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研究

2023-12-28陈慧娜

福建轻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馆藏师生图书馆

陈慧娜

(福州第四十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中小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发展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5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强调“到2020年,绝大部分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有图书馆”。在各级财政和社会公益的支持下,中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较为薄弱的部分,馆藏资源数量不足与结构单一、图书馆员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普遍存在[1]。借助外力是中小学解决图书馆服务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中国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软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可对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帮扶和赋能,这也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应尽职责。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的工作,如英国超过半数(50.57%)的大学图书馆向当地中学提供图书借阅等服务[2],美国60%以上的州有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中小学生的活动[3]。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与中小学图书馆的“联姻”,如《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提出中小学图书馆应积极与高等学校图书馆等本地公共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在相关政策引导下,辽宁、北京、广东、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市)高校图书馆更加重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赋能,服务中小学生,但总体上仍处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因管理体制约束、沟通交流少、距离较远等原因,成效甚微。综上,本文将系统剖析中国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现状、面临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1 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可为与应为

1.1 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可为之处在于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馆藏文献优势。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量和种类非常丰富,兼具纸质与电子资源、文字与数字资源,且有与中小学各科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和各类科普读物,能满足中小学师生对不同学科和行业的文献与资料的需求。

二是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有图情分析、信息查询、读者服务等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在学历、职称、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以更专业的水平来支持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是技术设备优势。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建设先进的文献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图书信息的存取数字化、检索智能化、传递网络化,能为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供应可行经验与指导,为中小学师生提供远程的文献与资料检索服务。以福建某农林本科学校为例,其在3个校区共有4个图书馆,截至2022年12月31日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达309.19万册,共有工作人员81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32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1人,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自助借还机、电子图书下载机、数字借阅机、RFID技术等自助服务软硬件设备提供外借阅览、文献检索、馆际互借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4]。

1.2 现实需要

高校图书馆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的现实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受当地政府、公益性机构等多方支持,有义务和责任利用闲置资源和能力服务社会、服务中小学,这是高校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整体利用率与75%的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可腾出空间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5]。此外,多数高校已购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且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网站和账号、微信公众号、读者服务QQ群和微信群等方式,可实现校外使用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高校可为中小师生提供校外VPN账号和密码,可大大拓展中小学师生的电子文献与数字资料的来源,但又不会对高校造成人力和经费上的压力,是高校图书馆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师生和教育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和支持。在新发展阶段,中小学生群体对各类书本外知识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加[6]。无论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还是“双减”政策的实施,都强调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高效的课堂效率来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作为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丰富知识的重要教育场所,需进行改善和优化,才能够在满足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深度有效地阅读图书的习惯。另一方面,中小学图书馆因经费短缺导致图书陈旧、总量不足、结构较为单一以及未购买文献数据库,难以满足师生借阅和电子资源的查阅需求。因此,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推动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能实现对于中小学图书馆基本服务职能的补充[7]。

2 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基于素质教育和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尝试与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和联动,在服务政策、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2.1 服务政策

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高校,部分专门针对中小学。例如,2012年4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中小学生开放部分设施实施方案》,首批20所高校图书馆开始接纳中小学生读者;2015年5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和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行“北京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设立参观开放日启动仪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4家高校图书馆响应,开放第一年共接待中小学生5619人次[8]。部分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是对社会开放中涵盖中小学师生,如2012年4月成立的武汉图书馆联盟倡议各级各类图书馆向社会开放;2018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要求本省高校向社会开放;2019年6月江西省教育厅公布68所高校图书馆开放信息;南京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之前即已对外开放、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15年开始对外开放、中山大学图书馆始终对外开放等,校外读者包括军人、教师与学生(含中小学师生)等。

2.2 服务时间

据查阅资料,高校面向中小学师生服务的时间分为平时开放日和主题开放日。平时开放日包括任意时间和高校图书馆设定的固定时间。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设为其附属小学4至6年级学生开放时间段为每天8:00—22:00[9];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图书馆允许校外读者随时办理临时阅览证并凭证入馆;根据北京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网站发布的58所北京高校图书馆开放日信息表,中小学生可采取集体预约方式在固定时间进馆,图书馆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引导、讲解等工作。主题开放日主要在北京市推行,是图书馆根据自身建设特色,打造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主题活动,各高校主题开放日时间可在北京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网站查看。

2.3 服务内容

目前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方式包括:图书馆参观、书刊阅览和借阅、图书互换和捐赠、授课或培训服务等。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中小学生有组织的参观服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北京高校图书馆陆续推出系列主题活动,如北京教育学院筹备中小学课本展、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百年清华图书馆”活动、铁道学院等图书馆为中小学生定制主题展览、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举办展览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建筑之美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15年开始稳定向具有沈阳市户籍的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居民办理阅览证300个[10];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设立专架并配置馆藏资料,为其附属小学4至6年级学生开通部分借阅权限[9];北京工业大学允许社会公众办理月卡查阅书籍、办理年卡借阅图书;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换书大集”和“读书是世间最美的姿态”展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与知识学习中心举办“图书馆之旅”青少年暑期课程[11];等等。

3 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现实瓶颈

3.1 高校和中小学重视不足

一是高校动力不足。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仍缺少具体的政策指引和支持,高校办学绩效和社会服务绩效或图书馆办馆绩效的评价指标中,未包含图书馆帮扶中小学图书馆的相关指标,导致高校领导和图书馆主要负责人对帮助中小学图书馆的重视不足,未建立规范的项目化管理方式来确保整个联动交流过程的顺利实施。在这一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未能对中小学图书馆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了解,制约图书馆赋能的作用和效果。

二是中小学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主流环境下,中小学图书馆在很多时候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所提的“中小学图书馆应积极与高等学校图书馆等本地公共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未有效落实。学校通常将图书馆看作教辅部门,由教职工兼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缺少图书馆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难以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12]。

由于双边学校均重视不足,高校与中小学图书馆建立稳定协作交流机制的现象甚少,高校不注重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活动宣传,中小学不关注高校面向中小学师生的服务活动,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难以满足中小学生特色服务的问题。例如,北京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设立参观开放日活动启动1年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很多中小学师生还不知道该活动[13]。

3.2 服务时间设置不尽合理

根据北京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网站公布的《2016年北京56所高校图书馆平时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日信息表》,发现样本高校对中小学生开放的频率、时间点和单次时长设定均存在改进空间。

一是服务时间间隔长。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未区分节假日每天在8:00—10:00时段开放、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图书馆周末不开放、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周末和周二不开放、北京师范大学等24所高校图书馆每周1次、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图书馆每2周开放1次、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每月开放1次、首都师范大学每年3至6月和9至12月才设置开放日、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每年开放6天、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仅在每年校园开放日和世界读书日开放等。现场服务频率过低,加上几乎所有高校要求“集体预约”、入馆自由度大大减弱,意味着中小学生难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

二是服务时间点设定不合理。56所学校中,明确服务时间在周一至周五之间的高校46所,这与中小学上课时间冲突,严重制约中小学生的参与率,是造成20余所家高校图书馆接待量为0的重要原因之一[13]。

三是单次服务时间短。以上56所高校中,明确单次服务时长的高校中,单天服务总时长超3个小时的高校仅10家,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单天服务时长甚至仅1个小时,短时间加低频率注定高校为小学生的服务内容大大受限。

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图书馆距离面向中小学生全面开放仍有较大空间。

3.3 赋能内容有待拓展

第一,服务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中小学教师被忽视。已收集的政策文件和高校图书馆案例,多直接提及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鲜有为中小学教师或图书馆员赋能的具体措施,这大大制约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可为之处。

第二,服务内容以参观、展览和体验为主,常态化的阅览和借阅服务供给不足。如前所述,地方政策文件和高校为中小学师生提供阅览和借阅服务的屈指可数,单次服务时长短使得高校只能提供参观、展览、体验、授课等非连续性服务项目,影响赋能效果。

第三,文献检索和电子资源共享服务缺失,电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若说高校图书馆为中小学师生提供线下的阅览和借阅服务可能挤占图书馆有限空间和馆藏资源,则电子馆藏资源的对外开放使用则不会产生挤占问题,但目前高校未对中小学师生提供校外下载本校已购电子馆藏资源的便利。

3.4 高校顾虑对外赋能的负面影响

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考虑为本校的师生进行服务,基于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寻求更合适的能够兼顾二者,保持平衡的方法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使用价值。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后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挤占校内师生的阅览座位、图书馆文献流失或损毁、外借文献资源不归还等现象,这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积极性造成负面冲击。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仅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但“有条件”和“尽可能”的解释权交由高校图书馆,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未明确向中小学师生提供服务,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高校实施限制校外人员入校等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后,高校图书馆对中小学的赋能和帮扶的政策更难以推进。

4 推进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高校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协作意识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应要求各省(市、区)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与引导地方高校图书馆尽己所能赋能中小学图书馆,引导中小学图书馆强化与高校图书馆的联系与寻求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专门会议、高校和中小学校长培训会议等途径,加强对高校和中小学的校领导和图书馆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引起高校和中小学校长的充分重视。

二是建立高校对中小学图书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组合的挂钩帮扶机制,如此才能一方面缓解高校图书馆面向全部中小学图书馆及师生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中小学图书馆精准赋能、全面赋能,避免“撒胡椒粉”的局面。高校图书馆可能先从本校附属小学、附属中学或已经挂钩帮扶的中小学开展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探索,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有经验的图书馆人才队伍后,方可赋能更多的中小学图书馆。此外,固定的挂钩帮扶关系可加强合作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信任机制和保护机制,缓解高等院校对馆藏资源丢失、损毁等事项的担忧,有助提高高等院校增加赋能内容的意愿。

三是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通机制。各地教育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中小学校领导、图书馆负责人、师生能及时知悉地方高校面向中小学图书馆和师生的服务活动和项目,避免出现供给和需求信息脱钩的局面。

4.2 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师生的时间设置

高校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建立起特定的挂钩关系后,高校图书馆大大减轻接待压力后,应优化对所挂钩服务中小学师生的时间配置。

一是缩短服务时间间隔,增加服务频率。应着力避免每年1次、每月1次的现象,尽力实现每周2—3次,甚至是凭借阅览证和借阅证随时进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此外,应避免“集体预约”的要求,提高中小学师生入馆的便利性,减轻中小学教师的汇集工作量。

二是增加周末、暑假和寒假、法定节假日向中小学师生开放服务的频率,增加高校图书馆的接待量,实现中小学师生在课余时间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拓展学习,真正助力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

三是延长单次服务时长。适度延长中小学师生入馆的活动时长,最佳目标是与高校图书馆开馆和闭馆时间一致,为中小学师生阅览留足时间,真正投身知识的海洋,而不是参观、体验等走马观花的项目。

4.3 拓展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内容体系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成立专门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专题讨论等方式,详细地掌握挂钩帮扶中小学师生的资料诉求、文献检索诉求,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文献获取与使用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精准设计帮扶内容,现阶段至少需强化以下3项工作。

一是强化对中小学图书馆员的赋能。高校图书馆可基于文献分类、编目、检索以及其他涉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和网络存取内容,对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也可通过安排短期见习的方式,让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熟悉了解高校图书馆的经营和运行情况,积累相关经验。

二是强化常态化的阅览和借阅服务。高校图书馆可探索为挂钩服务的中小学师生办理阅览证和借阅证,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这是高校图书馆赋能中小学图书馆的核心要义之一。允许师生在图书馆自由阅览并外借,在阅览室空间和座位有限以及中小学师生阅览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师生的责任和义务,尽力保护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安全与完整,以降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顾虑。

三是强化文献检索和电子资源共享。高校应积极争取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图书馆校外VPN账号和密码,方便中小学教师在校外共享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强化新电子资源的推送,培育中小学教师的使用习惯,还可引导中小学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改革、教育科研讲座等相关领域的影像资料,赋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4.4 加强馆际合作投入与协调监管

积极寻求政府部分的经费支持,在由政府出面协调高校与中小学图书馆之间合作的基础上,高校应重点围绕沟通合作中涉及的通讯、资料复印以及传送等方面产生的费用,申请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以此来促进馆际之间的良好合作与稳定发展。

一方面,教育主管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监管的作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应在充分了解高校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两个系统的图书馆进行整体规划,以成立机构统一领导的方式,基于行政推动的方法制定赋能合作中涉及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在实际的合作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加强协调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可以让高校图书馆在为中小学图书馆提供教育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发挥这些第三方主体提供的技术、人员、场地等方面的资源,以此来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馆藏师生图书馆
馆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麻辣师生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去图书馆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