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承

2023-12-28张润红刘尚武

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临县吕梁秧歌

张润红 刘尚武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临县伞头秧歌俗称扭秧歌、闹会子,是本县广泛流传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形式,于2008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 年我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然而,吕梁传统的非遗“临县秧歌”文化却仅仅在社会得到了传承,在地方高校却没有占的一席之地,这使传统的非遗体育文化失去了传承的最佳渠道与媒介,因此,在地方高校进行秧歌的传承是非遗“临县秧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迫切需求。

1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

非遗“临县秧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对非遗“临县秧歌”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是了解非遗“临县秧歌”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秧歌传统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传承的基础。从非遗“临县秧歌”的传统文化源头追溯、传统体育文化特色风格、价值功能等方面进行收集、探索、整理与研究,以期为临县秧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文化系统活态传播的最佳传承方式。

1.1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追溯

秧歌起源于农民插秧耕田时的身体活动,是我国汉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清代以后在全国各地流传广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动作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奔放热烈,既有表演性的秧歌舞,也有自娱性的秧歌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临县秧歌不断吸收民歌、民间武术、杂技、戏曲等民间艺术的形式技巧,逐渐由一般的演唱发展成为集体性的歌舞表演,成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的中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2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风格

秧歌舞队是现各地的秧歌一般活动的主要形态,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吕梁地区的秧歌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吕梁地区民风特色,例如有临县伞头秧歌、离石旱船秧歌、汾阳地秧歌、文水混秧歌、柳林水船秧歌、中阳旱船秧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临县伞头秧歌与离石地区的旱船秧歌,并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秧歌民间艺术团体队伍庞大,在山西地区广为流传,每逢佳节进行的秧歌表演,表达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同时,临县秧歌健身人群甚为广泛,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秧歌已经成为吕梁人民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不管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在农村社区,扭秧歌的吕梁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可见,秧歌运动已经成为吕梁人民的一种健康体育运动生活方式。

1.3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

1.3.1 临县秧歌能够提高锻炼者的身体健康水平

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大型民间歌舞,临县秧歌的体育舞蹈形式包括集体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临县秧歌队伍以扭为主,一个大型的秧歌队由伞头、锣鼓队、腰鼓队、扇子队、水船队、丑角队等各种各样小型队伍组成,各种秧歌队成员能够利用手中的道具进行活动、尽情表演。秧歌锻炼者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利用手中的手绢、伞、棒、鼓等道具尽情舞蹈,上肢挥舞手中道具、下肢进行秧歌舞步,身体配合做各种相应角色舞蹈动作的扭动,表演者、锻炼者的身体各部位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街头串场的秧歌队运动时间一般为30 分钟以上,锣鼓、唢呐的音乐节奏属于中等、适合健身舞蹈运动的节奏,进行秧歌锻炼人群的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临县秧歌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项目,因此,长时间的秧歌运动对锻炼者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2 临县秧歌能够提高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临县秧歌队的主要特色在于秧歌队所特有的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锣鼓、唢呐配乐,在锣鼓和唢呐下呈现出很多种欢快的音乐歌曲和音乐节奏,参与秧歌锻炼的人群在这种欢快音乐节奏下运动,自由自在、心情愉悦。秧歌带给人们的是压力大释放、身心愉悦、心里享受的体验与收获,即使运动时间再长,人们也感觉不到运动的疲劳。同时,临县秧歌的特色表演就是表演者之间的相互绕圈、碰面与打照面,这就要求表演者之间面对面互相绕扇、挥稠以示会话交流,锻炼者在秧歌舞蹈过程中会以积极的情绪状态迎接对方,经常参与秧歌锻炼,锻炼者的积极情绪管理与外向性格会在秧歌锻炼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控制与内化,临县秧歌对锻炼者的积极情绪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坚持参加秧歌锻炼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3.3 临县秧歌能够提高锻炼者的社会适应水平

临县秧歌的运动形式主要以集体舞形式出现,秧歌表演者在几百人的表演团队中各尽其职,完成自己的运动表演,每一个秧歌队的成员需在互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舞蹈队形的展示,比如在街头表演的秧歌队呈现一条龙的队形,每一个人的角色与位置都是不可缺失的,因此,和团队的协作与配合是每一个秧歌锻炼者的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参与秧歌锻炼的每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经常参与临县秧歌这种大型的民间舞蹈锻炼与表演,锻炼者能够不断适应这种人员混杂的环境与氛围,坚持参与秧歌锻炼的人群,社会适应水平就得到了近一步提高。

2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术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秧歌的研究较少,收集到的论文从“艺术”角度对“秧歌”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秧歌的源流、民俗基础、特色、功能发展以及在民间的、高校中的传承。以体育视角研究秧歌的学术论文仅仅局限在秧歌在学校中的开展现状,如王东在《陕北域小学体育中传统秧歌的开展现状研究》中研究传统秧歌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开展现状,而以体育视角研究秧歌在高校中的传承研究目前没有,因此,以体育视角研究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从在高校学校体育传承的重要性、意义,传承途径,为吕梁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更好的传承提供参考,也为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3 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与发展,让古老的吕梁秧歌运动项目日益成为全民健身的主要方法与方式。临县秧歌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心的鼓乐声音下,大家在一起运动,扭着秧歌,锻炼着身体,缓解着压力,娱乐着身心。将非遗“临县秧歌”融合于地方高校体育选项课程中,通过扭秧歌不仅能健身,更能愉悦身心,也能促进人人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学习、锻炼氛围中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大学生的辛福感。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深入体会、感知黄河文化的魅力,感知吕梁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充满对本院校的爱戴与感恩。

3.1 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意义

以吕梁学院为试点,探讨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能够使吕梁学院大学生接受吕梁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达到提高吕梁学院大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而且能够使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实现临县秧歌的创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临县秧歌进入地方院校不仅丰富了地方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内容,而且拓展了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古老秧歌文化历久弥新。再者,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不仅传播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实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内容,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文化的功能,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地方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将非遗“临县秧歌”融合地方高校进行传承与保护,有着更加全面而深远的实践意义,进而定位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传承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3.2 构建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理论传承模式

3.2.1 构建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体系

以吕梁学院为试点,将临县秧歌纳入吕梁学院体育系休闲体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体系、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程体系、高校尔雅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立“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网络课程体系,让大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从视角上欣赏临县秧歌的魅力,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在临县秧歌表演的氛围中的参与实践锻炼,在课堂参与过程中真正获得临县秧歌带给人们的乐趣与成功体验。课余时间下地方高校积极组织临县秧歌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伞头秧歌民间艺人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公共体育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临县伞头秧歌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临县秧歌传承基地村的参观与调研条件,让学生实地考察并感知临县秧歌在吕梁人民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近一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寓意。在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与支持体育教师开展大学体育临县秧歌选项课程,政策支持体育教师深入临县秧歌传承基地实地考察,为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实施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3.2.2 加强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科学研究

以吕梁学院为试点,将临县秧歌文化活态传承,探讨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途径、再现临县秧歌文化魅力,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将非遗“临县秧歌”加入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程中推广和传承,实践教学并进行科学实证研究,运用体育统计学方法检验临县秧歌在大学体育选项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检验临县秧歌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以及大学生主观锻炼情绪体验的前后变化,分析秧歌对大学体育选项课程的影响与优势,以期引起相关人群的关注,并加以推广,将所获经验向同类院校及更高的院校推广,使秧歌文化真正达到活态传承。

3.2.3 强化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研究

从体育科学的研究目标出发,构建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模式。首先,从临县秧歌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方法、临县秧歌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的应用、秧歌文化的传播者的选择、秧歌文化传承在地方高校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力求挖掘有助于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实施路径。其次,以秧歌为媒介,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拓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挖掘新的途径和创新点,延伸文化价值,创建品牌文化。再次,分析非遗“临县秧歌”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创新非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力度,寻求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传承的有效中介力量。最后,将临县秧歌动作创新,丰富秧歌舞蹈动作,创新临县秧歌舞蹈变化场图,丰富秧歌队变化图形,让临县秧歌在校园的开展更加新颖,具有一定的时代感,使临县秧歌更加年轻化,但不失临县秧歌的“原味”,力图为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更有效的传承开展提出对策建议。

3.3 构建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中的实践传承模式

3.3.1 成立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兴趣社团

首先,成立体育系“临县秧歌”体育社团,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在临县秧歌方面的兴趣爱好者与骨干。其次,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学校师生中培养教师和学生骨干,几名秧歌骨干,面向全校学生成立吕梁学院“临县秧歌”协会,通过各种临县秧歌讲座、表演使学生认识临县秧歌的锻炼魅力和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秧歌锻炼。再次,组织吕梁学院教师和学生秧歌队,表演和展示临县秧歌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近一步加强对传承项目的推介和传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以高校与民间艺术团体合作的模式组建吕梁秧歌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分别配备优秀教师和民间艺术家参与到研究中心的筹备和建设中。打造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和校园文化面向社会的新平台。

3.3.2 协作地方高校建设非遗“临县秧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协作地方高校建设非遗“临县秧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吕梁学院为试点,在吕梁学院建设非遗“临县秧歌”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先,由吕梁学院体育系带头,依托吕梁学院现有研究机构,积极筹备创建专门的研究中心,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多学科多部门协作,联合当地有名的秧歌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艺术团体,合理完成非遗“临县秧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为非遗“临县秧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保驾护航,整合社会资源,通力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步伐与进度。再者,积极引导和邀请临县秧歌的传承人和优秀艺术家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基地建设中,能够给予体育教师和学生相对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指导,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为非遗“临县秧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提供知识传承与实践技能指导,成为学校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中枢纽带。

3.3.3 推动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辐射传播

推动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辐射传播,有利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广度与深度的融合与传承。首先,将临县秧歌动作融入到地方高校体育选项课程中的其他运动项目中,加强非遗“临县秧歌”的传播范围与力度。其次,将其他运动项目特色动作融入到秧歌表演中,使得表演内容、载体、形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不但体现民俗民风,更加紧跟国家的政策和号召,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主流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再次,创建吕梁秧歌文化研究中心,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集民间艺术团体、学校(高校与中小学)、社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为一体的一条龙模式,涵盖各个年龄阶段,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当地吕梁学院附属中学、吕梁市英杰中学、上安村小学等3 所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吕梁市离石区1-2 个社区,开展临县秧歌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最后,组织各种形式的大型传统体育文化娱乐节目,辐射带动周边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倡导全民健身,阳光生活,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3.3.4 加强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展示交流

加强地方高校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展示交流。首先,每年结合春节传统节日,组织地方高校临县秧歌爱好者积极参与离石区春节秧歌队的表演,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业余秧歌队活动,充分体验临县秧歌的乐趣,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近一步深入了解临县秧歌与在吕梁市人民群众健身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对临县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落到实处,创编山西省秧歌的新艺术形式,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注重传播和营销,打造山西省民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提升山西秧歌在全国各地的名气和地位,面向全国,走向国际,打造品牌文化。最后,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文化艺术节,使得临县秧歌走向全国,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国性民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

4 结语

非遗“临县秧歌”传统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不仅需要对非遗临县秧歌进行理论研究,更需要对其进行实践传承路径研究。推广与促进非遗“临县秧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保护实施,不仅需要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临县秧歌艺术组织的大力支持与无偿奉献指导。在民族传统文化融合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合作过程中,将需要国家政府激励与引导临县秧歌的民间艺术组织与传承者能够与吕梁学院合力协作,推动非遗项目在地方高校中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临县吕梁秧歌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富平村里唱秧歌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山西临县举办电商峰会助力乡村振兴
昌黎地秧歌
擎起健康扶贫旗 共筑百姓幸福梦 山西科技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活动在吕梁临县成功举办
走村入户送温暖 扶贫慰问暖民心 山西省种子站赴临县开展帮扶慰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