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可视化科学传播

2023-12-28赵亚华

新闻传播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账号可视化

赵亚华

(三亚广播电视台 海南 572000)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在此发展战略要求下,科学传播承担着知识普及和科技宣传的重大使命,重要性和迫切性有目共睹。新媒体时代发展推动了科学传播的可视化发展,双微平台、短视频平台及各类门户网站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化科学传播平台,而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用户思维是实现高质量传播效果和高社会影响力,提高整体国民科学素养的核心所在,深刻反思当前可视化科学传播现状并进行针对性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学传播可视化

最初科学被认为是对自然和物理世界结构与规律的研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和社会工程技术及不同学科均具有紧密复杂的联系。例如,工程技术可认为是技术与科学的互相连接,数学可认为是科学的语言。从广泛层面来看,科学传播是指面向社会民众开展的科学专业知识传播,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很多时候科学传播也被称为科学普及。

科学可视化是可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是指通过创建视觉图像,使社会民众能够更加直接高效地理解复杂专业的科学概念和理论等内容。科学可视化涉及众多前沿领域和信息技术,包括可视化触觉、交互设计、计算机视觉技术、混合和增强现实、可穿戴技术等等[1]。科学传播可视化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成果,通过使用动画、图表等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述大量复杂的专业内容和数据,呈现不同科学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信息传播效率与受众接受度大大提升,同时也表现出了更高的简洁性和趣味性。当前各大新媒体平台上的科学传播账号活跃度极高,受众互动热情高涨,但可视化内容主题大多为安全、健康等百科相关科学原理,涉及内容广泛。虽然这类主题内容能够保障账号高频率更新,但随着百科类知识的普及,受众的关注点也会逐步转移,更青睐科技潮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信息。百花齐放才是可视化科学传播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不断升级,可视化科学传播的多元性必然会越来越高,知识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广,进而消除城乡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现象,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水平。

二、新媒体时代可视化科学传播类型

(一)用户生产内容

用户生产内容简称UGC 生产模式,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最为广泛的可视化科学传播类型,以自发性用户个体为传播主体,主要传播碎片化科学知识内容,具有突出的社交属性。UGC模式中的传播主体多为具有一定水平专业知识储备的业余人员,以公益心驱动个人利用网络设备生产可视化内容用于科学传播[2]。这类可视化科学信息具有极高的时效性,但受传播主体专业知识储备限制和新媒体平台审查机制缺陷影响,很容易发生谣言、虚假信息等广泛传播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UGC 模式生产的可视化内容会使网络受众选择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但用户黏性和互动性也尤为突出。很多时候传播主体和账号受众具有相似的话题,关注类型和兴趣爱好等依托新媒体社交平台,双方能够实时讨论沟通科学信息相关内容,逐步形成社群文化。在社群文化背景下,传播主体可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优化可视化科学传播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进一步提高科学传播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主体账号的长远发展。

(二)专业生产内容

专业生产内容简称PGC生产模式,是新媒体时代发展而来的全新传播模式。PGC通常由专业团队打造,在技术设备和专业能力方面表现突出,通过整合处理专业科学信息,创作出高质量内容,然后上传到各新媒体社交平台[3]。PGC 模式制作门槛较高,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但其科学传播领域较UGC 模式更广泛,可信度也更高。PGC模式生产的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大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同时更新频率也较为固定。PGC模式生产内容既能够满足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的娱乐化需求,也能够满足其专业知识获取需求,广大网络用户也更乐于向个人亲友转发此类账号发布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而实现获取知识和社交需求的双重满足。但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成熟,资本介入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PGC模式自媒体账号,开始显现出一些弊端问题,如内容过于娱乐化和同质化,甚至利用公众人物或热点话题炒作营销,以图快速盈利[4]。此外,版权保护、政府专业监管行为缺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三、新媒体时代可视化科学传播现状

(一)内容多样性不足

虽然当前各种科学传播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但普遍存在科普内容单一,科技性不足,与受众信息需求不相符等问题。以“双微”平台为例,传播内容以百科知识为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食物中毒的处理方法”等。虽然视频播放量很高,受众评论也很多,但是主题内容过于生活化,和先进科学知识存在脱轨现象,对于科技专栏而言,技术魅力存在欠缺。科学传播内容观看受众的需求多为开拓个人视野和自我提高,但当前科学传播的各垂直领域尚未有效覆盖可视化内容。现阶段涌现出了一些UGC运营模式账号广受欢迎,他们主要是把专业性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和传播,同时这些账号多是垂直类型账号,可视化内容主要以作者擅长领域为主,主题也比较单一[5]。虽然这些账号粉丝众多,内容专业性也够高,但各账号间缺乏足够的关联度,社会影响力局限性较大。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会向观众反复推送声量高的可视化内容,小体量科学传播主体创作的可视化内容影响力会被持续稀释,从受众视角来看,便会觉得内容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个人需求。

(二)交互性内容不足

随着步入新媒体时代,我国科学传播的载体与渠道已经从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介发展扩增为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但是科学传播内容发展却较为滞后,多数可视化内容依然由简单图形和色彩组成,不利于前沿科学知识的广泛有效传播,导致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和社会科技出现脱节。现阶段,依托新媒体的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以静态或动态形式的信息图片为主,交互性内容极度匮乏。但受众对静态和动态信息图片主要是简单浏览,很少会进行转发评论等互动,传播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人机互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科学传播的单向性,受众参与性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大大增强,但受制作技术水平限制,UGC模式内容生产主体创作交互性内容的难度还比较大。同时,科学传播多具有公益属性,尚需政府大力扶持PGC模式的内容生产主体,方可确保高质量交互性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的持续产出[6]。此外,呈现形式不同,也会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当前很多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由于依然使用传统的表现手段,很容易使受众在学习理解过程中产生疲惫感,不利于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和个人科学素养提升。

(三)专业监管不足

新媒体时代,社会民众的娱乐需求空前高涨,娱乐需求也是很多科学传播账号受众的首要需求,求知需求并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当前针对新媒体可视化科学传播的专业监管还很欠缺,存在过度娱乐化问题。新媒体时代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参与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利用可视化形式对复杂科学知识加以简化,令科学知识传播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传播活动,UGC内容日益丰富,但传播主体增多也带来了愈加严重的娱乐化现象。部分账号主体为了提高流量和关注度,过分关注内容娱乐趣味,却忽视了科学传播内容最为关键的科学性[7]。如此,当前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便出现了科学内涵不足、伪科学泛滥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网络用户数量和年龄跨度的不断增加,50 岁及以上网络用户的科学专业知识需求日益增长,但这一群体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很难有效分辨科学信息真伪,容易受伪科学内容的欺骗和危害。专业监管力度的不足,使得可视化科学传播的环境混乱不堪,各种不良现象频发。

四、新媒体时代可视化科学传播优化策略

(一)加强传播矩阵构建

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多样性不足,会影响科学传播受众的互动率和流失率,综合当前可视化内容单一的现状和新媒体科学传播发展趋势,应加强不同新媒体平台科普账号的互相引流,构建传播矩阵。通过聚合各个领域科学传播主体,根据不同主体的特长,针对性孵化垂直头部账号,逐步形成覆盖全面的可视化科学传播矩阵,从而向受众群体推送更加全面规范的科学内容。为适应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必然要对科学传播垂直领域下的内容进行持续细分,具体包括前沿类、安全类、百科类、辟谣类、健康类等诸多细分领域。在各细分领域中也要挖掘确立相应的意见领袖,并推动领袖间联动互动,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网络用户参与科学传播。各领域科学传播意见领袖应在社交媒体中针对科学传播相关话题发挥牵头作用,带领矩阵内部传播主体加强沟通互动,针对特定主题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可视化内容制作传播,提高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适应当代民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8]。

(二)加强受众参与互动

大数据、5G 等技术的应用普及使媒体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发展,科学传播也随之具有了更多可能性。新媒体时代中,科学知识可视化传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内容制作相较传统媒体更加精良,也为受众加深知识理解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基于各新媒体社交平台,要主动发挥现有平台优势和价值,构建长效互动机制,引导可视化科学传播受众主动互动反馈。点赞转发和评论的互动方式仍然流于表面,缺乏对受众理解知识内容的助力作用,且很多人没有这些互动习惯。针对这一问题,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衍生出的互动视频能够大大增强受众在观看视频时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依托人机交互技术,可以通过参与游戏的互动方式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和掌握效果[9]。另外,交互式传播模式在专业科学和人文知识科学传播过程中均能发挥巨大作用。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可以将其内容数字化后形成交互式场景,通过游戏使受众潜移默化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科学传播主体要灵活应用先进新媒体技术,持续探索实践可视化科学传播渠道,主动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内容产出质量,进而实现更加理想的科学传播成效。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权威科学性是科学传播的最突出特征。虽然新媒体环境中娱乐化特性突出,但在科学传播领域,仍然要坚守原则和严肃性,切忌过度娱乐化,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社会公信力[10]。虽然国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科学素养水平依然尚待提升,很多人并不明确自己所需具体科学知识范畴,仅满足受众的科学知识需求,所能达到的科学传播效果十分有限。为此,要加强培养专业人才,组建高水平科学传播团队,基于对广大受众科学知识需求的深入分析评估,对可视化科学传播内容的趣味性与专业性加以平衡,在可视化科学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受众深入思考,既能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原理,更能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甚至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看法。

结语

科学传播以全体社会民众为受众,传播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专业知识。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视化方式,大大增强了科学传播的直观生动性和趣味性。各传播主体要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的科学知识传播形式,广泛宣传推广各垂直领域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对受众群体科学思维的培养,令其能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将科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与此同时,可视化科学传播主体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和内容产出能力,创作优质科学传播内容。要切忌本末倒置,为了迎合市场或获取经济利益,导致内容过于娱乐化,丧失科学传播的根本原则。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账号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彤彤的聊天账号
蜗牛看牙医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