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技术和心灵的探索之旅
2023-12-27施懿展
施懿展
摘 要: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剧作课程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经典的剧作教材,分析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目前实际就业环境对青年编剧的要求,论述有效开展影视剧作课程教学的方法。从影视剧作课程教学专业性和针对性方面出发,探索如何在影视剧作课程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结构,并具备较高的对话编写能力,以促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剧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剧作法;影视剧作课程;课程教学
一、影视剧作教学的基本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大量院校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影视剧作课程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影视剧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较为经典的参考书目,如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张先的《剧本创作论要》等。但影视剧作课程为实践课程,并非仅仅学习戏剧史、电影史等理论知识,剧作法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实际写作水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产生对影视写作的意识。如今,编剧培训班比比皆是,而编剧课程的授课内容也基本以理论课程为主。然而,无论任课教师或者理论书籍讲授的编剧法则引用了多少经典影视剧,仍然会出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作脱钩的情况——即学生掌握了理论,却无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因此,这一现实要求使影视剧作课程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更需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结构,具备较高的对话编写能力,进而在毕业后快速融入影视行业的工作。
剧作法的教学原则往往是经典且传统的,而对本科教学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将一部影视剧作如数学公式一般拆分开来,不断将理论和大量的案例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明白,影视剧作课程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影视剧写作与小说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剧本创作的根本目的并非为广大读者所阅读,而是作为一种专业的工作文本提供给剧组的拍摄团队。这就意味着,剧本创作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包括台词动作的可视化呈现,视听语言元素的表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场景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展示等等。因此,学生不但要将自身角色从一般影视剧观众中抽离出来,从批评者的第三视角转化为创作者的第一视角,而且要将剧本写作与一般文学创作区分开来。
二、影视剧作教学的实践方法
在影视剧作课程中,学生的实践尤为重要。在美国制片人、导演、编剧保罗·齐特里克的《好剧本是改出来的》一书中,虽然其内容仍旧是一般剧作法的延伸,但书名已经说明了剧作学习如同其他任何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一样,学生唯有先真正进入创作的困境,并从创作困境中走出来,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剧作法的根本原理。在影视行业中,创作本身并非完全纯粹的艺术活动,更多时候是影视工业生产线中的一环,这就意味着如今编剧的工作方式不仅深受千百年来剧作法规律的影响,而且深受产业需求的影响。因此,影视剧作课程的首要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对编剧工作和编剧行业具有基本认识,理解编剧工作每个环节的目的和意义,明白剧本的创作大纲、人物小传、三幕式结构,以及影视剧的分集大纲、分场大纲对创作本身的意义是什么。在实际编剧工作中,青年编剧,尤其是刚刚进入编剧行业的毕业生,往往无法直接参与影视项目的规划和整体把控等工作,甚至连剧本大纲、人物小传的撰写工作都很少参与。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更多是短视频创作、影视剧单集,或者是在剧组做台词调整和场次调整等协调工作,这就意味着传统影视剧作课程教学这种注重剧作结构,而忽视对学生台词和单场戏的教学,可能是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因此,影视剧作课程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影视剧作课程中,学生需要熟悉影视剧类型和流派,不同的影视剧类型(如喜剧、悲剧、科幻、玄幻等)和流派(如幽默、悬疑、爱情等)有不同的写作规则,而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规則背后的基本市场逻辑并适应其风格,对于创作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学生有必要按照授课教师要求,完成不同类型影视剧的观看并分析其创作的异同点。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影视剧产业和市场的趋势,以及制作流程,清楚一部影视剧是如何被制作和推广的,并以此为依据了解目标观众对不同影视剧的兴趣和期望,从而确保自己创作的故事和角色能够吸引目标观众,使其产生共鸣。
在编剧工作全流程中融入剧作法教学,便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而在具体写作技巧的教学中,课程并非按照教材中的经典步骤完成,而是根据实际编剧工作的流程进行的,即故事的基本构思—结构搭建—深入研究角色—分集梗概—分场创作—台词设计。在故事基本构思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双向观察,即对周围世界保持好奇心,关注细节和事物的细微变化,并有意识地对生活中的有趣事物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可以是视频形式的,也可以是文字形式的,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讨论来自生活观察、新闻报道、书籍、电影、个人经历中的体验,并交流外部世界的变化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影响,包括情绪、梦境、潜意识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与自我的关系,并以此灵感为创作的初步来源。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不同的观察和经历联系起来,帮助其发现新的创作角度,并学会在课堂中与创作伙伴讨论构思,进行团队合作,以激发新的创意。
学生往往会被奇观式的或者具有极大戏剧性、矛盾性的事件所吸引,但却欠缺将人物和基本情结联系起来的能力。譬如,末日题材、凶杀、复仇、玄幻等题材往往会高频次地出现在本科二、三年级学生的影视剧作构思中。诚然,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更加喜爱这类故事题材,但是剧作在本质上讲述的仍然是人而不是环境。康德认为,人应该被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意味着人们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不应把他人只当作达到自己目标的手段。这又何尝不是编剧创作的目的、观众欣赏剧目的目的呢?因此,在影视剧作课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创作的本质是以人为主,认识到人物创作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其魔法主题,而在于将真实的校园故事、青少年成长,以及友情和爱情作为叙事核心,魔法只是在这个故事基础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表演系惯用的观察生活训练也应该在影视剧作课程中展开,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观察记录生活,并将观察转化为创作。当学生能够意识到一切的奇观都只是一个故事锦上添花的产物,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影视剧作课程的意义。
用一句话将故事进行清晰的概括,在《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中也被称为故事线。从故事线的质量中最容易判断出学生是将叙事的重点放在对奇观的创造上,还是放在人与特殊情境的碰撞上。在影视剧作课程中,影视剧的结构搭建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即便是任课教师本人已经有过大量的实际创作经验,在创作中仍然会被剧作结构所困扰。对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无论课程是采用图表和图像的形式,还是采用三幕式结构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影视大纲中的运用都是较为困难的。其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影视剧作的结构,以及经典电影的结构是如何做到合理且环环相扣的,而是在于要使改变人物命运的激励性事件和人物形象、命运之间形成有效的联系。譬如在电影《爆裂鼓手》中,一场意外的车祸不是改变角色命运的根本性事件,而是该事件改变了角色所处的基本情境——即不断失而复得的核心鼓手身份又一次失去了,由此引发了角色情感的巨大冲突,从而成就了电影第二幕的高潮。一些学生在学习结构性事件的时候,往往会误认为一场车祸等灾难可以从本质上改变角色,即角色被动地卷入事件,事件带来了直接结果。这导致角色被动地被意外事件推动,而非意外事件引发了角色性格的主动转变。因此,结构的搭建是影视剧作课程中较为困难的部分,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丰富角色的行动力。这就意味着,要完成影视剧作结构的教学,需要学生先建立对剧作中角色的認知。
建立对角色,即人物创作的基本认识,需要学生在大一时期完成大量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案头分析,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经典作品人物的能力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中参考斯坦尼表演课程中演员对角色的认知训练,引导学生完成对自己创作角色的分析,对角色目标、动机和未来发展展开想象,并思考在特定情境中,角色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只有通过扮演、体验自己创作的角色,才能有意识地从角色逻辑出发,想象角色行为。学生对自己创作角色的认识越清晰,在影视剧作结构搭建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只有深刻去理解人物和情境,才能让后续分场、台词的课程继续推进下去。
完成上述基础教学后,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剧本。而在某种程度上,修改的过程比授课和第一稿写作过程更为重要。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创作的作品提出专业的批评和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但也要注意,反复多次修改可能会对学生创作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创作的鼓励,以及正面积极的探讨态度也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对学生每一次合理的修改给予正反馈,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在创作上的坚持不懈将会带来提高和进步,以及他人对作品的认可。
三、未来与展望
总之,影视剧作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未来,影视剧作课程也将引入新的技术,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剧本的可视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剧本创作和拍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剧本创作。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如果影视剧作课程不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那么人工智能将以极高效的方式整合影视剧创作,并最终将这个行业彻底洗牌。但值得注意的是,AI只是工具,不能代替人,这恰恰为影视剧作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新的道路。
究其根本,新的技术手段仍是剧作法和大量剧本创作数据库的延伸,而剧本创作的根本在于创作者与观众的精神交流,因此影视剧作课程引入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可能是大势所趋,但是创作者个体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影视剧作课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展开的部分。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谈到的,人们自出生就有创作的才能,内心就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创作是人们的自然需求,对演员是如此,对编剧又何尝不是?因此,现实已经向影视剧作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对自我的发现、对生活的发现,如何去体验并进行下意识创作就成了教学工作重要的一环。
对于职业编剧来说,创作本身不仅是终身进行技法精进的过程,更是对世界、对生活、对人、对自我的一场探索之旅。而对于影视剧作课程教学来说,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追寻,即便将所有经典剧作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也同样会在剧本创作中遇到困境。当所有制片人、导演都渴望编剧对剧本进行进一步创新时,创新又何尝不是从高校的影视剧作课程中开始培养的?创新的本质并不在于构想出一个世界上从不曾出现过的故事,而是只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才能赋予经典情境以新的生命力,这就意味着影视剧本创作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技法层面,而忘却创作本质。
参考文献:
[1]斯奈德.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M].王旭锋,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2]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M].王华,译.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
[5]安岚.高校“影视剧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3(13):251-253.
[6]张婷.浅谈《影视剧作》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2(3):139.
[7]冯岭.新文科视域下影视剧作基础课程建设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2(7):103-105.
[8]姚睿,韩沐笛.“一带一路”视域下影视剧作类课程的探索创新:以“全浸式开放教学”为核心[J].电影评介,2022(23/24):113-118.
作者单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