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要素 实现能力进阶
——关于统编教材七次写人习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3-12-29陈慧君
□陈慧君
统编教材在第二、第三学段中安排了七次写人习作(除六年级下册外,其他各册各安排了一次),具体内容见表1。不同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不同的侧重点。该如何用好教材,实现习作方法的习得和迭代?笔者展开了分析和实践探索。
表1
一、观照七次单元习作,提取写人习作的核心要素和阶段目标
(一)把握一个核心要素
综观小学阶段七次写人习作,不难发现,不管是写自己还是写他人,不管是通过几个方面写还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不管是强调描写手法还是关注人称表达,其核心要素都指向表现人物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文章中的人物没有特点,就没有达成最基本、最重要的习作目标。
(二)抓住两种表现方式
写人,就要写出特点。那么,怎样凸显人物特点呢?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写之前想一想:你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你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最大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你还想介绍自己的哪些情况?可以用什么事例来说明?”这段提示语告诉学生写人物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通过几个方面介绍,二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无论写谁,都可以采用这两种方式去表现。
(三)通过三个阶段提升
小学阶段七次写人习作的核心要素相同,但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练习重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阶段:关注人物特点。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要求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同伴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特点。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题目就点明要关注人物的特点。当然,三年级作为习作的起始年级,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习作内容和习作方法之外,更应该关注如何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使其找到习作的乐趣。
第二阶段:凸显人物特点。三年级只要求学生有关注人物特点的意识,四年级开始逐渐要求学生通过文字着重表现人物特点。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引导学生思考“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人和动物之间的类比,凸显人物的某种特点。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要求用一两件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事例来表现其个性。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则要求学生选取典型的事例与合适的人物描写手法描写人物特点。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小学写人习作的重要阶段。用典型事例凸显人物的特点,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习作素养。
第三阶段:表达真情实感。六年级上册《有你,真好》提出“拿起笔,表达你真挚的情感吧”“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见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阶段写人习作的最高要求。
二、组织七次单元习作,提炼写人习作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
学生面临的习作问题主要源于已有的经验水平与要达到的目标及获得的语文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怎样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达成写人习作的阶段性目标呢?可从“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四个维度展开思考、探索和实践,提炼出对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表达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基于此,习作情境应具有真实性,强调与真实生活联结,指向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教材编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番努力,如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的学习情境为“来了一位新班主任,他想尽快熟悉班里的同学”,要求学生向他介绍自己。
针对教材中没有创设学习情境的单元习作,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情境,如班级要编一期班刊《那些有特点的人》、编一本绘本《我家是“动物园”》,学校要组织开展“我最爱的‘漫画’老师”教师节主题活动。如此,通过真实的习作情境联结生活,打开学生的思路,将作文课变成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的生活为习作课赋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该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保证变频器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不仅提高了变频器和负载电动机的工作效率,节省耗电量,而且方便操作人员实时查询变频器的工作状态,避免人工巡检工作时效性差的弊端[1-2]。
《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并成“表达与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习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所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四年级学生写《我的“自画像”》时,应想象自己在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五年级学生写《形形色色的人》时,要想一想读者读到这篇文章,能不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六年级学生写《有你,真好》时,需要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自己在用文字和他对话。“读者意识”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习作的目的和意义。
(二)做做“加法”“减法”,学会选择素材
不能充分表现人物特点是小学生写人作文最普遍的问题和最大的困惑,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会选择素材。要想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策略,也就是先“罗列”再“选择”。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一课,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哪些有特点的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要求每位学生至少罗列三个人物及他们的特点。
环节二:要求学生先去掉一个特点不怎么突出的人物,再去掉一个特点相对不明显的人物……最后剩下的这个人物就是学生要介绍的人。
环节三:“你要介绍的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哪些事例能说明他的特点呢?”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特点及相对应的事例(一个特点至少罗列出四至五个事例)。
环节四:“这些事例中,你觉得哪些比较典型,能说明人物的特点,哪些不大能说明人物的特点呢?”学生根据典型程度给事例打分,留下得分较高的三个事例。
之后,学生将相关素材整理成习作提纲。列提纲,是对文章进行构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谋篇布局的练习。当然,这个环节不能止步于列提纲,还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追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细化、优化习作提纲,明确习作重点,处理文章详略。
(三)迁移写作手法,提炼习作概念
通过“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不少习作指导课到此就戛然而止,马上让学生动笔习作,而学生只能“啃笔杆”:或没有方法,无从下笔;或三言两语,草草收场;或主次不分,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那该怎么展开习作方法的指导呢?“向课文学习”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所在单元为习作单元,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是学习习作方法的好素材。《摔跤》用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凸显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用个性鲜明的外貌描写展现祥子作为黄包车夫的职业特征;《刷子李》通过对曹小三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这些描写手法都值得在习作课中再次提取出来,让学生好好品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写六年级上册《有你,真好》时,除了可以运用第二人称直接抒发真情实感之外,还可以到本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学习。周晔描写伯父救助黄包车夫时,运用了“扶”“洗”“敷”“扎”“掏”等既普通又内涵丰富的动词,充分表现了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关爱。这种细致逼真的描写同样是刻画人物的好手段。
学生仅仅进行一次习作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单次习作所得提炼成一种习作妙招,如先介绍特点后揭示人物名称的“故弄玄虚法”、根据特点给人物取外号的“昵称加持法”、把人物当作动物写的“拟物法”、多方面介绍人物的“自画像法”、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的“漫画法”、用第二人称表达情感的“人称改变法”等。这些习作妙招应该运用到日常其他写人作文中。另外,习作妙招一经提炼,就成了习作概念。学生在运用这些习作概念的时候,就实现了高通路迁移。
(四)丰富评价方式,促进能力提升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真实全面地记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更应该提倡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具体到习作课堂上,要丰富评价主体,不仅考量习作目标是否达成,还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提供支架,并指明习作修改的方向。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时,学生完成习作后,通过“相似度量表”为自己或同伴的习作打分,满分为10 分,8 分及以上为优秀,6~7分为合格。面对6 分以下的习作,需要先找出“像的地方”和“不像的地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又如,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的习作“自我诊断书”如下:我在习作中举了___个事例,它们的“典型指数”分别为______,其中第___个事例还可以稍作调整,如___。这一诊断书引导学生对习作展开自评,在自评中明确修改的角度和方法。
再如,六年级上册《有你,真好》的习作互评标准为:①用第二人称讲述,感觉“你”就在眼前(☆);②事例读起来让人感触比较深(☆☆);③能感觉到作者融入了情感(☆☆☆)。这种星级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确了习作的目标和修改的重点。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聚焦语文要素,增强目标意识,引领学生客观、有效地开展习作评价,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同时,在评价、修改习作环节,还要引领学生回归具体的习作情境。可将修改好的习作整理成班级刊物或在教室墙报上进行展示,在班级公众号上进行推送,物化学习成果,让情境真正落地。
小学阶段七次写人习作的核心要素相同,具体习作目标逐级递进。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一系列习作练习,在习作中学会观察生活,有意识地丰富并表达自己见闻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习作方法得到了充实,习作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