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儿童通学路径的空间规划
——以长沙市为例

2023-12-28范佳刘凡璠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省道步行交通

范佳,刘凡璠

1.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3.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 长沙 41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规划先行”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到位[1]。乡村儿童是乡村未来的建设者,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健康成长的空间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度机动化的乡村道路给乡村儿童上下学通学路径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据统计,2017—2019 年,全国5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乡村,乡村平原路段事故中96%发生在平原普通路段,近70%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于车辆未按规定让行、逆行、超速及无证驾驶等[2]。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从儿童的视角进行村庄规划,为广大乡村儿童营造一个安全、有趣味的交通出行环境尤为重要。

自1996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在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上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CFCI)以来,“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来”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3]。一些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起步早、水平高,也较早意识到街道步行空间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如研究表明:步行距离、街道密度、交通信号布置等都会显著影响儿童出行中的活动机会[4];当步行经过安全性、趣味性高的街道空间时,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5];在步行空间调研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儿童的参与意愿强,这对保障儿童参与权、落实儿童步行空间需求有积极影响[6]。同时,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 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儿童友好街道空间的营造,如从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视角构建儿童友好城市街道步行空间评价体系[7],从空间功能、交通结构、配套设施与环境设计等层面提出促进儿童活力通学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策略[8],从感官体验视角提出儿童友好环境设计及导视系统优化过程中识别性、安全性、娱乐性、互动性四大主要原则[9]。近年来,随着长沙成为我国首批儿童友好示范城市,有部分学者围绕长沙的儿童友好街道及儿童友好乡镇展开研究[10-11]。综上,我们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结合国内外有关儿童步行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重点调研乡村儿童上下学的行为特征,分析其与出行环境、通学路径空间之间的关联,从儿童友好视角提出乡村儿童上下学通学路径的空间规划策略,以期为湖南乡村地区儿童友好规划及通学路径空间优化提供借鉴。

一 调研概况

(一)调研范围

选取长沙市望城区、雨花区、宁乡市、浏阳市四地的20 个乡村为研究对象,调研覆盖面广,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村庄中的浏阳市太平桥村被省道贯穿,出入车辆以重型卡车等为主,大部分太平桥完全小学的儿童放学需要穿越省道,其通学路径空间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对这一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他受交通干道影响的区域具有指导意义。

(二)调研对象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的定义,儿童一般是指18 岁以下的任何人。同时,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游戏行为有明显的年龄段特征,其中7—14 岁年龄段的儿童使用户外空间最积极,且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清楚回答相应问题[12],有助于问卷、访谈的顺利进行。

(三)调研方法

我们从儿童心理、环境行为等视角探讨交通空间问题,暂不考虑儿童家庭等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构访谈和路径跟踪三种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548 份,其中望城区133 份、雨花区135 份、宁乡市143 份、浏阳市137 份;问卷填写人中,6—9 岁占22.79%,10—12 岁占77.21%,男女比例约为1 ∶1。儿童出行特征分析以课余活动为主,而交通特征分析则以上学交通为主。结构访谈对象为学校工作人员及家长,学校工作人员包括校长、班主任、安保人员及校车司机。

二 调研分析

(一)儿童上下学活动及整体行为特征

1. 出行方式及时长

由表1 可知,乡村儿童上下学出行的交通方式主要受学校距离、学生年龄、基础设施等影响,也受家长决策的影响。总体上,乡村小学儿童通学以家长接送为主,占出行总量的75.88%。低年级学生多由家长接送或乘坐校车,高年级学生多乘坐校车或步行,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独立出行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能力逐年提升;家长接送的交通方式较为多样,以电动车、摩托车为主,其次为步行,公共交通出行占比较低,且部分偏远、落后村庄未设置公交车及校车站点;通学时长大部分不超过30 min,其中10—30min 的居多,占总量的52.21%,仍有5.15%的学生由于距离较远,出行时间超过60 min。教育资源匮乏、招生范围大、上学距离远是学校交通机动化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村庄小学存在过境交通车流量极大、校园周边环境儿童不友好等情况,使家长不得不采用接送方式保障儿童出行安全,而过度私人机动化交通又进一步加剧了学校周边的拥堵情况。

表1 儿童出行方式及时长调查问卷主要结果

2. 出行路线及习惯

在行为追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行为活动简单归结为行走、停留、游戏三大类。积极的儿童活动能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有益于智力开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调查结果如表2 所示。乡村儿童上下学以结伴出行为主,多为2—3 人同行,77.21%的儿童会沿固定路线步行通学;由于场地受限游玩设施少,加上家长认为放学途中逗留与玩耍安全隐患大,66.03%的儿童放学之后会直接回家,不会在路上逗留;进一步对放学途中会逗留或玩耍的33.97%的儿童调研,发现其主要活动场所为路边空地及街边商铺,少部分儿童也会在房屋间的通道、村镇公共中心附近逗留,活动类型主要为抓人等打闹游戏活动,少数儿童会结伴玩足球或篮球等球类运动,且常处于人行步道等流动量较大地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表2 儿童出行路线及习惯调查问卷主要结果

(二)通学路径及出行环境特征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出行方式与通学路径的空间关系,以浏阳市太平桥完全小学为例,进一步分析儿童出行路径及步行环境。太平桥完全小学附近以住宅和本地居民经营的小商铺为主,周边交通环境较为复杂。

1. 周边交通环境分析

(1)道路类型

调研区域内包含省道、乡道、村道及宅间小路4 种道路类型,车行环境特征见表3。其中S207省道为通往浏阳市区的必经要道,出入车辆以重型卡车及轿车为主,交通量大,加上省道紧邻小学入口,交通拥堵现象突出,给儿童上下学出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表3 车行环境特征

(2)停车现状

调研小学区域内停车点主要位于省道的临街两侧的固定停车位,道两侧车位共约200 个,但由于停车免费,大部分车位被私家车长期占用,导致有临时停车需求的车辆不得不停于步行道或者斑马线处。此外,由于沿街基本为商铺,装卸货物的货车及商铺老板的私家车停在人行道的现象较多,儿童上下学不得不绕道行走在省道上,对其步行安全性、连续性造成较大影响。

(3)交通流量分析

鉴于省道为进入调研小学的必经要道,对该区域内省道的车流量进行统计,发现上下学时段的车流量明显高于非上下学时段(见表4)。且过境交通车辆速度快、体积大,其扬起的粉尘、发出的噪声问题不容忽视,对儿童出行舒适性造成较大影响。

表4 省道交通流量统计

2. 步行环境及高频停留点分析

(1)步行环境分析

儿童上下学主要沿省道两侧行走,其设有宽约4m 的铺装步行道,总体步行条件好。但部分步行路段坡度较大、破损严重,或者是有长期停放车辆阻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步行出行。同时,由于沿街两侧均为商铺,必经之路中的洗车店、修车店、钢材店等对儿童出行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钢材店占用户外人行道进行焊接,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在现场调查时发现,虽然儿童步行空间存在安全性、连续性、趣味性不强等情况,但区域内仍有部分闲置空地可以用于儿童步行友好空间的改造。

(2)出行路径及高频停留点分析

根据行为追踪的时空记录和儿童回家路径上的停留点问卷调查结果,提取出太平桥完全小学儿童的主要放学路径和停留点。放学时段儿童独立出行时的行为多样,但停留点有一定的规律性,多为沿街商铺及周边可玩性较高的宅旁空地,数量较多、安全性较高,但环境较差,基本未配备专设的游戏场地和游乐器械。其高频放学路径与访谈结果一致,主要位于以学校为中心,半径500m 的区域范围内。

三 问题与愿景

(一)儿童通学路径空间存在的问题

1. 上下学步行空间安全性、连续性不强

综合以上调研区域的现状研究可知,由于乡村儿童上下学方式中摩托车、电动车、步行等方式占比超过一半,省道等过境交通尤其是重型卡车的穿越给儿童上下学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加上车流量较大、交通设施不健全,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加剧,不利于儿童出行;同时,省道两侧虽规划有连续的步行道,但由于机动车长期停车占道、商铺店主私自占用步行道作业等,儿童步行空间安全性、连续性不强,无法满足乡村儿童友好出行的通学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儿童出行的独立性。

2. 整体通学路径及活动空间趣味性不强

总体来说,乡村儿童上下学方式较为单一、耗时较长、儿童游乐设施缺乏。现有高频停留点多为点状零散分布的小空间,可达性较好,但人流、车流混杂,且无专门儿童游戏器械及活动场地,趣味性不强,儿童的游戏行为得不到满足;此外,乡村虽然空旷,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但多为农林田地或沟渠水塘,基本无防护措施,其可达性、安全性均不高。

(二)儿童及家长需求与愿景

由表5 可知,66.18%的儿童都认可步行环境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车辆来往数量多,及高流通量情况下的陌生人拐带等安全问题;在有一定危机意识的情况下,儿童独立行动的意愿仍然较为强烈,有67.65%的儿童愿意接受和同学一起步行上下学或由其父母代为监护;自愿步行的多数儿童表达了对步行上下学的环境需求,多基于现实条件,希望能在步行通道及周边绿化环境上作出改善。

表5 儿童需求统计

由表6 可知,43.33% 的家长会限制儿童独立出行,原因大多在于交通隐患、社会因素及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故在需求中有47.06%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多进行独立活动的安全教育,同时有较多家长希望加强乡村公共区域的监控设施和构建儿童出行的安全道路网络。在儿童活动场所方面,家长多倾向于引导孩子在室内活动,有64.71%的家长希望增设图书阅览室等。

表6 家长需求统计

四 乡村儿童友好通学空间规划建议

(一)路径空间儿童友好建设导则建议

1. 从宏观上优化乡村儿童通学路径

建议对偏远落后地区增加公交车、校车等公共交通系统,已有公共交通方式则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交通线路和站点,加强公交系统的可达性、连续性,采用智慧交通等方式实时发布发车时间,缩短儿童候车的时间,让乡村儿童出行方式更加多样、换乘更加便捷。

2. 完善停车网络及步行系统,增设交通管制与防护

可通过优化步行和停车网络,提供便民设施等措施来保障儿童独立出行的可行性。一方面,将道路两侧的闲置空间加以改善、对外开放,用于附近居民的长时间停车;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在人行横道边设置地桩,规范停车,阻止车辆停靠在人行横道妨碍行人通行,保障儿童出行的连续性。同时,通过拆除台阶、杂乱的铺装和平整铺装表面等措施来加强现有步行系统,并通过改善违章占道、过宽的花坛问题,完善街区步行网络。此外,对省道与小学交叉的出入口,通过设置交通信号灯等方式在上下学时段进行临时性交通管制措施,对沿河道路与桥梁等危险路段增设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儿童出行安全性。

3. 合理利用闲置空间,植入趣味元素

一方面,可以在儿童上下学必经之路及高频停留空间引入各种有趣的元素,增强趣味性与儿童参与感。如增设儿童游乐设施、游戏场地,吸引不同年龄儿童聚集,通过手绘涂鸦等方式提升街道风貌,在人行横道上绘制脚印及其他符合儿童审美的引导标志提高儿童步行的趣味性;增种无害无刺激性的安全绿植形成自然绿带,减少过境交通带来的废气和噪声污染,营造健康安全的步行环境;通过盘活小学附近及省道两侧的闲置空间,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

(二)太平桥完全小学放学路径空间改造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对太平桥完全小学的某主要放学路径空间做如下改造。

第一,缓解放学时段校门口拥堵情况。拓宽学校与省道之间的村道,并增设少量停车位;连通现有居住区北侧道路,对该方向车流实现分流,同时在省道进入校园的路段设置交通信号灯,优化出行路线。

第二,新增连续的绿化设施。主要沿省道两侧新增绿化带及小花坛,避免随意停车侵占人行道的现象,营造连续、安全的步行环境;在进入校园的路段通过新增绿化设施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儿童的安全出行。

第三,闲置空间再利用。对省道两侧沿街建筑之间的闲置地段进行资源盘活与空间改造,增设停车位及儿童活动场地,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第四,对该区域三处人行过马路地段设置交通信号灯及“前方学校”等标识牌,提醒来往车辆减速慢行、礼让儿童;同时选用鲜艳明亮的色彩打造儿童专属斑马线,设置“脚印”标识,增强儿童步行的安全性及趣味性。

猜你喜欢

省道步行交通
步行回家
繁忙的交通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省道S273跨广茂铁路桥防落棚及防护架设计与施工
小小交通劝导员
从步行到奔跑
华通动力HM1000铣刨机助力254省道
二次再生混合料在S102省道杭昱线的试验性应用
就地热再生技术在省道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