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类短视频: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形态的新发展
2023-12-28左洪图
左洪图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哈尔滨 150080)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带来媒体行业的变革。近十年来从“相加”到“相融”,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全面发力、深化改革、构建体系的新阶段。[1]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依靠传统媒体播放的纪录片尝试跳脱原有的媒介形态,通过与网络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给受众带来更便捷、丰富的视听体验。纪实类短视频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创新形态,是传统纪录片的纪实主义风格与互联网短片视频形式的结合。本文将具体分析纪录片形态创新的背景、纪录片新形态的影像特点、纪录片新形态的传播方式以及展望纪录片新形态的成长之路。
一、现实与契机:纪录片形态创新的双重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网络的普及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web2.0时代的技术大大充实信息的内容含量。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乘着网络用户激增的东风,在我国各年龄群体中迅猛发展。专业化设备下沉到大众市场,数字影像内容的生产门槛降低,任一网络用户都可以在媒体平台注册账号、发布视频,短视频的风格与产出形式完全由用户主导。这种UGC的生产模式所产出的内容能够更贴近视频背后群众的生活,在各年龄的受众群体中取得可观的传播效果。
从历史来看,我国纪录片起步较晚,早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展过程较为曲折。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河西走廊》《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通史》等优秀作品涌现在电视荧幕。但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加之疫情环境下对纪录片生产条件的限制,我国传统纪录片的发展进入瓶颈期,观看纪录片人群的需求逐渐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大块的时间被分割,观众很难在固定时间内观看固定频道的电视纪录片;同时,由于传统纪录片特殊的新闻属性,其深度的内容报道和高度的理性精神使得部分受众群体较难接受,创作者的高层次艺术内涵与表现手法无法使得大众全面理解。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9 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9.4%,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同比增长3.3%,增幅为近十年来最低值。[3]然而,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方面,纪录片表现不俗,作品本身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都达到新的高度。纪录片在新媒体领域的新形态呼之欲出。
二、媒体融合下纪录片新形态的影像特点探究
纪录片与短视频作为传统、新兴媒体的缩影,身上带有各自的属性与特征。近年来,电子报纸、微博新闻等媒体融合的案例屡见不鲜。纪实短视频,主要指以真实性为原则,从自然和社会中取材,表现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简短非虚构活动影像,一般不多于12 分钟,短则以秒来计算,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作为主要传播平台。[4]纪实类短视频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在题材内容、视听语言、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一)题材内容——细小、平实、私人
纪实类短视频在题材内容选择上基本承袭传统电视纪录片特点,总体上以人文生活纪实类影像为主,从细小切口入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但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纪实类短视频更聚焦于记录私人故事,而非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映像。在这些故事中,多围绕创作者或出镜者的生活来展开,往往十分琐碎且平实,但其真实、生活化的内容却能深深打动受众,引发社会群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二更视频,生活类UP 主,视频常以采访对话切入出镜者日常生活,通过出镜者讲述自身故事呈现出完整的纪实类影像。二更视频所采访的出镜者多在20—40 岁的年龄区间,迎合互联网中主要年龄群体,观众可以透过二更视频中各年龄段主人公故事来反观、洞察个人生活。
(二)视听语言——融合、创新、个性
视听语言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能够通过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法串联起整部影片。融媒时代下,原有单一的视听表达手法得到融合创新发展。纪实类短视频结合传统纪录片的蒙太奇意识,迎合互联网短视频传播规律,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视听感受。
在画面构图上,纪实类短视频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存有差异。电视机外观为横屏结构,所放映内容多为横屏4∶3、16:9 的画面比例,满足人眼视觉需要。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这一移动媒介已成为人们主要获取信息、观看视频的渠道,竖屏影像播放应运而生。因此,大部分纪实类短视频会采用更适合网络平台传播的9∶16 画面比例,它虽然在画面内容的丰富程度上不及横向构图,但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吸引观众视点,突出展现视频内容。
在镜头设计上,受制于短视频时长,为了尽可能地将更多画面与内容带给观众,纪实类短视频的分镜头往往时长短、数量多;竖屏的画面构图对镜头景别的运用存在限制,纪实类短视频强化特写及小景别镜头的作用;在运镜上普遍采用传统电视纪录片“推、拉、摇、移”的拍摄手法,创新拍摄视角。以往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多以客观视角镜头为主,主观视角镜头为辅。而在纪实类短视频创作中,主客观视角趋于融合,这种视角既保留以纪录片为发展本源的纪实主义风格,又能够融入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乡村守护人@张同学的视频多为记录在乡村的生活与体验,5 分钟左右时长的视频通常由150 个左右的分镜构成,有近半数的分镜为特写、小景别镜头。其通过流畅自然的剪辑手法与主客观视角的切换勾勒出新时代特有的乡村风貌,在15天内涨粉600万,获全网点击关注。
在声音制作上,注重用音响与音乐烘托环境气氛。在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同期声与环境同期声往往作为最主要的声源贯穿视频,有些创作者为达到更逼真立体的效果,会对同期声音进行二次加工。当同期声无法呈现出优质效果时,创作者会淡化同期声,加入与拍摄环境切合、渲染氛围的音乐。国内早期开始拍摄生活纪实类视频的明星博主@歐陽娜娜Nana,视频声音常采用同期声贯穿的方式,用生活化、口语化的对白迅速将粉丝受众拉进其碎片化的生活当中,给人一种平易近人之感。作为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视频开头和结尾的音乐在进场和出场的位置上恰到好处,既包装好视频中泛生活化的内容,又不失作为女艺人的精致。
(三)情感表达——真实、共鸣、互动
纪实类短视频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直击人心,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限制,激起特定受众的特定情怀,引发共鸣与互动。这是纪实类短视频能够在短视频平台各类赛道、多个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原因。透过纪实类短视频,受众能更深入地挖掘人性内心深处的情感。抖音平台优质视频创作者@房琪kiki 的视频内容记录全国各地的人文风景,治愈系文案与绝美画面相配合,在调动旅游爱好者兴趣的同时激起当地人的互动。跳脱视频画面之外,更为吸引人们关注的是房琪对生活与社会的思考。作为一名“90 后”青年人,她的文字与声音给迷茫、无助的失意者带来支撑与力量。
三、媒体融合下纪录片新形态的传播模式分析
传播模式的分析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纪录片的新形态一经问世,必然是要面向大众的、面向互联网社会群体的。纪实类短视频依靠移动终端来进行传播,以其纪实风格、鲜明的传播内容吸引不同兴趣的传播受众,传播主体发力创新,传播渠道不断扩展,在互联网场域下形成优质传播效果。
(一)传播主体品牌化,主流媒体进军发力
互联网平台下纪实类短视频传播主体的内容生产主要分为UGC 与PGC 两种模式。UGC 内容生产模式最早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较为多见,博主着力打造个人IP与形象。随着短视频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编导运用新闻知识生产较UGC 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PGC 内容。近年来,一些MCN 机构的兴起助推了UGC与PGC 的相加融合趋势,普通内容创作者在MCN 机构的团队助推下生产稳定优质的内容,吸引固定领域的粉丝用户,打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传统媒体纷纷紧跟发展潮流进军短视频领域。小到县级报社、电视台的地方纪实视频,大到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的社会新闻发布与转载。主流媒体依靠丰富的视频素材库和专业制作人才的优势,在塑造国家形象,凝聚主流意识形态上发挥重要作用。2022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下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场升旗仪式,随着国旗冉冉升起,中华儿女的共同体意识被点燃。央媒新闻热点的纪实类二次创作融合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与新鲜性,又凭借传播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迅速在受众群体间传播,发挥传统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号召力,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作为传统传播主体向新媒体传播主体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传播渠道移动化,多元平台灵活运转
传播渠道是连接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中间环节,是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传统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与方式相对固定,不再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从时空视角来看,纪实类短视频融合短视频传播移动化、碎片化的特点;从渠道数量来看,纪录片新形态的传播路径由单一走向多元。创作者应了解各平台的运营机制与用户群体,多平台灵活发布视频,增加视频内容的曝光度,扩大视频账号的知名度。
快手,作为UGC 模式下纪实类短视频一大主要发布平台,早年间聚集大量“草根”用户群体,他们从过去回忆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多发布基层乡村人民生活纪实类内容,通过与城镇居民生活的较大反差引发关注,在快手这一自媒体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与提升。网络与科技不断发展,今天的“草根”用户或许不再“草根”,其视频播放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快手”单一平台,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在其他任一移动端网络平台收看关注博主的最新视频内容。
(三)传播效果优质化,现象博主闻名海外
柏拉图曾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纪实类短视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短视频,其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短视频背后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则取得优质传播效果的视频往往能够通过认知、态度、行为等层面打动传播受众。
美食博主@李子柒最早因古风韵味的短视频风格在国内视频平台爆火,田园式的作息引发城市中人们的向往。每则视频虽只有5 分钟左右的时长,但信息与内容却十分丰富。在视频的叙述中涵盖食材的制作过程与传统手工艺,带领视频前的观众了解不同品种、未经耳闻的食材,丰富传播受众的知识量;李子柒古色古香的视频风格究其根本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美食这一细小的大众刚需,以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向国人、向世界讲述中国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唤起国人内心深处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吸引海外友人对中国美食的关注,激起海外粉丝群体对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向往。其内容在海外YouTube 等视频渠道传播后,获得粉丝们的疯狂追捧,截至2020 年,海内外全球粉丝破亿,李子柒俨然成为现象级的美食纪实类短视频博主。
四、纪实类短视频的未来发展展望
(一)内容不断精化,个性风格凸显
当前互联网短视频的市场趋近饱和,纪实类短视频想要“破局”关键在于传播的视频内容,内容制作的精良程度关乎视频账号的命脉,个性风格鲜明的作品才能在短视频平台中脱颖而出。从现有的视频状况看,一些三农纪实类博主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在创作过程中仍存在语言、行为不当,创作者应不断精进视频创作的专业知识,在相关部门、网络平台的指导引领下提高思想觉悟,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二)科技不断赋权,视听表达丰富
媒体融合的全新语境下,科技赋权成就一大批优质创作者。未来,视听语言的规则或许会被再一次打破,各种新技术将会再次突破短视频播放的媒介限制,带来视频叙事、构图、长短、声音等一系列视听语言的革新,增强观众观看短视频的沉浸式体验,提升观众参与视频互动的积极性。
(三)商业不断结合,模式日趋完善
短视频行业直播带货、视频促销泛化,纪实类短视频特有的纪实体验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在纪实类短视频中的场景再现、卖点展示吸引消费者眼球。同时,其质朴平实的视频风格会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实类短视频的生产引发大众关注,再次印证大众对于纪实影像的需求。目前纪实类短视频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有关纪实类微型影像的相关问题仍需加以论证。相信会有更多优质的纪实类短视频走向海外市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