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融合”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3-12-28王保忠杨晓璐
王保忠 杨晓璐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0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的服装产业中,中国是其中发展规模最为巨大的国家,纺织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性产业,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在早期中国工业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随着新的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纺织业的国际格局发生转变,中国的纺织业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不利位置。如今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贸易前景不明确,中国纺织业受到来自国际环境的双重打压,在如此巨变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内外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分析文献较多,胡乐明[1]抓住当前复杂形势,探索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意义与路径,宋华盛[2]提出以“双链融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关于纺织业的研究大多针对我国纺织业在转型升级方面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问题,鲜少有成体系的纺织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的研究。
我国经济目前步入新常态,行业不再聚焦于产业增量,而是将产业的质量提升作为重点。伴随着时代内涵的深刻转变,对纺织业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科技、时尚、绿色”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纺织工业的工作新定位、行业新标签、社会新认知,纺织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3],未来纺织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把纺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就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提升纺织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双链融合”,发挥创新在纺织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积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机遇,助力纺织行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探寻我国纺织品产业链创新升级的路径。
1 “双链融合”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创新发展的意义
1.1 提升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实现纺织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格局转变,以全球价值链合作为核心的全球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发生改变,全球产业链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弱链”,导致了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寻求发展的空间愈来愈小。对中国纺织企业来说,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消费被国外企业掌控,存在“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面对全球供应链整体萎缩、局部断裂的巨大风险,暴露出中国产业链和创新链上存在相当程度的短板、断点、卡点、痛点、堵点[1]。在这种形势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完善产业链的体系建设,提升价值链水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才能使产业链发展持续优化,从而有利于中国纺织业的优势领域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品牌设计、研发创新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是促进中国纺织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2 调整纺织业产业链结构,建设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积蓄长远发展动力的选择
纺织品产业链是一个由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中游纺织材料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直至最终消费贸易的相互联结的网链状形态。中上游的纺织产品加工制造是核心环节,而纺织产业的加工制造依赖于技术研发创新和重要的机械设备,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上游原材料需求量大,大部分优质的天然纤维严重依赖国外进口,2021 年1~11 月,中国累计进口棉花200.79 万吨,同比增长11.34%。产业链中游市场规模大,但中国的纺织业产品复制现象普遍,行业技术水平偏低,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零售发展空间较小,国内纺织企业利润薄弱,加工类的企业亏损较大。下游消费贸易部分主要是存在于国内市场,其中核心部分在于供应链、品牌、产品设计、渠道等。中国纺织企业的销售模式比较单一,很多企业选择低价销售的营销模式,在出口纺织服装时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一等设备、二等产品、三等价格”的现象在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市场中十分普遍。
“十四五”时期,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消费需求多样,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足以支撑纺织业产业链的发展,但同时也向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链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转型,创新链需要通过产业链重构才能完善成果转化,从而破解纺织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一是要通过围绕整体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增加产业链各环节的知识价值,有利于纺织业各环节自主可控与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围绕全方位的自主创新链构建和衍生出更高效、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集聚创新方面的优势资源解决创新链碎片化的难题,实现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1]。在这种情况下,纺织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能够通过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弥补不足改善整体纺织行业的供应结构,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配置,减少过剩产能,通过研发技术创新和建设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实现纺织产业基础“高级化”。
1.3 深化“双链融合”,促进纺织业的转型升级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中在创新对产业链的支柱作用,主要在于科技创新可以解决纺织产业发展过程的技术难题,基于国家的需要,提高纺织产品的服务质量,增加产业节点上的知识价值和产业生产效率,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通过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研发核心技术与科学应用实践,对纺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元配件、关键材料和重要设备集中研究,在产业链的“难点”与“创新点”发力,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创新价值。许多纺织产品的原料使用和技术研发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因此把握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和研发成果转化的整体态势,通过“点对点、点对面”将创新与产业发展连接,集中解决阻碍纺织业转型升级中的共性问题。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中在创新对产业链的引领作用,抓住纺织产业的资源与特色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纺织业发展融合贯通,从创新链上的优势点切入,集中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以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作为纺织业链条式发展的新动能。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是一条产业链依托另一条产业链知识技术优势进行创新赋能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节点、环节从价值低端向价值高端升级,推动纺织产业由要素驱动型转为创新驱动型,促进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
2 “双链融合”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链拉动力不强
目前,中国纺织业产业链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导致产业链拉动能力不强。首先产业链上游天然纤维生产技术水平低,原材料生产效率低,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很难达到产业链各环节生产的要求,原料供给单一,质量达不到要求,低端棉纺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生产基础十分薄弱。其次,产业链之间衔接困难,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效率不高,导致各环节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产业链各环节供需关系紧张,上游供给与下游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引发供需结构失衡,从而产业链作用大大削弱[4]。最后,行业利润总体偏低。2016~2020 年中国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呈逐年下降,2020 年下降幅度高达68.68%,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利润总额4.4 亿元,比上年减少68.68%亿元。中国纺织服装业大部分以加工生产成本低、同质化程度高和附加值低的中低端产品为主,中间品严重依赖进口,品牌设计方面并没有足够优势,成本压力增加,中国纺织企业盈利水平的下滑使企业缺乏研发动力,导致企业对技术与品牌建设的投入降低。
2.2 创新链推动力不足,创新链的核心动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2021 年纺织科技成果转化协议投资总额达55.8 亿元,人才类项目2 个,科技类项目2 个。但是中国每年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15%,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并且纺织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对品牌研发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低,许多企业缺乏融资渠道,资金不足导致对科技成果与研发能力不够重视。再者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没有精准对接,科技创新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纺织业R&D经费为231.4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0.99%,纺织业创新领域“重应用、轻基础”问题突出,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占比较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融合发展基础薄弱,难以实现纺织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图1 2013~2019 年中国R&D 人员全时当量及增长率
2.3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机制不完善
纺织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两张皮”的问题有待解决,我国研究领域各个技术“点”有所突破,但涉及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发展有限。科学院注重科研成果,却不重视“产”和“用”,产学研无法实现深度融合,行业缺乏前瞻性,产业链和创新链不同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专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互融互促机制体系尚不成熟,创新主体与纺织企业无法实现互利共赢。推进“两链融合”相关的政策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健全,许多纺织企业仅仅靠技术引进,创新能力较薄弱,并且企业缺乏关键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困难。
3 “双链融合”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高度重视纺织产业链环节升级,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推动产业链升级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建立纺织业创新联盟,将纺织业的重点机械设备、高性能原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提高到创新驱动型战略的高度,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支持纺织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产业链上游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中游注重管理创新,下游不断丰富产品研发的多样性,国家需要从战略层面引领科研成果的研发,对于特别关键的基础工艺技术、共性技术、机械设备等,加快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和重要的科研基地,提高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效率,促进产业链的改造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3.2 优化产业链创新结构,有效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
产业链完整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就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的一体化重构[5]。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链集中在生产加工制造环节,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是竞争优势,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严重失衡,科技创新并未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科技投入,制定长远目标,着力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前瞻性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链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为基础来打造完整的创新链,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链建设的共同推进体系。
首先是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创新。中国的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沉淀,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短,但整体技术层次发展不平衡,技术链比较狭窄,主要是运用常规纤维技术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改造,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西方国家在新纤维技术与生态环保材料更具优势。因此,对于产业链上游,要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新兴技术与经验,在对聚酯、涤纶等生产技术进行更新改造的前提下,加大对新型纺织技术的研发拓展。
其次是产业链中游的组织创新。产业链中游的生产制造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就要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模式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转变。OEM 是自主加工,而ODM 的优势是通过生产商自主进行整体设计,从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获得与采购商、品牌商进行博弈的资本和能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纺织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的3%以上,中国纺织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1%,并且欧美等国家对纺织企业的高附加值环节还存在“凝固式”锁定,因此,中国纺织企业应提高研发设计投入,可以在境外设置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源,从而增强组织创新能力。组织创新就是指建立研发设计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企业组织结构逐渐网络化和柔性化,纺织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的电子商务资源,创建网络营销平台,实现线下市场与网上市场的有效互动[6]。
再次是产业链下游的市场创新。中国纺织产业链长期位于全球价值链下游,并且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加工制造企业日益壮大,我国纺织企业利润持续缩减,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所以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市场创新就是改变依附于国际品牌商的模式,自主创立新的品牌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企业通过主动向采购商了解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情况,根据市场变化去提供服装、配饰等产品,降低采购成本,实现服务升级。
最后是产业链全链的集成创新。对于实力强劲和有能力的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拓展,完善技术链,需要构建与产业链相链接的创新链,即要进行原料的技术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市场创新、营销建设于一体的集成创新,发挥集成创新的优势,培育新的市场竞争力。
3.3 强化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与支持,实现自主可控、自立自强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实现知识动态共享,关键在于合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并建立新产品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完善有关专利创造、设计、服务、使用等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强纺织行业共性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促进国际与国内技术标准统一,配套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纺织行业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发展高水平的纺织学科教育,培育基础研究的人才,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转化,增强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先进纺织设备、原材料纤维技术、纺织绿色制造技术的科技创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基础研究进行强化,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填补复合材料织造技术和功能性纤维等尖端技术的空白。建立完善创新平台,企业联合攻关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推动科研院所、纺织高校共同建设创新联合体,将科研力量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3.4 坚持多链协同,统筹发展,多角度形成合力助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7]
纺织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和创新链是根本。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活动进行相互价值交换而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联系。创新链是基于创新活动反映各创新主体从创新需求到产业化扩散的链状结构。伴随这些经济活动和创新活动又将会产生多个彼此联系的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服务链等,这些相对独立的链条围绕产业链与创新链,可以通过夯实“基础链”,延伸“服务链”,汇聚“数据链”等措施,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并且这些链条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起着推动和抑制两方面作用,坚持多链条融合发展体系,核心在于发挥市场的功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失灵、供求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产业链、创新链发展结构不平衡,对于产品怎样生产与消费的问题,都能够利用市场供给的需求和价格信息主动地进行调节,避免多链条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失衡。各种链条通过市场整合,各环节分工合作,促成融合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产业链创新链为本,搭建新型全面的结构链体系,形成由服务链、金融链、价值链、人才链、生态链集体发力,形成纺织业上下游的有机衔接、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的产业创新体系,实现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推动纺织业价值经济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中国纺织业在中国工业化起飞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今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存在产业链与创新链失衡、缺乏品牌建设、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纺织业未来的发展,构建“双链融合”下中国纺织业的创新发展体系。
营造纺织产业“双链融合”的良好生态,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布局,设置“双链融合”发展专项,进行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改革,整合基础材料研发、机械设备、新兴产业技术等创新技术资源,对于严重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短板问题,优化创新机制,加大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科技攻关[8]。二是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立法,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市场主体是“双链融合”的根基,市场对产业链中的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创新链才可以引导产业升级,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体系,搭建专业领域研究平台,通过政府、研究所、院校及企业共建模式,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搭建共性技术共享平台,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联合供应链重点环节,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推进优势互补,集成创新。搭建创新资本供给平台,完善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政府可以与相关机构举办创新大赛,面对纺织行业发展热点问题,组建产业基金,向社会各方征集创新方案,鼓励国民共进融通创新发展[9]。
纺织企业处在对接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最前沿,了解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和科技转化成果的要求,天然具备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加强跨企业技术流动,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要汇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示范作用,助力纺织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承担国家重要技术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充分鼓励企业在产品品牌设计、行业创新方向等方面的技术导向和推动功能。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利用中小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与适应新兴市场需求基础上创新的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各创新主体,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创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