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方联动、三深教研”的校本教研新样态
2023-12-29林雪玲谢立清
林雪玲 谢立清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广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在全省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广东顺德作为首批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自2021年4月立项以来,紧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以点带面,辐射联动,撬动了顺德区课程改革,促进教研制度的更新,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顺德校本教研新样态。
基地建设目标:时代发展呼唤高质量教研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研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课程、课堂以及教研三者如何融合,形成合力,广东顺德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在教研发展中寻求创新和突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基地项目三年的建设总目标为:以跨学科主题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核心,促进学校教研机制的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在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构建“深度学习”的课程与教学实施体系,探索“深度教研”的校本教研机制和方式,打造“深度成长”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顺德校本教研新样态,整体提升校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机制改革:探索“四方”联动协同教研
早在2017年,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就已组建完善了“区—镇—校”三级专、兼职教研员队伍,构建了“区—镇—校”三级联动教研网络,正积极向“主动型、研究型、联合型”转变,形成各大学科全学段纵向联合、相同学段学校校际横向联合的教研体系,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力。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师资、专家、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中观层面的区域保障和微观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而区域教研为课程开发提供专业力量的支持与服务,整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区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四方”联动协同教研机制是指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区域的专业引领和整体统筹作用,构建小学“四方”联动协同教研机制,即“区教研室—基地校—联合校—联系校”四个维度。四方精准定位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开展基地项目研究。区域层面主要开展整体统筹、制定实施方案、构建区域模式;基地校则参与方案制定、模式构建以及开展“三深”教研实践研究;联合校承担具体研究任务、加强联系及联合教研;联系校覆盖全区重点小学,是“三深”教研试验田,协助修正模式、开展协同教研。
这种区域协同教研模式打破同一教育层次教研固化范围,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共赢的校本教研机制,整合不同层次教研优势资源,打造教研共同体,在教研主题引导下开展系列化、进阶性、深层次的持续研究,形成具有新时代地方校本教研特色的实践方案,进而辐射引领全区小学的校本教研。“四方”联动协同教研是区域联合教研、校本教研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各方在项目的引领下实现互利共赢、均衡发展,这对提高区域跨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校本教研创新:构建“三深”教研新模式
“三深”教研是创新校本教研的具体抓手,具体包括深度学习、深度教研和深度成长,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深度学习”是“三深”教研的核心。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跨学科主题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抓手,主要聚焦两大方面:开发路径和实施策略。在跨学科主题的选择上,主要以大主题单元和真实的问题为线索,按照“跨—整—融”的思路和策略开发,即选择1+N个学科,找到跨学科的点;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评价和资源,找到知识、内容、评价等的整合点;在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跨学科学习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具体实施上,主要聚焦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遵循“逆向设计”原则,以终为始,以结果为导向,构建了“预约学习结果—设计评价任务—规划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范式。
“深度教研”为“深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教研支撑。我们从四个方面加强管理与督导,为“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教研支撑。
一是组织工作机制。各校成立课程与教学中心,建立跨学科校本教研组织工作机制,形成“学校—教科室—学科组—备课组—学科教师”五位一体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各自明确分工、清晰职责,又相互交流、有效补充。“学校”要承担起教研的主体责任,从资金、时间、场所、人员、规划等方面为跨学科校本教研保驾护航;“教科室”要承担起教研的主导责任,从归因分析、制定方案、提出策略、联合视导等方面为跨学科校本教研全过程予以引领和督导;“学科组”和“备课组”连接着“教科室”和“学科教师”,是跨学科校本教研的关键一环,起着上联下通的纽带作用;“学科教师”是教研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要准确理解跨学科校本教研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法、手中有招,并在具体课例研讨中不断尝试与完善。
二是评价工作机制。为促进跨学科校本教研更有效的展开,我们以“校本意识、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五种意识为驱动,构建跨学科校本教研评价机制。“校本意识”指要以学校研究为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研意识;“学习意识”指要不断向教育及其以外的世界汲取能量与营养,不断拓宽自我的知识边界与认知视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与维度,为教育科研提供底部支撑;“探究意识”指要保持对教育教学问題或现象探本究源的敏感性,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使教育科研更加科学、客观、真实、规范;“创新意识”是指要能独立思考,灵活和综合地利用已有知识、方法和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竞争意识”是指学科组之间、备课组之间、学科教师之间要奋发图强、比学赶超、敢为人先,展开团队的良性竞争。
三是保障工作机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纷繁复杂,要使跨学科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展开,建立“跨学科校本教研保障工作机制”就很有必要。我们主要从人员、时间、资金等几方面加强管理,首先组建一支强有力的跨学科校本教研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学副校长挂帅,教科室主任主导,各学科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师队伍组建要注意老中青相结合,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其次要为跨学科校本教研提供明确、固定的时间及场所安排,及时召开会议或开展活动,提升跨学科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要为跨学科校本教研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跨学科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四是加强制度管理与任务管理。形成并健全跨学科校本教研相关管理制度,如《跨学科校本教研工作流程》《跨学科校本教研任务分工》《跨学科校本教研考核评价办法》等,以制度为准绳对跨学科校本教研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督导,达成跨学科校本教研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深度学习”及“深度教研”必将带动教师的“深度成长”。以“深度成长”为目的的“教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是“深度学习”和“深度教研”的必然产物。“教研训一体化”就是将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整合提炼为教研的“课题”,再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的“主题”,在“问题—课题—主题”的融合进阶中,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是“教研训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校长要从行政领导转换为校本研修领头羊,积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工作现状和专业水平,及时调动相关资源给予教师应有的帮助和支持,做好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校本研修模式,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深度成长”,使老师脑中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手中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心中有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核心素养的观念,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各基地校在区引领下,以跨学科主题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探索、建构了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模式。例如,东平小学构建了“学院式”校本研修模型,确立“三位一体”研修发展目标:专业情意、专业知能、专业自我,设立六大学院:立德、修身、博雅、精进、生涯、卓尔学院,形成“三课十模块”研修内容体系,提升了学校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培育了一批名教师、名班主任,在区域内形成了广泛影响。再如,顺峰小学构建了基于未来学习U型理论的“4—3—4”校本研修模式,包括“4”个研修阶段:能力诊断、主题研修、分级评价和总结提升,“3”个研修原则:共同感悟、共同在場、共同创造,“4”步研修环节:观察、体验、反思、行动。还如,德胜小学构建了“1+N”校本深度教研模式,即基于“1项任务”,采用“N种教研形式”,构建“N种评价标准”,开展学科协同教研。
实践成效
形成了“四方联动、三深教研”的校本教研新样态。三年实践,项目组凝练了毕业生素养导向的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了基地校对课程的研制与开发能力、教师对课程的创造力;加强和完善了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区域内校本教研范本,使教材、教研、教法支持获得提升,确保校本教研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理清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形成了指向教师“深度成长”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教研训一体化,整体形成了“四方联动、三深教研”的顺德校本教研新样态。
丰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教学评”一致性可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中介,架起有效教学与成功学习的桥梁,使课程、教学与评价形成“三位一体”的完整系统,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切入点,有助于相应课程理念、内容、实施及评估的转型。本项目以“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切入点,探索在大单元视域下对教、学、评做整体设计,从理念、设计、策略和评价四个层面展开,拓展学习的宽度和深度,通过运用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炼了“教学评”一致性的五个“一”,即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学习目标一以贯之、学习评价一一对应、学习活动一气呵成、反思评价一心同归,丰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创新校本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在教研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实现全区优质教研教学资源共享,项目组还建设了顺德小学校本教研优质资源平台,借助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理,实现从区域到学校的四方联动、全区流动的资源收集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