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2023-12-29杨润青郑嘉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思政

杨润青 郑嘉禹

(1.新疆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新疆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鉴于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命题。

1 价值逻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强化红色文化担当,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1 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本质体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结合中国具体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因此,红色文化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文化载体和精神依托,以多种形式记录了共产党人的百年艰辛历程,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3]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巨大价值。高校思政课是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阵地,应强化红色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时代特征,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和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下爱国之志,激发学习动力,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

1.2 是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4]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思政课要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精神价值充分展现,要使学生涵养爱国主义情怀。青年处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亟待形塑的关键阶段。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等错综复杂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容易导致青年的国家意识淡薄和民族精神缺失。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核心主线,以提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落脚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要守护好、传承好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将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转化为共创美好生活的实际行动。

1.3 是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然要求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马克思将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认为历史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实践基础上构筑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认识规律中把握前进的道路方向。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结合其成长特点,用更为生动、翔实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来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引导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趋势、主题主线;另一方面要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正确引导学生感知和认同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历史主动性,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1.4 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红色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体现着党百年奋斗四个历史时期的优良社会风尚、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高校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有利于让学生深刻了解从摧锋陷坚的峥嵘岁月到苦干实干的建设时期,从奋勇当先的改革开放到笃行不怠的新时代,不仅是党带领全国各族儿女砥砺前行的见证,而且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成长的红色印记。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把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重要阵地,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构筑中国精神。“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6]高校思政课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而且对培养其爱国爱党之情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问题逻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挑战

2.1 融合过程中的课程契合程度不高

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也必然要与时俱进。首先,融入内容要与新时代新要求相适应。目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部分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其次,融入内容要与高校思政课本质相适应。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7],并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8],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贯通历史和现实,突出重点、升华主题,将教学内容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之中,在真实、生动、亲切的叙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共鸣,从而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最后,融入内容要根据5门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度阐释,选取与本课程内容关联紧密的、与时代精神契合的红色文化典型案例进行选择。高校教师要深入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增强融入合理性,凝聚学生价值认同,使学生从历史和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厚植爱国情怀。

2.2 融合过程中的内容衔接程度不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衔接程度不深,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运用不充分,导致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没有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教师自身对该部分内容概念模糊,没有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法保障教学效果,对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造成严重的阻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很多教师对红色文化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与研究,教学中往往根据自身原有知识储备进行解读,无法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更无法将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零散,不成系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为了阐释某一理论而引入红色文化案例,融入内容十分有限,甚至浅薄地一带而过。此时,红色文化仅仅作为教学素材,并未真正融入教学内容。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无法贯通的情况,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阐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从而不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感。

2.3 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不佳

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没有正确处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2]331的原则,始终以教师为主导,没有唤醒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习惯于灌输式教育,把红色文化案例当作故事情景服务于教学,不主动思考、探究故事背后凝聚的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这既不利于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发展大势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其次,融入教学内容单一、阐释不深入,教学资源薄弱。学生虽然从小接受“四史”教育,但学习过程的各阶段各有侧重,无法有效衔接,对红色文化缺乏系统性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点和疑惑点融入红色文化,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当前青年思想活跃,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应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把握红色文化的特质,为学校铸魂育人提供丰富内容和多元载体。

3 实践逻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赜

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把握融入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结合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途径,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及感染力,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红色精神。

3.1 提升素养:提升教师运用红色文化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才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教师只有增强理论水平,深入学习“四史”,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断拓展理论深度和学史广度,才能实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担当意识,形成责任自觉。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支撑,只有拥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才能让教师将红色文化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融通历史和现实,让红色故事拥有新时代的内涵;凝结红色历史中的精华,描绘传统红色故事中的感人细节,重现厚重的历史画面,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学生铸牢国家意识、增强爱国情感,从而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3.2 守正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氛围

“在构建中国革命故事这棵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全国性的叙事是躯干,地方性的叙事是枝叶。”[9]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地方红色资源,既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优质素材。各地高校应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堂,使大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情感体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案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社会主义道德等宝贵资源,找准其与高校思政课的对接点,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渗透教学内容,实现“以情动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理念。红色革命文化延续着我们党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重视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以及新的时代精神,以实现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不断拓展。因此,高校在内容的遴选上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从丰富的资源中选择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升华。

3.3 协同联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青年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高校思政课应打破单一的传统教授法,重视教学方法创新,使学生保持对思政课的热情,让高校思政课保持活力。一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在翻转课堂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对现有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智慧课堂。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际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学习与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接地气、青春化的讲述中,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课堂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三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的能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秉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突破高校传统思政课理论讲授单一的局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深度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思考,进而增强和巩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认同。

3.4 知行合一:提升实践教学育人实效

思政课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实现学以致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是高校思政课的一种教学形式。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高度重视,虽然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但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高校应构建完整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得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感悟实践,有效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采取三种实践方式,一是课内实践,通过演讲、朗诵、历史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对红色故事、人物进行剖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探究能力。二是校内社会实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落细、落实、落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三是校外社会实践。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走访红色遗址、革命圣地以及烈士陵园等,开展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深处,拓展历史视野,从历史规律和经验启示中获取强大动力之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4 结语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红色革命文化不能只是传统的载体和历史的反映,而要让它成为培育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酵母,为培养新时代青年提供精神养分。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引导学生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