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对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的启发

2023-12-28张可为

新闻传播 2023年19期
关键词:音色气息声乐

张可为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北京 100024)

一、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播音主持训练中,往往会通过字词、合口呼、撮口呼、成语、绕口令等方法来进行语音发声的训练,从中使气息、共鸣、发声位置等得到锻炼,此外,由于播音主持大多运用的是口腔共鸣,因此口腔的控制在训练中占据重要地位。口部操可以使口腔内部的开合、唇舌地力量以及下巴、颧肌等部位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能快速的调动口腔共鸣,更好地进入播报状态,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散文、现代诗等内容的训练可以带动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让高音也得到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往往要求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许多初学者则会将这一概念与“气沉丹田”有所混淆。两者之间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一致,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发力集中在横膈肌,而丹田的位置则是在肚脐下方。由于呼吸方式的概念无法正确的掌握,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对于发声着力点的找寻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时刻保持小腹紧收就是在用气,但正确的发力应是两肋向外扩开,带动腹部的弹动,同时要有向后舒展,找背部发力的感觉。除此之外,发声方法在调值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非扩大音量,提高嗓门就是调值提高,同理,音量变小,声音变虚,也不意味着调值降低。调值的变化,不仅是简单的音高上去了,而跟发声方法的改变息息相关。当播读慷慨激昂、令人振奋的稿件时,则需要发声位置的提高,气息做好有力的支持;当内容沉重,或是压抑时,则需要共鸣位置落在胸腔,气息依然保持,不能泄劲。

无疑,内容的准确传递是播音主持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基本功的训练,决定着传播的质量密,扎实的基本功,能让内容得到更好的呈现,播音主持的吐字发音接近于日常生活的说话,但又不像平时说话那样的随意,松散,更是以一种经过训练的积蓄,始终统一集中的发声状态去呈现内容,达到松弛自然,贴近生活的效果。因此,扎实的文字功底不可或缺,要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将文字吃透。在基本功训练中,往往会使用“内三外四”的技巧。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外部技巧——语气、重音、停连、节奏,反复的练习可让我们的声线音色得到明显的改善,而掌握正确的用声技巧,则可以使效果更好,通过掌握正确的语言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调动情感,领悟文稿主旨内涵,从而进行有效传播。

传播过程中,麦克风使用必不可少,让声音通过电波的传送更好地进行传递,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目标,需要主持人通过不断的磨合从而适应,通过话筒电流传播的声音,要求音质纯度高,稳定性强,当振幅在电波平稳输送时,听众接收到的也是稳定、高质量的声音;而灵活运用好发声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既要“声挂前颚”,明亮靠前,也要保持口腔的立度,扎实宽厚。只有将情、声、气配合统一,以气息贯之,才能让声音上下通透,音色集中统一[1]。

二、民族声乐发声方式的特点

(一)气息训练

民族声乐与播音主持一样,都采用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也都符合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气息是声音的载体,要尽量摆脱喉咙的力量,只有源源不断的气息支持才能让声音有所依靠。气息也是共鸣、发声位置、吐字等的依托和来源,因此,许多老师会以“先出气,再出声”来要求学生,足见气息的重要程度。

气息的储备是无止境的,坚实的气息就像盖楼的地基,将基础打得越扎实,歌唱的生命才能越长,面对各种风格类型的作品时,才能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在练声之初的气息基本训练,往往会通过打嘟的方式帮助歌者很好的放松全身,按摩声带,也能为更好地进入歌唱状态做准备。打嘟是通过上下嘴唇的颤动,将唱歌发声部位口腔、嘴唇进行放松,同时,还可以将音高带入,通过音阶的训练感受送气的过程和气息不断的流动。

气息的训练不仅需要拓宽气息的长度,连贯性,还要练习气息的弹跳性,颗粒感,因此,跳音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跳音的训练既体现出了气息功底的深厚,还能看出气息与声带的配合是否准确协调,每一声的送出是否明确、集中,在练声中将跳音训练打扎实,十分有利于花腔技巧的熟练掌握,当作品中出现一串串连续的跳音旋律时,就需要歌者的音色既能通透饱满,也能轻盈明亮。

呼吸方式也体现着良好的气息。民族声乐通常使用“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四种方式,这也使得在面对不同风格作品时,有所区别使用。当演唱节奏快速、欢快的民歌时,往往会用到“快吸快呼”的方法,在密集的乐句中能够快速的完成呼吸;而如果演唱如蒙古长调一类的作品时,则需要采用“慢吸慢呼”的方式,使演唱保持绵延不断而又舒缓的特点;此外,在当代创作的许多作品中,由于旋律的变化与情感的转变,在一部作品中会使用到多种呼吸方式,在舒缓平稳的旋律中用“慢吸慢呼”,而在乐句连接紧凑,旋律稳步进行时使用“快吸慢呼”,当节奏变得紧凑有力时,就需改成“快吸快呼”的方式。综上来看,只有把气息在平时的训练中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更好的去面对不同的作品。

在训练中,许多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去模仿歌唱家的声线、音色,并在自己的训练中,通过使自己的音色更靠近大家的明亮、尖、细的声音特征而使自己的训练出现问题。追求表象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好的音色的基础来源于松弛自然的状态和流动活泛的气息,因此,在学习中更应注意去感受身体协调的状态,用耳朵去感受音准音高,切勿主次不分。

(二)共鸣与发声位置

共鸣位置直接决定了音色,民族声乐在音色上的追求是明亮集中靠前的,因此发声位置往往是使用头腔共鸣,想象声音是从眉心中央穿过,共鸣的集中点像银针一样的细,而声音线条就相当于穿针而过的线一般,这种“穿针引线”的比喻正是形象地体现了民族声乐对于头腔共鸣的要求,以及发声中极为精确的集中点,若稍有不慎,发声位置靠后,则会失掉头腔共鸣,声音会掉到口腔,音色也会变暗,使声音在演唱中变得憋且挤,与追求集中统一的科学发声方法背道而驰。

头腔共鸣的训练中,通常采用哼鸣的训练方式,通过气息的支持,高位置的保持,发出明亮集中的声音,可以想象身体此时像一个橡皮筋,声音仿佛将橡皮筋从上下两头同时撑开,即不断向下找寻气息的依托,同时也要牢牢抓住上面的高位置。在哼鸣训练中,并不强调音量的大小,而是追求上下通透,声音集中明亮,正所谓“哼在哪儿,唱在哪儿”,将哼鸣的位置形成肌肉记忆后,就可以将保持的高位置带到作品演唱当中,让声音具有穿透力,达到演唱轻松自然,又能让听众感受悦耳动听歌声的效果。

(三)吐字归韵

气息与吐字是相辅相成的,吐字清晰也是方法正确的体现,着力点都在牙齿上。民族声乐的咬字有时会为了旋律的完整连贯而艺术化地处理咬字,通常会将字腹演唱得饱满来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防止字头的阻力破坏整体腔体。有时为了乐句整体的连贯性,声音在腔体里,会强调字腹,而轻轻带过字头和字尾[2]。

同时,在训练中也会将吐字与声音分开练习,声音主要靠气息、共鸣、发声位置等支持与协调,而咬字则需要靠唇齿的力量,以前牙着力,让字在舌尖送出。带着高位置朗读歌词有助于让乐句线条流畅,声音自然松弛,明亮集中,同时咬字又符合中国汉字发声的特点,这也是民族声乐有别于美声唱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吐字发音中,民族声乐为了更好地贴近作品,会采用方言进行演唱。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正所谓十里不同音,因此,学习者需要不断了解各个地区的方言,贴近生活,从百姓的烟火气中汲取养分。

三、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的异同

(一)发声原理方面

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在发声原理上有许多共性之处,例如都要求保持积极的发声状态,有源源不断的气息作为支持,但由于性质的不同,在声音表现与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同之处,也因此体现了二者独具特色的个性之处。

在气息的使用上,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一样都是要求扎实稳定的气息作为支持。但气息的用量上,却存在一定差别。在民族声乐中,一首歌曲或一部歌剧的呈现会存在音乐线条、节奏等明显的变化,乃至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因此,演唱者需具备更充足的气息储备来应对作品。而播音主持中,通常一期节目或一场晚会的主持,更需要气息的稳定性、持久性,并不需要高强度的气息,只有在鲜少的朗诵或播读中需要气息的爆发力和强劲的输出,从而可以看出,气息的存储与用量,由于受众、工作环境,以及本身专业性质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在共鸣使用上,由于播音主持的内容和受众以面向日常生活为主,因此播报状态接近于日常说话,在共鸣的使用上则大部分是以口腔共鸣为主,同时依靠胸腔共鸣,在处理高音和进行朗诵等艺术化呈现时,也会调动鼻腔、头腔更多的共鸣腔体;总体而言,播音主持尤为强调口腔共鸣的使用控制,这也使得播音的音色具有宽厚沉稳的特点。民族声乐由于演唱时音区跨度较大,因此在练习过程中,会将胸腔、口腔、鼻腔、头腔共鸣都训练到,让整个身体都作为乐器被调动起来,也更加强调头腔共鸣的使用。倘若播音主持的共鸣使用上偏向于头腔共鸣,则会使声音变得尖锐明亮,失了与观众的交流感、亲切感,相反,当民族声乐以口腔共鸣为主后,音色则会暗淡,位置也会变散,当遇到高音或是大跨度音高的时候,则会出现音高上不去,声音挤、僵。

共鸣使用与音色的使用也密切相关。在音色使用中,播音主持以真声为主,民族声乐基本以混声为主,音区较低的地方,真声比例更多,而随着音高进行到越高的音区,假声的比例就会更大,这其实也是在调整声带振动的面积,音高越高震动面积越小,声带越接近边缘震动,也需要更多的气息作为支持。

吐字归韵方面,民族声乐往往会为了音乐的整体呈现而强调突出部分声母或韵母,以达到音韵美的呈现效果,因此更加侧重于音乐的表达,而播音主持则对于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都有全面的要求:要防止由辅音组成的声母“吃字”;由韵头、韵腹、韵尾构成的韵母也应按照发音特点进行练习;影响音调高低升降的阴阳上去应根据不同的条件有针对性训练。综上来看,播音主持相较民族声乐而言,对语音吐字的训练更为全面,更加类似日常说话交流方式,强调语言的流畅性、整体性,重在强调内容的传递。

此外,在技巧使用上,播音主持和民族声乐往往为了作品更好的呈现会采用不同的技巧,播音主持会使用停连,重音的技巧,民族声乐更强调乐句的连贯性。播音中强调“提起颧肌、打开牙关、挺起软腭、放松下巴”,即“提”“打”“挺”“松”,这与民族声乐中要求抬笑肌、“声挂前颚”的演唱方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是要求喉咙充分地打开,减少口腔对于声音的阻力,同时“微笑”的良好表情管理,既有助于状态更为积极的呈现,正确方法的形成,也有助于外观形象上的美观得体。微笑的状态下更有助于声音从眉心出去,从而摆脱喉咙的力量,以唱得舒服为原则,而不是让声音充斥空间。应符合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能超出自己能力去唱响唱亮。

(二)传播方面

播音主持的传播通常是通过麦克风进行传递,而民族声乐则是在音乐厅中,不采用任何扩音设备,将声音原原本本地带给观众。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播音主持还是民族声乐都免不了需要在网络进行传播,各大短视频网站的兴起,使得这种传播变得极为便捷,一方面,更有利于使专业知识、作品内容广泛的传播给大众,而另一方面,由于所谓的快节奏需求,也使专业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得已的“博人眼球”,而对其深度的挖掘就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既有利于大众了解专业领域,又能够保持对知识深度的探究,是当今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存在的共同值得思考的地方。

同时,二者在传播情感的方式和表达上也有所区别。民族声乐作为舞台艺术,在呈现中会和观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因而采用更加夸张、自由的艺术表现方式将情感进行呈现,而播音主持更多是在电视、广播或新媒体平台中,更符合日常,贴近观众,更具有亲切感,因此在情感表达中以交流和对话的方式传递。

四、民族声乐对于播音主持的借鉴意义及实践途径

民族声乐对播音主持的影响可以说是在方方面面的“润物细无声”。在基本功训练中,“以气传声”是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的共同要求,足以可见气息在这两个专业中的共通和重要性。由于民族声乐的气息用量更大,且呼吸方法和原理与播音主持都采用共同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因此当播音主持的学习者学习民族声乐后,可以为自己更好的积蓄气息的能量,让能力有所长进,也能通过高强度的气息训练后,可以更加轻松自如地面对不同的稿件播读。在实操中,播音主持的学生可以通过“闻花香”“狗喘气”“吹蜡烛”等方法锻炼自己的气息,从小处着手,积蓄力量。

实践出真知。可以在播音主持的专业课程中,增设声乐方面的学习,课程的设置可以更偏向于声音的基础训练,用唱歌的方式打开播音主持学生对于发声原理的另一个角度探究,让学生在亲身感知声乐的过程中,增进对发声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走进剧院、音乐厅,到现场去听民族声乐的音乐会,通过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欣赏,逐步熏陶对于民族声乐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学习、了解民族声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同时,演唱不同地域的作品,也能在播读针对地方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稿件的时候,更有代入感、对象感,更好地做到情景再现。

五、新时代中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

(一)作品情感处理的融合

以情带声是播音主持与民族声乐一项共通的要点,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到作品中,将一个个汉字、一串串音符变成与观众心与心的情感对话后,作品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也是二度创作的重要性的体现。情感的体现往往需要大量素材的积累,准备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和挖掘有关这一作品的许多资料,不论是作者的介绍、创作的背景,还是内容中的名词解释、创作手法的分析,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无论是主持人还是歌者,其实都是作品的二度创作者,技巧、基本功的训练说到底都是为了作品的呈现,因此,需明确以作品传递情感,服务大众是艺术的核心,而技巧、音色等则是锦上添花,切勿一味的为了炫技而丢失忘却最核心最主要的实质[3]。

因此,在处理作品情感中,要注意民族性、多元性、时代性。

民族性体现在播音主持是中国独有的一门专业学科,民族声乐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歌唱艺术,二者都深深根植于华夏大地之上,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将五十六个民族华夏儿女源自血液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贯穿于一个个作品的处理和表达之中,立足于作品本身,下功夫吃透蕴含在内容背后的文化内涵。

多元性。播音主持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其涵盖面涉及到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人文、媒介等多个学科;而民族声乐亦是如此,它集国粹戏曲、民歌小调、曲艺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又兼收并蓄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和乐理知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都是在广泛吸收各个门类之长中蓬勃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处理作品情感中,要善于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丰富情感的表达,体现出多元化这一特征。

时代性。播音主持作为党的喉舌,新闻媒介的重要传递窗口,需要反映中国精神,弘扬社会正义,传递出人民需要的声音;民族声乐更是随着新中国萌芽、壮大、蓬勃发展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许多作品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是从集体创作而来,又回馈于集体的。在情感表达中,要以时代性为出发点,将作品情感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现实生活,要注意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开始积累,同时注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牢记以服务人民为创作的第一要务,传递出人们心中的共有情感,引起大众的共鸣。

(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在当今,交叉学科和跨专业学习越来越符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向相关专业进行借鉴既有利于自身专业的发展,也符合人才长期的培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两种专业往往是不分家的。许多主持人都会在节目或晚会中献歌一首,而民族声乐演员也经常会在音乐会、专业汇报中担任主持人,因此,只有增进两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互联互通,才有益于在今后工作道路上,应对多种情况。

在播音主持的实践中,可以通过主持与音乐相关的节目,增进对民族声乐的了解,通过备稿时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化知识的学习于日常教学训练之中。同时,还可以增进与民族声乐专业老师和学生的深入探讨,加强对民族声乐多层面的认识,从而为今后主持制作相关节目时能够扩充节目内容,变换节目样式。当今许多广播和电视中有关于民族声乐的节目往往采用名家访谈,介绍经典作品,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等环节,但这种固定的节目样式,无法很好地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如果将学习者学习一首或一类作品的心得体悟分享给大众,也能打开一个新的角度带领观众走进音乐,将教学课堂搬进节目中,既有助于民族声乐的学生增长本领,也能够引领观众在聆听时更能够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家的处理,在如今的许多音乐会中,不乏有这样的“导赏”,可以参照类似的形式,活学活用在主持当中。

猜你喜欢

音色气息声乐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自然的气息
“春的气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声乐诊疗室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