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研究走进生活
2023-12-29王琬莹真正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不仅经得起专业的审视也要走得进大众的生活
文| 王琬莹 真正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不仅经得起专业的审视,也要走得进大众的生活。
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对历史学普及工作非常重视,究其原因,首先,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如此重视,给人大社做好历史普及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其次,目前的图书市场上,有很多通俗历史类图书,这说明有相当多的读者有这方面阅读需求,想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但是经过调研发现,这类图书的作者大多不是历史专业学者,且很多读者已经不满足于这种现状,他们更期待看到专业学者撰写的普及图书,因为专业学者更能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也能够在普及图书中融入自身研究的成果、心得以及学界热点、前沿。
因此,人大社着力出版了一套“中华历史小丛书”,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中流砥柱,组织编写了一套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身的历史普及图书,力求能够向广大非专业读者传播准确的、前沿的、有趣的历史知识。
我们要做的不是最初级的普及工作,更不做媚俗的内容。我们要做的,是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前沿性并且结合了作者研究成果的通俗读本,特别注重语言生动,可读性强,面向有一定教育背景的读者。这些既具备专家研究心得又真正做到“好看”的书,能够激发更广大读者对于历史的兴趣,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读史。
尽显专业学者的独特优势
《多被人间作画图》作者包伟民在杭州解读江南市镇历史
具体来说,这套“中华历史小丛书”,选取人们“耳熟但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分析发生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等社会大背景。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也可以结合西方的历史书写来探讨中国修史的情况,也可以做中西比较,引申出小故事背后的大历史,弄清楚故事真正的来龙去脉,并且找出深层的历史原因。
选取的内容,可以出自传世史料,也可以出自碑刻墓志。尤其是碑刻这类材料,非专业的作者很少会用到,这可以说是史学专家独有的优势。
目前,这套“中华历史小丛书”已经出版了三种。
其一,是《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伍子胥的快意复仇,越王勾践的终极翻盘,这些历史故事,千百年来早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而它们背后的历史真实,则为春秋后期的战争高潮:吴楚竞逐和吴越喋血。这两场生死博弈,是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背景下的诸侯列国战略格局演变的自然结果,也是古代战争的性质由“争霸”转型为“兼并”的标志性事件。这本书对春秋后期这两场重要战争的历史进行了生动风趣的解读,书中指出,在春秋到战国的转型过程中,战争起着关键的作用。春秋战国战争的本质差异,就性质而言,春秋战争是争霸,战国战争是兼并。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是争霸战争的回光返照,又是兼并战争的牛刀小试。它们依附于晋楚争霸的战略大格局,又按自己的逻辑改变着中国历史嬗变的轨迹。
其二,是《西汉朝廷“大洗牌”:汉文帝入继大统前后的政治博弈》。这本书对西汉前期的一场朝政巨变做出了史实复原和内幕探求。从吕太后逝世到汉文帝继位前后的这段历史,波谲云诡,充满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博弈,最终导致了朝廷高层的“大洗牌”。要想看懂这场历史大戏,必须以西汉前期刘氏宗室、开国功臣、吕氏外戚这三大政治集团的微妙平衡和最终“破局”作为探求真相的轴心。在复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搞清几个关键点很重要:这场宫廷军事政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发动政变的大臣选定新皇帝的依据何在?新皇帝即位前后是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来处理纷繁复杂的政治关系,特别是如何有效管控推举他上位的大臣们的?汉文帝“明君”形象的基本定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其中每个历史过程的细节探源,对每个疑点的追问解答,都有引人入胜之感。
其三,是《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这本书的出发点,是近年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曾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江南农村商业聚落——市镇,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七八百年以来,在技术进步、人口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之下,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棉桑业为代表的专业经济,与外部世界商品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依附于专业经济的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中心,并最终呈现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璀璨夺目的独特风光。江南市镇的这种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关于这些内容,书中都有细致的讲述。
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三本书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不错的销量也证明了此前我们对市场需求的判断,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的推广,也有动辄过万甚至十几万的播放量。
让历史走下神坛
几年前,我们刚着手策划这套书时,发现有些学者不是很有意愿做这种普及的工作,心中有所顾虑。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此前的心理负担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做普及工作是历史学家现实关怀的一种体现。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知识普及工作,应该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学和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让历史学研究走下神坛,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将专业跟现实结合,让专业为现实服务,提高读者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水平。
其次,能写出好的普及读本,是作者能力的一种体现。它需要学术研究积累到一定阶段,把已有的研究汇总起来做出通俗表达,是下一步学术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能力把握本领域研究积累的学者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普及读物。同时,它也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文学水准,文本的结构和语言都要足够吸引人。这对学者来说,实在是一种挑战。
此外,真正优秀的普及读本,可能流传得比专著更广。很多人都看过《围城》,但不是很多人都看过《管锥编》。抓住前沿问题,由当下最有水平的人来写,以后一定会成为反映这个时代学术取向和研究积累的经典之作。可以说,今天的普及读物,就是将来的经典著作。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我们作为出版行业工作者,应该抓住时代的契机,做好历史学的普及工作,让历史研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才能够使更多的普通人、更多的非专业工作者,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每一位读者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