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鳍海鲇网箱养殖和越冬试验
2023-12-28单乐州张利兵张立宁邵鑫斌马建忠
单乐州,张利兵,张立宁,邵鑫斌,马建忠
(1.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重点实验室,浙江 温州 325005;
2.乐清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乐清 325600)
丝鳍海鲇(Arius arius)为常见的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隶属于鲇形目,海鲇科,海鲇属。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是我国沿海捕捞经济鱼类品种之一。丝鳍海鲇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泥质海底,每年的生殖季节,结成大群,由深水游向沿岸和河口浅水区表层,产卵繁殖[1]。在浙南温州,丝鳍海鲇俗称王鱼,王鱼烧粉干为当地有名的特色菜。在每年谷雨时节至端午前后,浙南外海的丝鳍海鲇洄游到瓯江口灵昆岛附近咸淡水海域,大量集群产卵繁殖,七、八月份过后,又洄游至外海。国内已记录的海鲇属鱼类有5 种[2],有关海鲇属人工繁育和养殖方面的研究,仅张世义于1980 年报道了海鲇的繁殖习性[3],未见有关海鲇属鱼类人工养殖的研究报道。现于2019—2022 年,在浙南乐清湾进行了丝鳍海鲇网箱养殖和越冬试验,初步掌握了丝鳍海鲇网箱养殖生物学习性,可为后续进一步开展丝鳍海鲇全人工繁育养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地点和时间
2020 年5—12 月。试验位于浙江乐清湾的海水渔排网箱。养殖海区为内湾江口,海水盐度为0.5%~2.5%。
2019—2022 年进行了3 次越冬试验。试验位于浙江乐清湾的海水渔排原养殖网箱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乐清清江试验场中的海水蓄水池塘内网箱。
1.2 材料
1.2.1 丝鳍海鲇
从福建宁德海域捕捞,在当地海区网箱中保活暂养数日,成活后,用活水船运至浙江乐清湾海水渔排网箱。
1.2.2 饲料为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海水鱼膨化颗粒饲料,或冰鲜海捕小杂鱼。
1.2.3 设施
为传统的海水木板框架式网箱(12 m×4 m×3 m),网衣孔径2 cm。2020 年的养殖试验在2 口网箱中进行。
1.3 养殖试验
1.3.1 饲料投喂
网箱养殖开始的2 个月,投喂剁碎的冰鲜小杂鱼。养殖2 个月后,每天晚上增加投喂海水鱼膨化颗粒饲料。投喂冰鲜小杂鱼时,如未见到鱼上浮摄食,或鱼不积极上浮摄食,即停止投喂。膨化颗粒饲料以投喂后30 min 内基本摄食完为准。
1.3.2 日常管理
网箱养殖为开放式养殖,定期清洗网衣,保持网箱内外水流畅通。
1.4 越冬试验
2019—2022 年的3 个冬季,均有丝鳍海鲇在乐清湾原养殖网箱中过冬。在2021 年12 月3 日—2022 年4 月,222 尾丝鳍海鲇运输至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海水蓄水池塘内的网箱中,进行过冬试验,蓄水池塘面积13 340 m2,水深4 m。过冬期均不投饲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2020 年5 月初,丝鳍海鲇共3 077 尾从福建闽东活水船运至浙江乐清湾海水网箱。养殖前半个月,每天有丝鳍海鲇上浮死亡,半月后基本无死亡,1 个月后统计,共存活2 535 尾,尾均质量262 g,合计共664.2 kg。第1 个月的养殖成活率为82.4%。
从6 月初开始,丝鳍海鲇开始摄食投喂的冰鲜小杂鱼,7 月开始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从7 月初—12月初,养殖过程中丝鳍海鲇无死亡,养殖成活率100%。全部称质量共899.9 kg,平均尾质量355 g。养殖试验期丝鳍海鲇共增质量235.7 kg,尾增质量93 g,增质量35.5%。养殖试验期共投喂冰鲜小杂鱼饲料1 510 kg,膨化颗粒饲料110 kg。冰鲜小杂鱼和膨化颗粒饲料按5∶1 换算,在本次丝鳍海鲇养殖试验中,以投冰鲜小杂鱼计,养殖饲料系数为8.7,以投膨化颗粒饲料计,养殖饲料系数为1.7。
2.2 丝鳍海鲇摄食习性
丝鳍海鲇为典型的下位口类型鱼类,在海洋自然环境中,以贝类等底栖动物为食[1]。本次试验的海捕丝鳍海鲇,运输到乐清湾网箱后,每天投喂剁碎的冰鲜小杂鱼块。驯化1 个月后,开始摄食投喂的冰鲜小杂鱼,在早上和晚上投喂时,丝鳍海鲇均会上浮摄食。至7 月初,开始驯化投喂膨化颗粒饲料,于20:00—22:00 投喂。网箱养殖的丝鳍海鲇,具有很明显的夜间上浮摄食习性,在完全天黑后,积极上浮到水面,抢食投喂的冰鲜小杂鱼或海水鱼膨化颗粒饲料。因为鱼类多为凭视觉摄食,所以绝大多数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均在白天投喂,上浮抢食。可能丝鳍海鲇日常生活在海底,主要不是凭视觉捕食,而是凭嗅觉和触觉捕食,所以在夜间,有更强的上浮抢食性,白天投喂配合饲料,不会上浮抢食。
在夏季高温期,海水温度达30 ℃时,丝鳍海鲇仍积极摄食,活动正常。至11 月,海水温度下降至16 ℃时,其摄食量明显减少。当水温继续下降至12 ℃时,丝鳍海鲇不再上浮摄食,水温持续<12 ℃时,已不摄食,停投饲料。
2.3 越冬情况
2019 年5 月,在乐清湾网箱养殖成活了30 尾野生丝鳍海鲇,鱼尾均质量约500 g。由于数量少,在乐清湾海区网箱和梭鱼混养,主要目的为观察能否过冬。结果表明,2019 年冬—2020 年春,网箱养殖的30 尾丝鳍海鲇全部成活,该时段海水水温为8.5~10.6 ℃,绝大部分时间水温>9 ℃,仅有几天水温<9 ℃。在上述水温下,浙江乐清湾网箱养殖的丝鳍海鲇全部顺利过冬。
在2021 年1 月初,海水水温>9 ℃,丝鳍海鲇活动正常。2021 年1 月8 日,浙南乐清湾有强冷空气经过,最低气温下降至零下,海水水温也随之下降至8 ℃以下,落潮时测量表层水温最低6.4 ℃,涨潮时表层水温8.0 ℃。上述水温持续数日后,原本均在网箱中下部活动的丝鳍海鲇上浮至水面,腹部朝上缓慢游动,开始大批死亡,最后全部死亡。
2021 年12 月—2022 年春,进行了第3 次越冬试验,分别在乐清湾海区网箱过冬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蓄水池塘内的网箱中过冬。乐清湾海区网箱过冬的丝鳍海鲇,养殖至2022 年2 月中旬,发现陆续有死亡后腐烂的丝鳍海鲇上浮,该时段乐清湾网箱养殖海区水温为8~9℃,在低平潮时8 ℃,涨平潮时9 ℃。至2022 年3月初,海区过冬网箱拉起,发现丝鳍海鲇已全部死亡,而同在该海区网箱养殖越冬的大黄鱼,未出现死亡现象。
2022 年12 月3 日,共222 尾海鲇运至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内海水蓄水池塘网箱过冬。过冬期间不投饲料,越冬期蓄水池塘记录最低水温为9.2 ℃,大部分时间水温>9.5 ℃。2022 年4 月7 日拉起网箱,计数有221 尾海鲇,过冬仅死亡1 尾。
根据浙南海区大黄鱼网箱养殖户的经验,冬季海水水温>8 ℃时,大黄鱼可在浙南海区网箱越冬。在2021—2022 年的冬季,海区网箱养殖的大黄鱼顺利越冬,而丝鳍海鲇全部死亡。丝鳍海鲇网箱养殖时的安全越冬水温应>9 ℃,当水温骤降至8℃以下并持续日,丝鳍海鲇腹部朝上上浮至水面缓慢游动,大批死亡。如水温较缓慢降至9 ℃以下,并持续多日,丝鳍海鲇直接在网箱底部死亡,多日后鱼体腐烂才上浮水面。浙南海区的冬季水温为养殖丝鳍海鲇存活临界点,在浙南海区气候较暖和的年份,丝鳍海鲇可在海区网箱越冬,而在多数年份,不能在海区网箱越冬。
2.4 对盐度的适应性
本次试验网箱位于乐清湾内,海水盐度较低且变化大,养殖的鱼类主要为鲈、梭鱼等咸淡水鱼类。在夏季台风连续暴雨时,由于上游淡水汇流到乐清湾,网箱养殖海域可持续数日几乎为纯淡水。网箱养殖试验的丝鳍海鲇照常摄食和活动,未见有任何不适应。而在海水盐度高达2.5%的秋冬季,丝鳍海鲇也照常摄食和活动。可见丝鳍海鲇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适宜在盐度低且变化大的内湾江口海域人工养殖。
3 讨论
3.1 养殖习性
丝鳍海鲇养殖第1 个月的成活率为82.4%,1 个月之后养殖半年的成活率为100%,均质量262 g 的丝鳍海鲇养殖6 个月增质量35.5%。养殖饲料系数以冰鲜小杂鱼计为8.7,以膨化颗粒饲料计为1.7。
丝鳍海鲇网箱养殖具明显的夜间上浮摄食习性。当水温下降至16 ℃时,摄食量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2 ℃时,停止摄食。当水温下降并持续在9 ℃以下时,丝鳍海鲇开始陆续死亡。在浙南海区气候较暖和的年份,可在海区网箱中安全越冬。夏季能适应30 ℃的高水温,在浙南海区可安全度夏。
3.2 网箱养殖的可行性
在本次养殖试验中,丝鳍海鲇可驯化摄食海水鱼膨化颗粒饲料,网箱养殖成活率高,在养殖技术上是可行的。福建和广东盛产丝鳍海鲇,在繁殖季节前后大量集群形成鱼汛,但在福建广东当地并无丝鳍海鲇的餐饮习惯,市场价格较低,所以近年来有大量的福建和广东的丝鳍海鲇捕获后,长途运输至浙南温州出售。收购福建等地的野生丝鳍海鲇,在浙南温州的海水网箱中养殖,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出售,保证了鲜活丝鳍海鲇在温州市场长时间稳定供应。由于丝鳍海鲇在浙南温州海区自然越冬风险大,一般需在越冬前销售。网箱养殖大规格丝鳍海鲇,可投喂膨化颗粒饲料,增加其体质量,延长活鱼上市时间,以活鱼销售和灵活的销售时间获得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