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探索适切性实践课程新魅力

2023-12-29李秀莲徐磊

教育家 2023年50期
关键词:工委垃圾育人

李秀莲 徐磊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面向教育发展的未来,当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不再是独立的育人单元,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教育共同体。山东省济南市青龙街小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社会大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地域优势,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用心探索适切性实践课程的新魅力。

构建“六个一”机制链,携手优化育人蓝图

一套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学校成立社区少工委,由社区党委书记和学校校长共同担任主要负责人,以“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构建“家校社网”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少工委委员会议,制订工作计划,更好地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进步。

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学校聘请社区网格员、“五老”、社区民警、社会热心人士等多位校外辅导员,积极加强党、团、队联动作用,注重引导少先队员从学校走向社会,积极探索少工委育人模式,推动少工委、学校和家庭多方配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批有形教育阵地。校园里的“海右此亭古”老城文化墙、校史追光长廊、济南红色教育地标长廊等,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在社区居委会打造少工委“实践空间”,为广大少先队员搭建社会实践大舞台。一条小径之邻的护城河、一墙之隔的黄河文化展厅,都成为学校开展教育的有形阵地。

一个实践性品牌活动。学校凝聚青少年志愿服务力量,开展社区宣讲敬老爱老、垃圾分类减量、禁燃禁放、“一盔一带”等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垃圾分类减量志愿活动”已成为社区少工委的实践性品牌活动。发挥青少年服务优势,以创新性服务活动助力社区治理,同时让队员们与社区产生联结,在丰富的志愿服务中深刻理解社区治理的意义。

一种文化打卡模式。学校以“童趣泉城”为特色,打造了“城中校、校中城”校园文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拍照留念。青龙后街作为垃圾分类示范街,打造了以“垃圾分类”为文化主题的“3D网红墙”,吸引了路过的游客驻足观赏。这里也成为队员们喜闻乐见的打卡地,可以让他们在欣赏游玩中学习知识。

一枚红领巾奖章特色章。为提高队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青龙街社区少工委着力打造了“垃圾分类”红领巾奖章特色章。鼓励队员做垃圾分类小能手,熟练掌握垃圾分类技巧;做垃圾分类宣传员,发挥个人能量在社区和家庭中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做垃圾分类监督员,对家人或社区居民起到监督作用。

拓展课程资源链,形成协同育人生态圈

青龙街小学依傍济南老城区,名胜古迹、老街故居、文化馆、纪念场所等众多资源都是育人的宝藏。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多家单位签订教育协议,组织学生开展“爱泉护泉、爱绿环保”活动和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社区,开阔视野,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素养。

家校社形成联动机制,多点发力,各方协同一致助推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比如:组建“成长共育联盟”,整合家长教育资源,协商策划共育活动;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拓宽实践领域;开设“榜样说”宣传专栏,由优秀家长、社会各界精英和道德模范等担任主讲;开展家长导师课程、志愿辅导课程,请具备专长的家长、社区志愿者“走进来”授课,使学生耳目一新;联合解放阁、科技馆、趵突泉、护城河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空间。

建立课程引导链,让学生成长有明确方向

构建场域育人课程,寻找基地育人的“适切性”。学校积极进行“协同育人视野下基地实践活动课程适切性研究”,将基地的育人作用最大化,找准基地和学校合作育人的“适切点”。为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借助全环境协同育人新模式,全面建成了“乐·创益、泉·生长”沉浸式特色课程体系,包括泉源普法课程、泉润红色课程、泉泽服务课程、泉育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泉生安全课程、泉畔读书课程、泉悦身心课程以及泉韵戏剧课程八大课程体系,旨在引领全体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积极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获得更多成长收益。

丰富“童趣泉城”德育实践课程,发挥地域育人优势。学校“童趣泉城”德育实践活动获评济南市优秀德育品牌。课程围绕育人目标,以地域资源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扎根本土,学校充分挖掘老城教育资源,通过“泉、城、人、文”四大板块社会实践活动,与老城建立起多元文化链接。此外,积极开展社会角色体验、志愿服务、科技之旅、历史渊源探寻之旅、文化寻根之旅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体验探究中触摸老城、体悟生活、激发爱国情和报国志。

发挥地域优势,构建“三爱五长”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学校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课题。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构建起“三爱五长”劳动教育课程:“三爱”是指爱家庭——自理与家务劳动,爱学校——集体劳动与校园义工,爱社会——社会服务劳动;“五长”即小河长、小团长、小站长、小店长、小馆长,是高年级服务性劳动岗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城市社会服务劳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构建“正生长”课程,实现全学段生态衔接。落实“双减”政策,深入实施全学段衔接的“泉引桥”工程,秉承实践性教育理念,遵循中小衔接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大概念,学校构建“正本、正礼、正心、正育”多元融合的“正生长”中小衔接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架构,创新中小衔接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帮助学生健康、和谐地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聚焦课堂联片双向教研,形成教学衔接策略,构建“泉生长”课程,打造有特色的优质衔接项目,提升衔接课程的育人效果。

延展课程价值链,为学生成长蓄力

探索实践育人路径,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结;根植人文思想,以适切性实践课程助力“双减”落地;延展课程价值链,为学生的成长蓄力。通过“进阶式”教育评价,巩固育人效果,延展实践性课程价值。

评价体现育人导向,落实育人功能,学校积极构建“进阶式”课程集约系统,开展“进阶式”学生评价,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收获,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开发课程,让他们在“系统”中找到自己,提升他们的健康力、品德力、学习力,让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都能收获阳光和自信。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和不断进阶,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具备文化自信的实践者,增强责任感,学会感恩。持续发挥育人效能,引领学生盘点收获,感受自身成长,找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是学校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实践课程的适切性是课程建设“内外兼修”的关键,因此需要追求实践课程的“三适”:适度,给学生留有自主创造的空间;适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获得多元发展;適时,教育要与四时同序,恰逢其时,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工委垃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共梧州城工委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成立学校少工委 推进少先队改革实施
倒垃圾
倒垃圾
韩国工委筹备成立申请书
韩国工委筹备成立同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