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危害和应对策略

2023-12-29屈海香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文化

屈海香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这为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危害和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1 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今中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党史、国史、军史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冒头。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其范围涉及历史学研究、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及教育等领域,其现实表现为否定革命、侵略有功、否定新中国的成就、否定中华文明、妖魔化党的领袖等,具有以下新的特征。

1.1 由学术性研究转化为公开化的政治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西方话语霸权随即成为全球化的“西方冲击”范式。历史虚无主义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解放思想”的虚名,不断渗透史学研究、文艺创作等领域,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等领域,并开始从历史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幌子贩卖私货,以“学术创新”“理论反思” 的隐蔽样态表现出来,利用学术刊物、学术著作和学术研讨会,借助“学术创新”的旗号“重评历史”,达到“篡改历史”的目的,大做翻案文章,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颠覆成“灰色历史”“朦胧历史”甚至“阴谋历史”,故意抹黑历史的本来面目,借以表现其虚无主义的观点。其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辩证法,用历史片段或碎片化的事实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建立起一套既解构历史又重构历史的新话语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历史观、方法论到具体研究路径,已经从学术研究转到现实的政治诉求,其集中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错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倒退,从而彻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借虚无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来虚无当下,从历史依据上否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彻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第三,故意无限放大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发生在道德、民生、生态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把支流当主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肆污名化,试图使我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1.2 利用网络新媒体塑造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网络媒体舆论是与传统媒体舆论相交织的新兴舆论,发展势头迅猛,影响不断扩大,对特定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力超过了传统媒体。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种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被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导致网络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抢占的舆论主阵地。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思想领域的交锋与较量更加复杂、激烈、尖锐与隐蔽,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叠加。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变换姿态,在网络新媒体中用“控诉”“曝光”“鞭挞”之类的言论,以讲故事、编段子的形式,极尽丑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革命事实,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干预性、煽动性。这种刻意调侃、恶搞革命领袖的历史虚无主义做法,实际上是对党史、国史和革命领袖的藐视和亵渎。究其原因,是其妄图通过网络新媒体散布谣言,制造舆论和政治混乱,引导和操控社会舆论,以达到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任何一种错误思潮要确立自己的主张,必然要否认以前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现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常以“反思历史”的面貌出现,以支流代替主流,以局部代替整体,片面引用甚至歪曲编造史料,肆意诠释历史,或以文学、艺术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影响社会舆论,诱使人们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科学结论,达到篡改、歪曲历史的政治目的。

1.3 借助娱乐化方式加紧对青少年群体的渗透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娱乐化方式渗入世俗生活,娱乐消费英雄及其事迹,一批影视作品、通俗小说“戏说”“恶搞”中国近现代史。其政治企图就是要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认知。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错误思想理论的是非鉴别能力不强,再加上青年人敏感好奇的心理,极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精心包装的“新观点”“新理论”等渗透侵蚀,往往来不及分辨就全盘接受。具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的侵蚀具有以下特征:在碎片化阅读中歪曲历史,在西方化崇拜中解构自我,在丧文化取向中颓废精神,在泛娱乐消费中消解价值[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适应了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近年来,在我国思想界蔓延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适应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借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采用神圣历史妖魔化、黑暗历史漂白化、沉重历史娱乐化等方式加紧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渗透。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渗透,造成了大学生历史观的紊乱和思想信仰的迷失,造成了大学生对民族意识的曲解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混乱,甚至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急于在高校抢滩登陆,用戏说、恶搞消费历史,用荒诞不经遮蔽历史真相,用虚无颓废亵渎崇高悲壮,必然破坏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正确认知,破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历史虚无主义虽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变化、新动态,但是它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在政治上,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功绩,丑诋革命领袖和革命英烈,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经济上,历史虚无主义竭力主张用私有化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否定、解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推崇西方文化。

2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特征表明,其不仅在社会层面的不同领域产生了极大的能动性和影响力,而且正在对人们的历史观念、价值取向和国家的民族情感方面产生着强大的改造作用,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危害。

2.1 瓦解党的执政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用唯心史观来看待社会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历史价值的进步性,把历史视为一种偶然,否定其规律性与必然性、整体性与联系性,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地阐释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消解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否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必然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对一系列历史必然性的否定为基础,企图解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辉煌,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在20世纪选择的革命形式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是幼稚和疯狂的表现,大规模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动荡,破坏了社会稳定,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消极力量。“告别革命论”竭力否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近代中国主旋律,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翻案;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达到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宣称,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实践没有能让人民富裕起来,而是一系列灾难的延续。改革开放后的30年,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带来的问题要比成就更大,造成了腐败蔓延、两极分化、社会道德滑坡、生态灾难频发等恶劣后果。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用虚无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史,消解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化解了列强侵略压迫中华民族的仇恨;用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消解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质疑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

2.2 冲击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所秉持的历史观,往往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原则的最集中的表现,对这种历史观的教育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内容。而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由,对历史的本质、真相、规律等秉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片面的解释、演绎和歪曲,意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冲击主流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大力鼓吹“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仅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消解历史的神圣性和敬畏感,甚至对历史人物进行肆意臧否。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表现出强大的吞噬和同化效应,对主流历史观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而且滋生出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艺术本应该体现历史厚重、折射深邃思想、彰显高尚品德、提升反思意识,然而,被历史虚无主义主宰的历史影视,化凶残为一笑、戏忠烈为一谑,消解了主流历史观,玷污了历史神圣感,不仅不利于培养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而且会对主流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冲击。

干扰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颠倒黑白,在涉及党和国家根本的重大问题上混淆视听,严重干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客观历史事实,以自己的主观价值尺度为标准,尤其是以政治价值尺度为标准,对历史进行剪裁、重塑,背离了客观标准,是实用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典型表现,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既是文化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这种“选择性虚无”表明,一方面,他们选择对党史、国史、军史以及领袖和民族英雄进行虚无;另一方面,对已被历史认定的反动势力和反动人物等,非但不加否定反而一味美化。这种对历史“选择性虚无”的政治实质,就是妄图从历史领域打开缺口,通过对历史的否定来达到对现实的否定,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

2.3 消解文化自信

历史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共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共同的文化观念,深化为特有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一旦为族类群体所认可,就潜移默化地内化于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中。只有有了“历史共识”,才能产生“文化认同”;只有有了文化认同,才能形成普遍而又持久的民族精神。

制造“失忆”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体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流认知和共识性历史结论,对过往的历史采取消极否定的立场,而且对作为过往历史必然产物的现实社会世界采用颓废的消极否定态度。历史虚无主义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加以虚化、恶化和丑化,伤害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感情,破坏杰出历史人物的崇高形象。如果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优秀传统被肆意戏说和恶搞,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固有规律被颠覆和瓦解,那么就会从文化源头上动摇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根基。民众的集体记忆一旦不复存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觉也就成为一纸空文,其结果不仅颠倒了历史,而且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观,国家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

动摇共同的思想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民族区别,把传统文化完全等同于封建糟粕,根据历史现象表面特征主观臆想,缺乏对历史“表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以解构神圣、颠覆经典为标的,对革命人物去英雄化、去神圣化。历史虚无主义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学识领域中的见解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历史、政治和道德问题,它与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如果人们最基本的历史认知和政治道德原则被否定,而秉持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立场,那么就会从根本上使国家和民族陷入混乱,使国家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导致民族和文化的虚无主义。

3 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策略

3.1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科学有效地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一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二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错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中国独辟蹊径,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历史虚无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中国共产党将历史虚无主义定位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潮。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从其理论根源着手,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批判武器,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认清其真面目”[5]。不管历史虚无主义如何创新观点、制造假象,只要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掌握了批判、遏制、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投枪和匕首,就能直接刺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心脏。

3.2 唱响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建设主旋律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信息阵地建设。要用创新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式增强时效性。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想内容建设、传播方式创新、对外表达方式创新,互联网领域立法、网络突发事件重大机制建设等问题,坚决打赢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同时,要依法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要综合运用新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和控制,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畅通,以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要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秩序。要“大力推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法治化进程,掌握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话语权和建构权”[6]。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建设,构建网上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坚持正面宣传,以正确舆论引导人,讲好中国故事。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方式,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分析网上斗争特点和规律,运用正确战略战术,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要强化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在发生意识形态群体事件时,主流意识形态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分析、研判,掌握话语权,正确引导舆论,疏导负面情绪,弘扬正能量,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治理的强大合力。

3.3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必须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绝对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必须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把它当作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跳出西方理论的解释框架,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厚植爱国情怀,旗帜鲜明地跟党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必须持续强化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思想力量、精神力量、斗争力量。“增强党史观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理直气壮地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驳斥;提高党史观教育的艺术性,强调以情感人;加大研究支持力度,鼓励深化党史研究。”[8]要以辩证思维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坚持“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抵制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做文章,强烈杜绝攻击、丑化、污蔑中国共产党的图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用自身行动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坚持在文化自信中充盈精神、丰富头脑,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培育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提升是非判断能力。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谁远谁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