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23-12-29刘小兵
刘小兵
【摘要】共情力是理解他人情绪的一种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共情教育”,能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交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文章结合共情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共情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共情教育;目标;培养原则;意义;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2—0044—03
所谓共情教育就是以真诚的态度、理解和尊重的心灵来对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行为的合理性,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商发展,还能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一、共情的概念
“共情”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从治疗心理疾病的角度提出,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1]。他认为共情能力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去感受和思考,从而正确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在言语和行为上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共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有效沟通、产生共鸣、获得理解的关键。美国心理学教授乔拉米卡利和柯茜在其著作《共情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共情是一种人类情感,它反映了如何体验他人的情感,即人是如何体验他人的思想和感情的[2]。当没有充分理解他人时,就不能与他们进行有意义的互动。然而,共情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被培养,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互动。两位作者认为,共情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培养,这也正是学校教育所做的事情。教师要想更好地理解学生,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在这种良好关系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发挥自己的潜力。而班主任也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才能更好地管理班级。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真正做到“共情”,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共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共情教育的目标
1.培养学生对他人情感体验的敏感性。通过共情教育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例如,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或者情绪低落时,共情教育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主动关心、支持并提供帮助。这种对他人情感体验的敏感性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友好合作,还对学生个人的情感发展和心理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共情教育的实践和训练,学生能够习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由于共情的过程需要主动观察、思考和反馈,所以共情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共情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之间冲突背后的原因和需求,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班级的和谐与稳定。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共情教育,学生会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他人的情感和痛苦,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形成关爱、善良和正义的人生观。例如,在班级中,共情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同学之间的不公正行为产生共鸣和反思,进而树立正直、公正和诚信的道德标准。
三、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原则
1.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背景、经历、兴趣和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时,我们应该始终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一方面,尊重个体差异意味着我们要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和情况。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了解他们在共情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只有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尊重个体差异也需要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不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共情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培养共情能力,而有的学生可能更擅长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来体验他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引导相结合。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通过实践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中学以致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共情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各类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和应用共情技巧,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
四、共情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的意义
1.共情能力在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际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共情能力使个体能够积极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与连接。通过共情能力的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更加顺畅,相互的信任和支持也得到加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共情能力對人的情感管理和情绪调节具有积极影响。共情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情绪变化。通过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学生能够学会借鉴他人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提升自身的情绪智力。共情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的消极表达和情感的压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共情能力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与团队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人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共同任务。共情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加合作的默契度。通过共情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
五、共情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1.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共情就是將心比心,意识到要从学生的角度和情感来思考问题,这是班主任工作境界的一种跃升,也是每一位优秀班主任开始成长的起点。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理,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更要探寻学生行为背后的目的与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真诚平等的关系,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就会产生一种爱、关怀、尊重以及积极合作交流的情感。班主任只有与学生建立这种健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向上发展的内驱力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共情意识和态度,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用真诚、尊重、理解、欣赏、信任对待每一个学生。
2.从“心”开始,唤醒迷茫。首先,对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但自律能力较差、不因循守旧的学生,班主任要从心开始,唤醒迷茫。对于这一类学生,要避开其锋芒,用春风化雨的关爱化解其偏执,多与学生沟通,积极引导,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能够不断完善班主任的教育理论;其次,要让同学们学会温暖互助,偕行致远。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在于建立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理解他人处境,并鼓励学生去帮助他人;最后,班主任要做到共情顺势,读懂学生。班主任需要不断培养、提高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为,深入学生内心,以赢得学生的信任,达成心灵的共鸣。
3.在共情中学会倾听,尊重学生。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果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就会导致情绪低落、郁闷压抑,造成心理不平衡。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尊重学生,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快速解决问题。或者我们主动找学生交流,诱导学生把所见所闻一股脑地表达出来,心理上求得了平衡,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4.在共情中换位思考,宽容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有一句话:“爱是理解的别名。”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包容、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愿望,也是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种教育素养。学生犯错时,班主任要做的不是指责批评,而是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他们用智慧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这样班主任才能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论人的成长[M].石孟磊,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2]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共情的力量[M].王春光,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