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体验,生活的哲学
2023-12-29黄珺
文|黄珺
残雪 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2023年3月
定价:49.80元
作家残雪出了首部童年回忆录,书取名《新叶》。
我反复咀嚼“新叶”一词很久,伴着书籍封面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脑海中忽地涌现一句“绿叶发华滋”(源自《古诗十九首》其一《庭中有奇树》)。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却让我越咀嚼,越觉有相关性。在《古诗十九首》中,绿叶是“将以遗所思”;在残雪这里,《新叶》不也是有所思吗?只不过,她所思非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思童年,思成长,更思生活本身。
作为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除了表达方式的儿童化、所写对象的趣味化、看待视角的温情化,在我看来,《新叶》作为残雪的作品,是残雪童年的具象化,更是对其丰盈精神世界来源的一种追溯。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本书序言里面所说:“人生就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连续剧。残雪这本书,让我们得以看到她的人生连续剧的前三集。”
《新叶》里,是残雪对“过程”的追求。从《新叶》中看,少年残雪,已然是一位“过程主义者”。她十分关注当下的感受与体验。《排队买包子》一文,她把排队等包子出笼的期待与渴望写得细致入微。从兴奋,到焦虑,到不耐烦,到眼巴巴望着别人买走了包子,到终于吃上包子,一系列心理活动,一个物资匮乏的孩子对美食的真实感受跃然纸上。可当终于吃上包子后,残雪笔锋一转,说:“包子的滋味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印象,但那漫长的焦虑,那蜗牛一般挪动的脚步,还有没完没了的打探,已不知不觉地铭记心底了。”言语简洁,却蕴含生活的哲理。
了解残雪的人都知道,残雪从小就是一个哲学迷。作为中国文坛的实验先锋和哲学追问者,残雪曾说“最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哲学的境界”。而用儿童的语言讲述生活的哲学,在《新叶》里,到处都有影子。一如《点石成金》中,她写自己少年时捡橘子皮、碎玻璃、塑料、金属卖钱,为实现自己买想要的钢笔、图书、乒乓球拍的“梦想”,但在文章的最后,她却说了这样一番话:“实际上,我的梦想不在那里,而在我那点石成金的,寻找的旅途中。”是啊,人生本是一场体验,每一天的经历、每一事的过程,才是残雪本身。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作为儿童文学的《新叶》,自带“哲学的境界”。
《新叶》里,是残雪对“美好”的留恋。残雪多次写到“美”。《心醉》中,她写自己儿时班上的一名班干部,因为在一场节目中担任主唱,通过老师高超的化妆本领,由姿色平平变成了舞台上极为耀眼美丽的女孩。作为配角的残雪,没有忌妒,没有焦虑,而是满眼的激动、要流泪的心醉。这“心醉”源于对身边的美的发现,“原来金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天天遇见,但从未发现”。准确来说,是发现美的这一过程,让少年残雪的内心产生了震撼。某些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着一辈子的影响。这是孩子内心的“大事”。残雪也在引导着我们去关注、去留住儿童的感受。于是,她在文章结尾处说:“在某些很平凡的瞬间,作为孩子的我却因它受益终生。”
但残雪其实又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和大部分少年一样,她渴望着人际关系的“美好体验”。在书中,她总会无意间谈到儿时的“孤独”。在《落单》一文中,“我生性热情,却是那种内热;我渴望传达感情,但又极其腼腆”“我就这样向内收缩着,对自己很不满意,却又没有勇气改变”,这样的句子,直击着我的童年,我想,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孤单”在残雪这里,是一种感觉,她体验着同学们在做游戏时,需要她与不需要她的两种感觉,品味着被需要的美好,又感受着不被需要的焦灼,最终,都化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其实,她是在告诉我们,告诉孩子们,孤独又如何,内敛又如何,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都是自己。
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欣赏美,是一名作家的素养,更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新叶》里,是残雪对“自我”的探寻。写作是一场探寻,探寻自我,探寻生命。对残雪来说,尤其如此。《新叶》里,无处不探寻。《蘑菇的魔法》一文,残雪写到,到岳麓山上去找蘑菇是让她念念不忘的事。她用了“着迷”二字来形容,称其为“最为着迷的活动”,原因在于,“似乎一切都是没有把握的,但你又总有某种熟悉感”。这种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感觉,残雪叫它“念念不忘的辨认”。在我读来,这就是残雪笔下的学习与探索。儿时的残雪,住在岳麓山下,长在湘水之旁,她寻找着自然的规律,学习着生活的乐趣。她辨认蘑菇,找到了蘑菇生长的规律;她观察深井,找到了一气呵成打井水的规律;她倾听烈士公园的宝塔柏,找到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她更探寻自我,找到了与从小就有的风湿病“共舞共存”的秘密……用她自己的话说,即“后来几十年里头我一直在继续着这种特殊的辨认活动”。
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探寻,让十三四岁时的残雪有了“朦胧的焦虑”。她不停地问自己:“我会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一直虚度年华,会有什么样的可怕结局?”逐渐地,少年残雪意识到,必须有一件事,让她的心为之燃烧的一件事,她去做,去践行,她才不会惶惶不安。是的,她找到了。在《目标》《同爸爸会合》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只读了小学,后来却博览群书的孩子。在阅读中,残雪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更找到了一种共鸣:要成为拥有自律意志的人。她将这一品质的时间拉长,更对读者述说着现在的自己——“每天都要写作,每天都要阅读,每天都过得愉快又幸福”。
找到自己,对自己真诚,是残雪在《新叶》中向我们述说的成长的最大理想与目标。
读《新叶》,我们能读到一个立体的残雪,一个从儿时起便认真生活的残雪。
龚曙光先生曾在《灵魂舞者残雪》一文中如是说:“她的小说,不是对某个虚构故事的叙述,而是对一个真实写作过程的记录。如同建筑师设计房子,多数人是为了实现其居住功能,而少数天才的建筑师,则只为了凝固自己的创意及其实现的过程。”
是啊,新叶,是萌芽,是体验;是灵魂,也是生活本身。童年已然远去,但有《新叶》,便是“馨香盈怀袖”,此思实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