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路径探究

2023-12-28柳雯慧

新闻传播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中华内容传统

柳雯慧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安 7101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出版行业作为弘扬、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实践的中坚力量。

但是如何出版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从庞杂繁复的传统文化中辨析、择取精华,汲取智慧,将其转化成符合当代实际的内容,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读者的养分,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方式和传播渠道,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的,都是出版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择取

(一)辨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产生、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不同时代人们思想、理念、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聚焦和体现,内容庞大而复杂,内涵丰富,对历史和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肯定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同时,也要辨别其中的优劣成分。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辨析。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适合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内容不一定能够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比如,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家庭美德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孝顺长辈,而更加关注相互尊重和关心,注重家庭关系和家庭和谐,弱化“顺”的内涵,强调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所以,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代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出版活动中,编辑、作者要认真辨析传统文化中的优劣成分,舍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和不适合现当代环境的部分,分析、挖掘与提炼中华文化的优秀内容,并赋予更深层次和更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形成出版选题,才能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食粮。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版内容选择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全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出版和传播的新契机。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仍需要有甄别地扬弃,有选择地取舍。

第一,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广为人知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共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出版选题的重要方向。比如,二十四节气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似是在记录时间与天气,但事实上,其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十二生肖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构成元素,文化内涵丰富。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天文、历法、农事等重要常识是现代人不了解的。编辑、作者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应重视这部分内容,让人们得见传统社会全貌。第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累、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凝练了古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等,蕴含着中华文明所传达的精神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省思,也有助于新时代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编辑、作者要继续深入挖掘这部分内容,对国学经典进行再整理,或者结合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转化为人们容易接受、浅显易懂的内容。第三,长期存在于传统生活当中,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对现在人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手艺、技艺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技艺内容丰富,微雕技术、印刷术、青铜铸造等技术,刺绣、剪纸、陶艺等工艺,九连环、投壶等游戏,以及涵盖了化学、物理、美术、书法、音乐、体育各方面的其他技艺,都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比如,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应用了陀螺仪原理,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应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这些藏在文物中的“黑科技”至今让人惊叹。随着时代的发展,曾被称为“奇技淫巧”的传统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甚至受到法律的保护。挖掘、出版、传播这些手艺、技艺,甚至游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味到古人的情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承文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出版者的职责所在。新媒体时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多,想要持续出版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对受众和读者进行深入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调研,分析读者群体的需求、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和特征。将调研结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依据,精准策划选题,从而实现资源优化,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一)不同认知层面的受众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同年龄的读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不同,从而对于相关出版物的需求也不同。

第一,少年儿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受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口泉水常新的井”,从中汲取适合少年儿童的内容,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使命和目标之一。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受众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向,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和方式出版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用童话的形式阐释先秦古籍《山海经》,让古籍走下书架,从遥不可及、晦涩难懂变得可爱有趣,从而提高孩子阅读经典古籍的兴趣;以绘本的形式解读二十四节气,使远离农业生产、对自然现象缺乏了解的孩子从有趣的绘本中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将传世技艺与现代科技联系,用VR、AR 等技术,让少年儿童探索传统技艺的伟大之处,等等。

第二,普通大众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是需要考虑的受众群体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气韵,是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其中包含的生活礼仪习俗、饮食文化、住房文化、传统节日等,都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和传播的过程中,编辑、作者要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和能力,选择适合大众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近些年出现的“汉服热”让汉服重回大众视野,也让人们开始了解汉服的形制、相关礼仪及其传达的思想理念。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我们在身着汉服之前,必须要对其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出版社可以通过文字、绘本、短视频等形式,对汉服文化进行普及,让人们在身着汉服的同时,真正了解其承载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有“大众”和“小众”之分。童书、大众科普类出版物的受众都可归纳为“大众”,而另外一部分“小众”读者,则指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和传播有更高要求的读者。比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出版物和专业性、学术性强的学术专著等,虽然比较“小众”,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和传播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地域的受众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中国数千年的灿烂历史孕育了伟大的思想文化,并在无数典籍著述中积淀,在千年的传承中熠熠生辉。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喜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和传播的重要方向。

第一,优秀文化典籍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出版社、编辑要认真策划,以经典原著为依托,选择合适、优秀的典籍翻译为外文版进行发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助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比如,对《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的翻译,对唐诗、宋词等的翻译品鉴等。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深化、创新传播内容,出版科普类外文书籍,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华历史文化及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第三,努力推进代表中国史学最高水平的成果,推动中国史学学术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研究是总结中国经验的重要方式,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鲜活的素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形式的优化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历史久远、内涵深刻,部分内容晦涩难懂,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容易被束之高阁。因此,对内容的选择和对不同受众的分析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全媒体时代,还需要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进行优化创新。

全媒体时代,数字化出版成为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通过数字化开发和传播,可以打破传播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延伸。

第一,出版社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主题内容,发挥新媒体即时性、多元化、交互性等独特优势,应用VR/AR、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开发纸质图书、App、音视频、电子书、益智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融合产品,纵向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和传播渠道,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比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陕西省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为依托,出版的《博物馆里的公开课·陕历博篇》,以博物馆中的文物为线索,以绘本为载体,运用云课堂的模式,以新颖、丰富的形式讲述不同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让历史在少年儿童面前不再遥远,让文物不再厚重,使博物馆教育活动传播最大化。书中还增加了手工制作部分,增强互动性,激发兴趣,让少年儿童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出版社可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构建融合产品多元化模式,打造数字化平台,拓展传统文化出版的数字化产业链。出版社可以将社内丰富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资源,整合录制成微课程、短视频、电子书等。这样既可以实现互交功能,又能和传统出版共享资源和用户,充分发挥出版传播和服务两大职能。

第三,出版社可在总结已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社内其他优质资源,开发、打造有特色的IP形象,形成“出版+传播”协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出版矩阵,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与传播渠道能相辅相成,以形式创新拓宽传播渠道,以渠道创建促进出版形式优化创新。

在新时代,整理、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行业应自觉肩负起的历史责任,是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践行。全媒体时代,数字赋能、融合出版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出版社、编辑要直面挑战、抓住机会,从传统文化中辨析择取精华、对受众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区别、优化创新出版形式、以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和传播,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使其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成为持续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内容传统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