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3-12-29魏仕弼张学本董凡铭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毕业生创新能力

魏仕弼,张学本,董凡铭

(辽宁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 076万,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较2021年增加了167万[1]。由于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受到影响,出现企业倒闭或裁员的情况,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萎缩,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与压力进一步加大。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创新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强化的重要课题。因此,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及其特点,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创新能力解析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艺术等实践或理论研究中不断提出新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的思想、方法、理论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项有组织、有系统且富有理性的工作;创新是企业家展现其创业精神的特定工具,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创新本身就创造了资源”[3],强调创新需要改变现有资源及财富创造的方式。著名管理学家沃尔夫认为,创新有四种取向:一是产品取向的创新,即新产品的诞生;二是过程取向的创新,即通过研究创新过程来界定创新;三是产品和过程取向的创新,即同时以产品和过程取向界定创新;四是多元取向的创新,即以技术创新和管理突破为创新。沃尔夫提出了创新的方向,扩大了对创新的研究。因此,创新是一个组织或个人所具有的综合性、创建性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创新基础和创新方法等。

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变革、个人成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19年在《第一流教育家》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具备开辟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创新能力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为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即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4]。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产生新思想新理念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解决问题、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个体的动手能力;此外,个体创新能力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广义上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道德品质因素等;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则指个体的性格、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那些不直接参与创新过程但对创新过程有影响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个体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等工作,但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定向、引导、驱动调节、维持、强化功能和作用。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当前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从就业视角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提升创新能力有助于大学生面对挑战与冲击,增强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水平。

2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当前,中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出结构性矛盾、“慢就业”“灵活就业”、中小城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上升和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等特点。

2.1 从供需角度上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导致的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矛盾与冲突一般起源于劳动力需求侧的变化,即由于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对劳动力需求数量与要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能够产生强有力的新生产力,对原有技术应用产生颠覆性的改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实质性需求变化[5]。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互补作用,对低技能劳动力具有替代效应[6]。受制于现有高等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等,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不强、素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而导致学非所用,未能及时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的要求[7]。诸多高校传统行业毕业生的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导致人才供需双方不能实现良好对接[8]。在新一轮数字技术变革驱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与结构失衡并存的矛盾,这一矛盾将呈现更加尖锐和复杂的趋势[9]。因此,从供需双方来看,就业结构性矛盾目前仍然存在,导致了“就业难”“招人难”同时存在的现象。

2.2 从个体就业行为上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灵活就业”现象日益凸显

“慢就业”与“灵活就业”成为就业新趋势。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时间较长,为了找寻合适的工作会花费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不是在毕业后立刻就业。同时,有些应届毕业生计划进一步深造,进行连年的考研,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和“待就业”。其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更偏重于自我感受,在找到心仪工作之前,宁愿选择升学或者继续等待,也不愿先与用人单位签约。有些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部分高校毕业生缺少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且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没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在的行业,缺乏相应的就业规划和防伪实习,因而错失了积累相关实习经验的时机,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中出现竞争力不足的问题[10]。

2.3 从区域就业分布上看,中小城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上升

由于疫情因素的影响,很多应届高校毕业生调低自身就业预期,采取规避风险的方式就业。根据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对应届毕业生关于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选择等调查,尽管当前就业的热点城市依然是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等一线城市,但就业比例快速下降,数量上减少了9%,在三、四线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上涨了15%,在县级市或县城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也有所增加[11]。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开始转变,随着就业压力不断上升而针对性地对就业选择做出调整。选择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减少,转而去中小城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上升。

2.4 从就业人数上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形成较大就业竞争压力

既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容量有限,导致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接近饱和。一些行业中的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受疫情影响而下降,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却持续增长,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较难提升,导致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随之下降[12]。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给充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就业竞争较为激烈[13]。

3 面向就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社会需求是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检验,要面向需求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应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社会需求较大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前沿理论的学习和积累,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许多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视理论教学而缺少就业实践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许多毕业生缺乏对未来工作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知识和技能难以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加强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其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水平,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后,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与当地企业、创业园等开展实践培养的对接合作。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现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企业和未来工作的认识,完善实习制度、扩大就业见习规模,锻炼并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高校毕业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与企业需求更加匹配。

3.2 以创新能力为基础全面提升大学生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充分注重大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高校应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参与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可以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决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应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其次,加强大学生全局观和战略眼光的培养。从课程教育和课外自主学习来看,学校增加诸如读书等活动,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决策能力。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配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决策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果断的品质以提高自身的决策力,要善于抓住机遇。高校要创建一个具有探索与洞察的学术情境,以及一个具有协商、对话和共享的知识互动氛围,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必要条件。在学习与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结构,通过进行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3 强化主动学习精神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学习资源,拓宽大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校毕业生应综合自己的专业和优劣势等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规划,拒绝盲从,在校期间也应根据自己的规划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指导等多样的选修课程。其次,强化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通过多种渠道,筛选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扶持政策,善于利用各种平台,例如学校的就业指导平台与各种招聘会等,做出科学的就业决策。最后,高校应从多方面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求职目标和未来规划,帮助大学生摒弃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在择业的过程保持积极心态,主动了解就业政策、企业信息并积极参加招聘会等活动,不必一味地追求体制内的岗位或者在大城市、大企业就业,不必受“铁饭碗”等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小城市或中小企业同样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3.4 以发展为核心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体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重视,尊重不同个性学生不同认知方式的差异性,鼓励大学生组成各种社团,实现学业探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追求,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能力,也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高等院校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除就业指导的课程外还可以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指导与教学过程中,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根据产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同时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进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最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和思政等公共课程,通过创建公众号、小程序等,在体质与心理健康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以保障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

4 结 语

创新能力不但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应该从政府、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层面,在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就业观念等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猜你喜欢

劳动力毕业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