学生假日商街构建联动帮扶服务,具体见图1。广州华立学院依托多级创业孵化体系,在动态跟踪的基础上实行“跟踪一批、帮扶一批、推荐一批、宣传一批”的动态指导。
(四)完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
广州华立学院与企业合力打造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创新、实践强化、开放协同、职业发展”四位一体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全面覆盖专业导学、教学计划制订、专业课程教学等环节。
专业导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发展方向等,从而形成专业认知。例如在实施专业导学期间,广州华立学院组织物流专业学生实地考察亚洲一号智慧物流园,引导学生了解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和智慧物流产业链需求,学生体验了AGV系统操作、自动化立体货架等项目。通过专业导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所学专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整体规划,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因此,企业和高校要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专业课程教学旨在提供给学生对特定领域的深入了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广州华立学院从三个方面实现校企共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第一,广州华立学院与广东省品牌研究会和一些企业联合办学,开设了房地产市场营销、微信营銷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组成小组带着课题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文案或营销运营方案,接受考评小组现场答辩,最后完成课程考核。第二,广州华立学院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课题,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第三,开展产教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校企双方积极探索实践化、项目化、翻转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线上资源进课堂、实操软件进课堂、真实项目进课堂的“三进”课堂教学方式。另外,从产教融合评价主体、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共识。几年来,广州华立学院管理类专业依托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不少合格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参 考 文 献 ]
[1] 商亮,陈梦谣.“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EB/OL]. (2019-04-29)[2023-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5
/t20190506_380755.html.
[2]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2020-11-03) [2023-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
8067.html.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 (2017-10-27)[2023-03-25].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 韩丽红,陈黎琴,何大义.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协作教学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4):81-86.
[5] 杨文凯,李丽.“新文科”建设导向下产教融合困境与实践探索[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2,38(6):7-13.
[6] 梁景胡,李季霞.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20(8):135-13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