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技元素对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2023-12-27李晓娣

大观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摘 要:目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丰厚成果加速了科学观念在诸多领域的注入,其在一定时期进入中国画领域也是必然现象。科技元素在中国画中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被动式与主动式两种。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对科学观念进入中国画领域持两种态度,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元素进入现代中国画,将现代科学观念带入中国画领域,促进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科技元素;中国中国画;新文化运动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较为全面且系统的,它改变了人们的静态世界观,使自然与社会也逐渐产生变化。当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画作为美术领域中带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艺术形式,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绘画方式的改变也有绘画题材的改变,本文主要关注并分析后者。在不同时代的创作中,画家会尝试在画作中增添符合时代背景的要素,这不仅能够记录下这个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景象,还能将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记录下来,为分析画作中的科学技术提供了素材。在现代社会,科技必然会影响中国画的创作,科技元素也必然会进入中国画。本文具体分析科技元素对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一、科技元素进入现代中国画的原因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丰厚成果加速了科学观念在诸多领域的注入,迫使这些领域不断进行转型、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也意味着人类的静态世界观会随之改变,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基于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刺激所派生出的群体性意识,绘画作为人类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学技术进步这一浪潮的影响。

绘画,一种人类文明早期即诞生的有效表达方式,凭借其可视化的特点以及均衡的主客观呈现,成为人类最容易接受且喜爱的表达方式之一,不仅促进了文字的形成,还通过其独特的呈现形式促使人类进行审美活动,推动了美学的发展和完善。同时,绘画作为人类文明早期为数不多的有效交流方式之一,在诞生之初就承担着记录并展现特定事件的功能。而中国画作为绘画领域中带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艺术形式,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尝试在画作中增添符合时代背景的要素是画家普遍的行为,这一行为的初衷往往不是对于某种所见的必要再现,一般情况下只是为了提升画面的可信程度。为了让观者产生足够的代入感或共情,画家必须将客观现实与主观呈现维持在自身能够接受、观者也可以感知到的层面上,这在满足自身与观者需求的同时也为其他研究提供了便利:画家的这一行为主观地记录下了某一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景象,同时这个时代人们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也被记录了下来。

二、科技元素的被动式与主动式呈现

人类科学技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依托于人类有限的活动,这就导致工業革命前无论东西方的绘画作品,在体现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时都显得较为被动。同时科学技术无疑是以实用性为基础来帮助人类改造自然的,这也就使践行传统观念的中国画画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不会过多地考虑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相较以往更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制约了科技元素在其绘画作品中的呈现,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的科技元素往往仅仅作为记录某次事件时的注脚或者模糊的背景。

以汉代画像石《泗水升鼎》为例,其记录了秦始皇东巡之后返程途中发生的事。《水经注·泗水》则保存了更多传说内容。通过被动式呈现这一无意识的方式,画家在画作中记录了一段值得追溯和研究的史实。而科技元素作为画家在绘画过程中为了衬托绘画主体或者表现绘画主题而被记录并且呈现出来的案例,在历代中国画中并不难寻其踪迹,这些内容将那个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技术展现了出来。也就是说,被动式呈现的方式下,科技元素往往作为背景和非主要元素来加以表现。

主动的呈现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复写式”地描绘科学技术成果以及其功用,这种创作方式往往是以图鉴式的典籍面世,其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掌握并使用其所描绘的技术,艺术性在这类创作中是较为次要的;第二种主动式的呈现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画中并不多见,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对使用科技改变现状的迫切追求,画家们开始更主动地描绘这些现象和成就。1949年以后,画家们受到科技进步的鼓舞,开始自发地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画作的主题,产生了一批与以往的中国画面貌不同的画作,这便是中国画中主动呈现科学技术元素的趋向。

三、科技元素对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科学观念对中国画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文化思想史、群众运动史、社会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想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是现代文明之光,不仅让当时的社会重获新生,对当今中国仍具有重要的指引性和前瞻性。但在这一历史时期,艺术家与思想家所倡导的科学观念和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并没有得到传统中国画家的普遍认可。其中有人非常认同、大力提倡,也有人对其进行反思与批评。目前,绘画界对传统中国画转型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当时的绘画界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上。这一类论述忽略了在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美术进行现代化变革时面临的复杂情况。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民主、科学、写实观念与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在教育家和画家的带领下,民主、科学、写实的观念被带入中国,并影响着传统中国画,同时这些观念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因此在重新考察科学、写实观念与中国画转型的关系时,更应该注意反向思考中国画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回应新文化运动的。

1.认同与提倡

科学精神背后蕴藏的是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注和启蒙并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宗旨。早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前,清代传教士郎世宁将西方写实肖像画带入宫廷,把科学、写实等观念摆在了中国画面前。在近代,康有为等革命者对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作品推崇备至,并发表了相关言论,以期促进中国画的转型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针对绘画的写实观念,是科学理念在艺术界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2.质疑

绘画等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便充斥着艺术家主观的、个性的表达,但在来自西方的科学绘画技巧和科学观念逐渐影响中国画之时,这一观念并未得到所有画家和艺术家的全盘接受。在这部分不能完全接受西方写实主义的画家们看来,绘画应当是映射自身个性以及主观想法的,这批画家把写实风格评价为僵硬的、如同摄影一样的对現实的模仿,他们觉得忠实地描摹现实世界的事物而不对所画内容进行主观处理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即失去绘画中珍贵的反映内心思想的内容,即“没有艺术的价值可言”。

3.科学观念对中国画的意义

一些画家认为如果过度提倡对现实世界的忠实刻画会导致绘画作品中艺术性的缺失,画家不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奴隶”。徐悲鸿等画家对写实主义的重视和刘海粟等画家对主观表达的重视的区别并不是画作中是否能展现出足够多的艺术性和画家的个性,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更应该被看作对外部世界的表达和对内在世界的表达的冲突。

传统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与之类似的阶段性转变。究竟是选择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再现,还是关注主观的表达,这一问题一直是中国画画家们所关注并且尝试解决的,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是中国画成功转型的关键。可以说中国画既表现外部世界,又与艺术家本身的思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陈师曾、黄宾虹等人而言,维护中国画传统绝不意味着单纯地停留在过去,而是在保留传统中国画具备的一些优秀特质的基础上,将各种现代文化、科学精神和思想纳入其可承载的范畴,这一融合过程便是从传统中发掘现代性的过程。现代化本来就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波浪式的前进。从这段时期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中国画由传统进入现代之路的多元和复杂。这也展现了一个古老大国开展和推动现代化的艰难。

(二)科学观念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的促成

科学技术元素和题材也通过这场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从传统审美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幕后状态走向了台前,在这场观念转型中,艺术家们对于中国画发展的思考使中国画创作诞生了保持中国画的传统和利用西方绘画的技巧和知识推陈出新这两种不同的趋向,而这两种趋向也将新观念和新题材融入艺术家们的创作。其中带有科技元素或者以科技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逐渐出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了顶峰。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画带来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者们不断提出的理论和概念影响了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20世纪初,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赴欧洲学习美术,这些艺术家在国外所进行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学习,还有对先进思想观念的学习。这些思想观念所带来的种种思潮是促使中国画转型和中国现代美术萌芽的原因。

这些留学国外的艺术家归国后以各大城市为中心进行艺术改革,他们通过在国内创办刊物、开办美术学校等种种方式促进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西方写实风格绘画的引进,丰富了中国艺术绘画市场的艺术风格,基于写实风格的美术基础训练盛行开来。这是中国绘画现代之路的开始。可以说,西方写实主义的引进开启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从绘画角度来说,写实主义提倡的科学的绘画技法和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科学观念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投入了更多关注,也凭借着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新颖性影响着更多的群体。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画改造如前文所说,从文人画孤芳自赏的“旧文艺”走上了利用西方美术来改造传统中国画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尽头则指向了中国画或者说所有艺术形式将要与大众结合并且为社会服务这一结果上。虽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美术改革造就的艺术作品还远未达成这一目标,但至少为美术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国画改造。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丰厚成果影响了诸多领域的发展,中国画领域也包含其中;科技元素在中国画中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为被动式与主动式。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元素进入现代中国画,将科学观念带入了中国画领域,促进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一部分,绘画艺术对于人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中国画这一画种来说,如何将新鲜血液融入其中,是每一位艺术家和学习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画的创作更不应该局限于传统题材,而应该放眼未来,做文化的先行者。中国画的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将西方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技巧融入创作,而是要在画面中融入新的表现因素,勇于发掘新的题材。中国画虽然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能向外探索。

在把握住本民族特色核心因素的同时,借鉴其他优秀的文化和作品,将更多的新鲜事物囊括进来,这是艺术创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在回溯传统,掌握其精髓的同时寻求与当下这个时代相契合的内容,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从前人的探索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让中国画的脚步不断迈进,是每一名艺术家和学习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2]郦道元.水经注: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张晓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J].美术,2019(5):6-17.

[4]卢珊.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三种路径[J].西北美术,2021(1):94-97.

作者简介:

李晓娣,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立足教材知识,提升历史素养——近年高考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考点例说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