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及氢电混合动力车响应的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协调优化调度

2023-12-29张亚杰王嘉旭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储氢动车氢能

赵 楠,王 俊,黄 桦,张亚杰,王嘉旭

(南京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0 引言

为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开展能源-交通系统协同优化变革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1]。在能源领域,对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进行能源互联,与传统单区域IES 独立运行相比,能够协调多能流降低运行总成本[2],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3]。

氢能由于其安全环保、方便储运等优点,被认为是实现能源系统与交通系统耦合低碳发展的理想能源载体[4-5]。将氢能引入多区域IES 运行中,电转氢技术有利于加强多区域IES 多能流耦合,消纳可再生能源。文献[6]考虑可再生能源与氢气需求之间固有的季节性、地理位置时空不平衡,提出了电网-氢供应链(hydrogen supply chains-electric networks,HSC-EN)的概念并建立了模型,成功降低了投资成本和提高了电解槽利用率。文献[7]分析了区域间氢能运输方式,对不同距离下的运氢方式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中短距离下长管拖车的可靠性。随着氢气输送技术的成熟,氢能流逐渐成为多区域能源系统间耦合的重要枢纽[8]。

在交通领域,氢能在氢燃料电池研发方向不断取得突破,有望取代传统内燃机,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前景广阔[9]。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等已成为IES 的重要负荷,其空间移动性使得多区域IES 可通过交通网联合起来。因此,交通流已成为多区域IES 协调运行研究的重要角色。文献[10]提出了IES 与多电动汽车的一主多从博弈模型,并调整售电策略,提高了IES 净收益,降低了电动汽车充电成本。文献[11-12]中的IES考虑新能源汽车的充能响应,通过价格引导用户出行路径与充能行为,改变充能负荷的空间分布。文献[13]提出电动公交车参与多区域IES运行,协调耦合设备出力与新能源汽车充能策略,实现周期内可再生能源的完全消纳。现有研究表明将新能源汽车引入多区域IES 负荷侧,能够协调多能流优化,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但其均侧重于电动汽车,对多能源混动汽车鲜有考虑,而事实上,多能源混动汽车具有更多的充能选择,可增加多能源系统的耦合程度。

在实际市场中,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与充电时间问题[14-15]、氢能源汽车的氢能成本高问题[16]都是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多能耦合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氢电混合动力车(hydrogen-electric hybrid vehicle,HEHV)(下文简称氢电混动车)由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驱动,结合了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的优点,其灵活的充能选择可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限制。将电能与氢能结合作为混合动力驱动,协调提高交通系统与能源系统运营效益。现阶段,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厂家,如广汽传祺、现代等已实现搭载成熟氢电混合动力系统的整车落地。文献[17-18]分析指出,2021 — 2035 年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发展规模趋势,随着制氢技术与充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氢电混动车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氢电合建站也是未来充能站的发展趋势,这也将助力氢电混动车的推广。然而,氢电混动车在大量投入使用后,其作为IES 的重要负荷,将导致多区域IES 在负荷侧的耦合形式更加复杂。氢电混动车灵活的充能选择使其成为可空间移动的多能负荷,既具有电动汽车充能行为的个体差异性,又具有多能用户用能选择的随机性,导致其集总响应行为建模更加困难。

目前,针对氢电混动车对多区域IES 协调优化的影响研究仍较少,因此本文构建了多区域IES 运营商与氢电混动车车主的主从博弈模型,上层协调多区域IES 优化得到系统末端的充能站氢价补贴策略,下层车主根据上层的氢价补贴信号优化自身的充能路径和策略,通过多次迭代收敛至博弈均衡点,得到多区域IES 的协调调度策略、各车主的充能行为表现等。算例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整价格信号,利用氢价补贴使氢电混动车车主进行充能响应,可减少多区域间的氢能运输成本与购气成本,降低IES运行总成本,提高IES能源利用效率。

1 多区域IES运营商与氢电混动车互动机制

多区域IES 针对不同园区的IES 主体在负荷侧形成对应产业区域,由区域IES 分别满足各自区域负荷侧的热、电负荷需求。考虑到地域间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平与设备利用水平的不平衡,将区域分为优势区与劣势区,优势区可再生能源充足、能源成本较低,劣势区则相反。优势区的可再生能源可转换为可储运的氢能,与劣势区IES 间通过交通运输进行能源互联,在IES 充能站与氢电混动车间进行氢、电负荷耦合,实现能源的全局优化。多区域IES 与氢电混动车互联架构如图1 所示。图中:A 区、C 区为优势区;B区为劣势区。

图1 多区域IES与氢电混动车互联架构图Fig.1 Interconnection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multi-region IES and HEHV

多区域IES 运营商和氢电混动车车主进行氢价补贴-充能响应的主从博弈,多区域IES 由同一运营商运营,IES 运营商在主从博弈中作为上层领导者,氢电混动车车主作为下层跟随者,具体的主从博弈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主从博弈结构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master-slave game structure

上层由区域IES向充能站供应电、氢能源,对A、C区充能站进行氢价补贴优化(B区氢价没有补贴),最终根据负荷侧充能响应确定系统运行成本;下层车主综合考虑多区域充能站的电价和氢价、剩余车储能量以及路径里程,进行充能地区的选择。由于各车主车况存在个体差异,对同一时刻相同电、氢价的响应情况也不同,使得车主充能响应(充能路径、充能行为)具有随机性,需要根据不同的车辆储能状态进行个体优化,然后将个体优化后的用户响应集总,构成车群的集总充能响应,从而改变A、B、C 区的充能负荷分布。不同氢能补贴定价下IES 负荷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当上层IES 制定的氢价补贴能在车群响应后获得最小系统运行成本,即到达最佳博弈点时,可以确定为最优氢价补贴。本文中,多区域IES运营商优化目标体现在通过多能负荷互动,调整多个IES 间的负荷分布,降低多区域负荷不平衡导致的系统能源调度困难,从而提高多区域间的能源整体利用效率,最小化系统运行成本。

2 多区域IES-氢电混动车群互动模型

下面对上层的多区域IES 多能流耦合进行分析,对多区域IES、氢能供应链进行建模;对下层的氢电混动车充能行为进行分析,建立车储能可行驶里程模型与车主充能选择策略模型。

2.1 上层模型

2.1.1 多区域IES多能流耦合分析

多区域IES多能流耦合图如图3所示。IES系统由A、B、C 三区域IES 组成,IES 负荷侧为电负荷、热负荷。A、B、C 区的电负荷由从电网购电、燃气轮机发电提供;热负荷由燃气锅炉、余热锅炉、电锅炉提供。风电、光伏作为无污染、成本低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运氢形成氢供应链,以此实现A、B、C区系统的氢能供应。

图3 多区域IES多能流耦合Fig.3 Multi-energy flow coupling of multi-region IES

A、B、C 区均配置了站内电氢充能站,充能站由各自的IES 进行电、氢供应,用户侧车主根据充能成本选择充能站进行充能。电氢充能站作为IES 系统和车主充能系统之间的连接枢纽,通过电、氢充能实现A、B、C区的区域系统负荷耦合。

2.1.2 氢供应链与运输模型

电解槽是电解水制氢的关键设备,本文采用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具有响应快、结构紧密、技术成熟、体积小等优势,可以很好地匹配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电解槽将电能转化为可运输的氢气,压缩至储氢罐,供应区域充能站,也可由A、C 区系统通过长管拖车向B 区输送氢。考虑到经济成本与技术成熟度,现阶段中短距离间氢气运输一般采用长管拖车高压气氢运输方式,压缩机工作压力为国家最高运输标准20 MPa,长管拖车车速为50 km/h,运氢成本与运输距离呈线性正相关[19]。氢供应链的制氢-储氢-运氢过程见附录A图A1。

2.2 下层模型

2.2.1 氢电混动车里程模型

氢电混动车结合了电动汽车与氢燃料汽车的优点,将电能、氢能作为动力,通过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提供驱动动力,充能方式灵活、可行驶里程长、充能价格低,是交通领域可持续低碳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了描述氢电混动车的最大可行驶里程,需对锂电池储电量、储氢罐储氢量进行建模[20]。氢电混动车的最大可行驶里程R可表示为:

式中:EB为锂电池的最大储电量;MH2为储氢罐最大储氢质量;ηE、ηH分别为耗电效率和耗氢效率;MV、MFC、MHT、kW,B分别为去除电池组的车辆、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罐、电池组的质量;SEBC为电池单元的比能;PFC为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

在氢电混动车硬件设备性能固定,且不考虑电池损耗的情况下,可行驶里程随车的储氢、电量变化而发生变化。典型氢电混动车的参数如附录A 表A1 所示。由表可知,式(1)中的EBkW,B/SEBC+MH2+MFCPFC+MHT相较于MV很小(两者之比在10 % 以下),因此将该项简化为常数C,则R的简化表达为:

式中:VE、VH分别为电池储电量、储氢量关于里程的转换系数。

t时段内第n辆氢电混动车的可行驶里程为:

2.2.2 车主充能选择策略

车主的充能路线选择见附录A 图A2。图中,D为目的地。单日内,氢电混动车车主在B、D两地进行一次往返,在出发时与返程后分别进行一次充能;出发时车主根据车辆的剩余能源状态,选择在A、B、C三地充能以进行氢、电能源补给,或者在能源充足时不充能,直接在B、D 两地往返,返程后在B地进行夜间充能。本文为了对用户充能响应行为差异性进行准确建模,从车主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充能费用、时间成本,根据自身能源存储状态进行充能策略优化。

3 计及氢电混动车响应的多区域IES互动优化模型

基于第2 章,从IES 总运营商角度出发,以最小化多区域运营总成本为目标,建立基于氢供应链、充能负荷响应耦合的多区域IES 运行优化模型,优化得到氢供应策略和氢能补贴定价策略。优化周期为24 h,单位时间为1 h,优化模型分为上层多区域IES运行模型和下层车主充能选择策略优化模型。

3.1 下层车主充能策略优化模型

3.1.1 目标函数

下层车主充能策略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见式(5)—(7)。

式中:j取值为1、2、3 分别对应A、B、C 区;Fcar,n为第n辆氢电混动车车主充能选择决策;Ccost,n、Ckm,n分别为第n辆氢电混动车的充能费用、时间成本(与路程相关);α为选择影响因子;为所选路径i的路程距离分别为t时段第n辆氢电混动车在j区充电量、加氢量;分别为j区充能站的电价、氢价;T为调度周期时段数。

3.1.2 约束条件

下层车主充能约束主要包括充能选择约束、车储电/储氢量约束,具体见附录A 式(A1)—(A7)。

3.2 上层多区域IES运行模型

3.2.1 目标函数

多区域IES的优化目标如下:

式中:F为多区域IES 总运行成本;Fe、Fh、Fre、Fel、Ftran、Fhe分别为系统购电成本、购气成本、电解槽制氢成本、弃能惩罚成本、长管拖车交通运输成本、氢能补贴成本。

式中:Cej、Cgj分别为j区的购电、购气价格;分别为j区t时段的购电、购气量;Cre为可再生能源惩罚价格;分别为j区t时段预测风电和光伏出力最大值、实际出力;P为j区t时段电解槽产氢质量;C为j区长管拖车运氢单位重量成本为t时段经过长管拖车由j区向B 区运输的氢气量;Cop为运氢单次固定成本;I为j区t时段的运氢次数;为j区充能站氢能的单位价格补贴;P为j区t时段向充能站的送氢量;Pj,tG为t时段j区充能站车主充电负荷量;Cel为电解槽制氢单位成本。

3.2.2 约束条件

1)功率平衡约束。

电功率平衡约束为:

式中:L为j区t时段的电负荷;P为j区t时段的燃气轮机输出电功率;P为j区t时段的电解槽制氢功率;P为j区t时段的氢燃料电池输出电功率;P为j区t时段的电锅炉输入功率。

热功率平衡约束为:

式中:L为j区t时段的热负荷;Q为j区t时段的燃气轮机输出热功率;Q为j区t时段的氢燃料电池输出热功率;Q为j区t时段的电锅炉输出热功率;Q为j区t时段的燃气锅炉输出热功率;ηhr为余热回收效率。

能源约束条件见附录A式(A8)—(A10)。

2)运输交通流约束。

电解槽产生氢气,通过压缩机将氢气压缩注入储氢罐,由长管拖车进行区域间高压气氢储运,适合中短距离间运输[2],运输时间为τj。

式中:P为送入储氢罐的氢气量;ηh2los为运输过程中每小时的储氢罐损耗率;P为t+τj时段B 区运输送存储的氢气量;P为t时段B 区经过储氢罐放出的氢气量;ηCE为压缩机工作效率;P为t时段j区充能站车主充氢负荷量分别为长管拖车单次运输氢气量最小值、最大值;P为t时段储氢罐用于发电的氢气量。

3)设备约束。

系统中设备包括电锅炉、燃气轮机、电解槽、燃气锅炉、储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等,具体表达式见附录A式(A11)—(A23)。

3.3 模型求解

本文所提双层优化模型可以简写为:

式中:F(xs,ys)为迭代次数s下的上层与下层目标函数,对应上层系统最小运行成本与下层最佳充能策略;k为迭代次数上限;fm(xs,ys)=0 为等式约束,对应上层各负荷与设备关系约束,下层车能源储量与充能选择关系约束,为等式约束;p为等式约束个数;fl(xs,ys)≤0 为不等式约束,对应上层IES 内部设备参数功率限制与下层充能策略充能条件限制,组成决策变量;q为不等式约束个数。

采用MATLAB 通过Yalmip 建模语言调用商业求解器CPLEX,求解混合整数线性优化问题,具体求解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模型求解流程Fig.4 Model solving process

4 算例分析

4.1 算例参数

为验证模型有效性,本文以图1 所示的三区域IES为研究对象进行运行分析。调度周期为24 h,时间步长为1 h。A、B、C 区的负荷分属工业、居民小区、办公区的三类用户,采用分时电价,低谷时段为01:00 — 07:00、23:00 — 24:00,平峰时段为11:00 —18:00,高峰时段为08:00 — 10:00、19:00 — 22:00。电、气价格见附录B 表B1,典型日电、热负荷峰值预测结果见附录B 表B2,氢电混动车充能参数见附录B 表B3,系统相关的参数见附录B 表B4。各行业用户的电、热负荷曲线[21]见附录B 图B1,典型日电、热负荷与风电预测曲线见附录B图B2。

IES 设定:A — C 区分别为工业区、居民区、办公区,输送氢能用于系统电负荷供应与充能站储氢供应。

充能选择策略设定:氢电混动车每日在B、D 两地进行往返运输,由起始地B 区出发,D 地返程,时速不高于80 km/h,在出发时与返程后分别进行一次充能。出发时车主根据车辆自身剩余能源状态,按照自身最低充能费用和时间成本(α=0.95),可选择在A、B、C 三区中任一区进行能源补给,返程后在B 区进行夜间充能。电氢充能站采用45 kW 直流充电桩,在1 h 内对氢电混动车完成氢、电充能。对区域A、C 充能站氢价进行补贴调整。AB 区、BC 区的距离均为150 km,A、B、C 区与D 地的距离分别为160、220、190 km。

氢电混动车设置:数量为150 辆,出发时各车的氢电存储状态具有随机性,符合正态分布;根据车主行程时间将车群分为3 组,即[60,60,30],第一组07:00 出发、19:00 返回,第二组09:00 出发、21:00 返回,第三组11:00出发、23:00返回。

4.2 运行结果分析

4.2.1 氢供应链耦合对多区域IES运行影响

除了氢电混动车充能带来的IES 氢能耦合,多区域IES 还可通过氢供应链进行耦合,即通过长管拖车在A、C 区充能站与B 区充能站间运送氢能,对典型日下区域间IES 加入氢供应链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多区域IES优化考虑氢供应链传输前,各区域IES 独立满足区域负荷,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区域间加入氢供应链传输耦合后,由于长管拖车在IES 间运输氢能,通过氢供应链进行风光电解制氢与氢能调用,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与各区域IES 独立运行相比,减少了从电网购电成本与天然气成本,但要付出较为昂贵的长管拖车运输成本,导致系统总运行成本下降较少。

表1 典型日下运输氢能对比结果Table 1 Comparison results of typical sub-daily transport hydrogen energy

4.2.2 多能负荷耦合对多区域IES运行影响

在氢供应链耦合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氢电混动车形成的交通流将多区域IES 在负荷侧耦合起来,对典型日下考虑车群与IES 互动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说明如下。

方案1:上层IES 与下层充能负荷无充能互动,氢电混动车群无充能选择策略,充能行为不受价格影响,车主就近选择B区为充能区。

方案2:上层IES 与下层充能负荷有充能互动,氢电混动车群有A、B、C 区充能选择,计及车主对电价、氢价的响应,但氢价未补贴。

方案3:氢电混动车群有充能选择策略,IES 根据车群响应优化氢价补贴,上层IES 与下层充能负荷形成价格与充能响应互动。

上述方案下的优化结果如表2 所示,A、B、C 区的IES负荷分布对比如图5所示。

表2 各方案下的优化结果Table 2 Optimization results of each scheme单位:元

图5 各方案下的IES负荷优化分布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IES load optimization distribution under each scheme

方案1中,电、氢充能负荷全部集中于B 区,B 区所需氢能需从A、C 区运输,A、C 区没有氢能消耗途径,氢负荷多集中在B 区,而氢运输成本较高,由于长管拖车容量限制,运输氢量有限,A 区与C 区可再生能源不能被完全消纳,仍存在弃风弃光现象。

方案2 中,车主具备充能选择特性,对于A、B、C区充能站发布的电氢价格信号做出充能选择,但由于氢价补贴为0,A、C 区与B 区的充能价格差较小,不足以平衡车主前往A、C 区充能的路程耗能成本,愿意前往A 区或C区充能的车主非常有限。所以,B区氢能负荷仍然较高,所需氢能仍需从A 区和C 区运输,故氢能运输成本没有明显降低,但少量充能车辆的充能转移也减少了系统各项成本。

方案3 中,A、C 区用氢价格为40 元/kg 时开始对充能站进行氢价补贴。当A、C 区充能站氢价随补贴下降时,更多车主根据自身储能情况选择到A或C 区进行充能,3 个区的充能站负荷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在A 区补贴价格为3 元/kg、C 区补贴价格为5 元/kg,即A 区氢价为37 元/kg、C 区氢价为35 元/kg时,A区充能车主为18位,B区充能车主为86 位,C 区充能车主为46 位。此时由于氢负荷的地区转移使得氢能运输成本减少,达到博弈均衡点,IES 总运行成本最低,A、B、C 区IES 负荷分布对比如图5 所示。可见:方案1 中车主只在B 区充能,B 区负荷压力较大;方案2 下,部分车主选择A 区充能,将B 区电、氢负荷分散到A 区,单日B 区电、氢总负荷减少;在方案3下由于氢价补贴引导车主开始去C区充能,A、C区充能站电氢负荷增加。

4.2.3 响应灵敏度分析

1)氢价补贴。

氢价补贴是引导车群响应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车群的充能响应量,进而影响到多区域IES 的运行成本。首先对氢价补贴进行灵敏度分析,IES总运行成本变化如图6所示。

图6 氢价补贴下多区域IES总运行成本变化Fig.6 Change of total operation cost of multi-region IES under hydrogen price subsidy

从图6 可看出,随着A、C 区充能站氢价补贴的增加,IES总运行成本随补贴变化呈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均存在成本转折点。这是因为随着氢价补贴的增加,车主响应逐渐增加,IES总运行成本降低,而后氢价补贴继续增加,氢价补贴成本逐渐占主导,IES总运行成本开始上升。综合来看,A 区充能站补贴为3 元/kg、C 区充能站补贴为5 元/kg 时为氢价最优补贴,对应IES 运行的最优成本。而随着两站补贴的同时进行,补贴对应价格趋势也发生变化,如附录B表B5所示。当C区充能站补贴额小于A区充能站时,车辆并不选择去C 区充能站充能,这是因为同等补贴额度下A 区充能站充能路径更短,充能花费更低,而当C 区充能站补贴大于A 区充能站时,部分车主开始选择C 区充能站充能,使得C 区电、氢负荷变大,而C 区充能站电价成本更低,对于总运行成本占优。由于车群的初始储能状态是正态分布生成的,大部分车主的储能状态使得车主在补贴小于4 元/kg时选择前往A区充能,只有C区充能站补贴超过A 区充能站时,才选择前往C 区充能;此外,车主是否选择充能与车主的车辆储能状态紧密相关,少部分车主的车辆初始储能量较多,没有急切的充能需求,所以对氢价补贴较为不敏感,只在较高补贴下才会响应而前往A/C区充能;还有少部分车主的车辆初始储能量太少,已没有足够能源前往A/C区充能,不具备价格响应能力,只能留在B 区充能。此外,从表B5 可以看出,在氢价补贴小于5 元/kg 时,车辆数目从B 区转移至A/C 区速度较快,之后逐渐放缓,将A 区氢价补贴升至20 元/kg,有22 辆车仍在B 区充能,不具备响应能力。在氢价补贴大于5 元/kg 后车群响应能力逐渐变差,使得氢价补贴成本开始占运行成本主导,此时再增加补贴已不具备经济意义。可见,氢价补贴的选取与车群的初始储能量紧密相关,初始储能量过多或过少的车数越多,车群对氢价补贴响应能力越差。不同氢价补贴下,B、C 区充能车主的数量分别如附录B 表B6、B7 所示。

2)氢供应链容量。

氢供应链容量配置也是多区域IES 运行经济性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典型日下方案3 的最佳博弈点处,对储氢罐容量、电氢充能站容量、长管拖车运输容量进行灵敏度分析,绘制上述指标与系统总运行成本的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氢供应链容量灵敏度分析Fig.7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hydrogen supply chain capacity

由图7 可知,随着长管拖车、储氢罐、充能站容量的增加,系统总运行成本降低。这是因为长管拖车、储氢罐或充能站容量的增加,都会增加夜间氢能的容纳量,进而减少了A、C 区氢气运输到B 区所需的次数(由5 次降为2 次),降低了氢能的运输成本,也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氢能损耗,即多区域之间的氢能源耦合更加经济。当长管拖车、储氢罐、充能站容量增加到150 kg时,系统总运行成本降到最小值,之后设备容量再增加,系统总运行成本都不会降低。氢能的运输次数已经达到了最小次数(2 次),由于氢能产能限制运输次数与B 区充能站充能时效需要已无法再减小,此时再增加储存设备、运输设备的容量都无法再降低氢能运输成本,总运行成本也不会再降低。这说明即使不考虑系统设备的投资成本,系统运氢设备、储氢设备的容量也不是越大越好,这主要是由于系统氢能产能的限制,如系统电解槽出力功率大小限制了制氢量。

5 结论

本文构建了电-氢负荷耦合多区域IES模型。在多区域IES 协调优化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氢电混动车群与多区域IES 所属的电氢充能站的充能互动行为,建立了IES 运营商与氢电混动车群之间氢价补贴-充能响应的主从博弈模型。通过氢电混动车进行氢电负荷耦合,实现多区域IES 在源、荷侧电氢耦合,算例分析了典型日场景下氢电混动车群充能行为对IES 运行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利用氢价补贴使氢能混动车车主进行充能响应后,直接减少了多区域间氢能运输成本,并可增加风电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IES 总运行成本,氢价补贴互动机制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经济性;氢价补贴的选取与车群的初始储能量紧密相关,初始储能量过多或过少的车辆越多,车群对氢价补贴响应能力越差;由于受系统风电制氢的产能限制,系统运行成本并不会随着氢供应链容量的增加而降低,150 kg 为氢供应链的最优容量。

本文后续将对高耦合度的多区域IES 设备容量规划进行研究。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epae.cn)。

猜你喜欢

储氢动车氢能
站用储氢瓶式容器组缺陷及检测方法
我国固定式储氢压力容器发展现状综述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坐上动车去西藏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动车西行记
乐!乘动车,看桂林
储氢合金La0.74Mg0.26Ni2.55Co0.55Al0.2Fe0.1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