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沉思》
2023-12-27彭书言
彭书言
繁华尽处,寻一处无人山谷,建一栋木质小屋,铺一条青石小路,与慢时光晨钟暮鼓,安之若素。慢一寸,自有慢一寸的欢喜。人生短,慢却有欢愉。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马斯涅的《沉思》的感想。不同于《野蜂飞舞》等名曲,《沉思》有慢一寸的欢欣。
自学习音乐以来,我就一直在追求技术性片段。初次接触《沉思》是在一个周末,我上完了这学期的最后几节课外补习,埋头赶路,想在晚高峰之前回到家。路上,嘈杂的喇叭声、脚步声和说话声充斥于耳,突然悠扬的小提琴声钻入我的耳朵,我循着声音望去,一家小小的豆浆坊撞进眼中。印象中的市中心,像是上了发条的秒针,一刻不停地运作着。我是其中的赶路人,却不知走向何处。而这家小店,楷体的店名刻在木质牌匾上。推开门,时光慢,清风拂。
竖琴的拨弦伴随着我步步走近,小提琴独奏带着主题迅速进入——小提琴琴弓如水一般流过琴弦,倾泻一股神秘。慢慢地,在小提琴演奏两段旋律后,这首曲子进入了一个流动的部分,逐渐变得越来越热情,如同我看到的小豆浆店,阵阵激荡着我对于市中心的印象。同时,旋律如浪潮暗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叠叠,最后达到高潮,再慢慢落下,然后是一段简短的、cadenza般的段落,陈述故事,回到主题。看到一把把木质桌椅以及各种干树枝作为装饰,我的心伴随着小提琴声喧然而下,突然有些失落——这家小店,就那么破破烂烂的?主题演奏两次后,小提琴在上音域演奏谐波,竖琴和弦在独奏线下方安静地演奏。左右张望,突然看到店中央有一棵枯树,走近看,思绪随着琴声上扬,棕色树枝上垂着一张张照片,黑白的、胶卷的、彩色的……一帧帧,昭示着时代的变迁。
“阿妞,需要点什么吗?”温暖的声音响起。“要一杯热豆浆,谢谢奶奶!”我转身对着小店主人说。等候了片刻,一杯冒着白气的豆浆被端上了桌。我猛喝一口,“咳咳……”“孩子你急啥啊?又没人跟你抢。你们现在啊,就总是那么急匆匆地生活,到老了,你们就会后悔啦!”我疑惑地望着老奶奶。老奶奶绕到桌对面,说:“孩子,你听这首《沉思》,是不是有种时光慢慢流淌的感觉?”我静心来听,发现高音旋律悠扬,扣人心弦,仿佛将人拽进一段往事,着重强调几个低音,有韵律感,强弱变化自然地随着音域高低改变,将故事娓娓道来,声音从留声机中流出,优美中带着一丝哀怨,又有一丝耐人寻味的典雅……奶奶长叹一口气,缓缓将故事道来。
由老奶奶的话语中,我得知《沉思》是法国作曲家儒勒·马塞内歌剧《泰斯》中的交响乐插曲。这首曲子是为小提琴独奏和管弦乐队创作的,曲子是明媚而婉转的D大调,大约五到六分钟长。奶奶说,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沦落风尘的女伶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雅达那耶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產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所以奶奶说,听这首曲子会让人有种解脱的、长舒口气的感觉。
最后的低音“2—1232—1232”这一段,仿佛是泰伊思反复感叹,最终高音的轻声叹息,使人彻底放松与解脱。奶奶说,就像人在繁忙都市中找到她这家小店一般,放松、解脱、休息。
细细品完一杯豆浆、一段时光。走出小店,已是傍晚时分。回到家,时光已在夜空中挂上月牙,点亮星星。我打开手机,找到《沉思》。得知这首曲子需要小提琴、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英国号、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巴松管、低音提琴、两个喇叭、SATB合唱团、两台竖琴。小提琴独奏部分通常由管弦乐队的音乐会指挥在歌剧环境中演奏,或在音乐会环境中由站在管弦乐队前面的特色独奏家演奏。可我觉得,我在小店听的钢琴、竖琴与小提琴版本,比乐团以及歌剧中的版本要更加干净、简单。
而在浏览网站中,我也得知英国编舞家弗雷德里克·阿什顿从《沉思》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芭蕾舞双人舞。看着屏幕中男女芭蕾舞演员轻盈地旋转与跳跃,熟悉的旋律缓缓流淌,溢满整个空间,人放松了,欢喜也随之而来。随着时光的放慢,去体会其他的人生繁华。我终于明白,慢不是贬义,它的内里蕴藏的是耐心、平和、安静,还有岁月沉淀的一丝清欢。
所以,慢慢走啊,看一看沿途的风景,听一听路边的歌,品一品山旁的茶,慢慢地一个人走,遥望银河与星斗。记得在烦闷时,静品一曲《沉思》,说不定,你会找回生活的一丝欢愉。
夏日的夜晚,就这么过去了。竟不觉闷热,反而多了阵阵微风与花香。人间好,慢则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