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12-27唐明欢
唐明欢
面向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唐明欢
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钦州,535011。
深化同东盟国家体育交流合作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工程,国际化体育人才为深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保障与人才支撑。运用文献资料与结合实地调查等方法,客观把握中国-东盟体育竞赛、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交流等领域人才短缺现实情况,并提出相应培养策略。研究发现:“目标不精准、制度不健全、条件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精准目标定位,革新课程体系,拓宽实践实训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策略。
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策略
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交流合作日臻紧密,体育交流合作成为了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化体育人才的质量决定了面向东盟国家体育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广西省会南宁为中心城市,每年举办国际重大赛事50项以上,年度接纳东盟国家体育旅游达25万人次,自2016年来外派体育团队261个团组共739人次,接待到访团队共82批次777人次,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交流进入了深入和高水平开放的发展阶段[1]。然而,深化同东盟各国体育交流合作中人才智库出现严重短缺,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难以精准匹配行业岗位需求,严重制约了体育交流合作的发展进程。基于此,旨提高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聚焦服务于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领域,剖析其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困境,提出高质量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策略,以期解决当下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人才匮乏现实问题。
1 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人才短缺状况
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以广西南宁为重要枢纽,构建了体育竞赛、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体育学术交流等多元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1)服务于中国-东盟体育竞赛国际化人才。以省会南宁为主要体育赛事举办城市,辐射广西周边及其区内外城市的体育赛事,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设,冠名“中国-东盟”的体育赛事呈现如火如荼发展趋势。近5年来,如“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中国-东盟狮王争霸赛”“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城市足球邀请赛”“中国-东盟城市羽毛球混合团体邀请赛暨苏迪曼杯测试赛”“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中国-东盟武术比赛”等体育竞赛相继举办,据统计每年举办国际重大赛事50项以上。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服务于中国-东盟体育赛事人才极其短缺,赛事运营、裁判队伍、志愿者、竞赛组织、竞赛宣传等人才缺乏长期稳定的团队,此领域人才存在严重缺乏。(2)服务于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合作国际化人才。广西作为中国-东盟体育产业贸易的窗口,2020年全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342.74亿元,增加值133.70亿元,全区体育产业单位21 524家,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4.94万人[2]。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关于印发《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东盟体育产业合作平台,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培育集体育制造、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金融、体育科技和总部经济等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和示范园区。面向东盟体育产业的合作正走向更深入、更开发阶段,亟需高层次国际化体育人才的智力支撑。(3)服务于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国际化人才。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作为地区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中国-东盟体育合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近年,“中国-东盟太极一家亲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东盟体育科学大会”等学术论坛开展日臻紧密,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影响力逐年上升,体育人文交流更加深入与紧密。据此,建构中国-东盟体育学术体系,亟需更多国际化体育学者的加入,从而壮大面向东盟体育研究的人才队伍。
2 面向东盟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3]。教育界专家李昆明提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具有国际知识背景和专业交流能力、具有参与国际事务和世界市场竞争能力的各种人才[4]。学者严骕提出国际化体育人才必须具备朴素的本土情怀,拥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知识,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5]。体育界专家黄汉升提出,主动适应国家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培养国际化体育人才,是我国体育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6]。目前,学界对于国际化体育人才概念界定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国际化体育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中发挥何种作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引鉴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维度,研究提出:面向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国际化体育人才指立足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聚焦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领域,拥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管理运用能力,通晓与东盟国家沟通的语言能力,熟悉东盟国家文化及习俗背景的人才。
3 面向东盟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的困境
3.1 人才培养目标未精准契合行业需求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广西高等学校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缺乏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体育专业仍以传统体育教育为主,具有体育学科硕士点仅有5所高校、博士点仅1所高校。中国-东盟体育人才培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2010年,依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中国-东盟体育人才培训基地,搭建了与东盟国家体育交流平台,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但办学层次还停留在专科,目前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学校鲜有涉及面向东盟的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学科建设,此领域的硕士、博士高层次体育人才非常匮乏。问题的主要原因:(1)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及优势精准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社会岗位需求脱节。东盟体育行业所应聘的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相匹配,学生就业难以寻求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2)就业观念传统陈旧,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觉得有编制的教师岗位更稳固可靠,对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新兴产业领域缺乏信心。(3)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缓慢,对于国际化体育人才的标准没有明确定位,中国-东盟体育合作交流未形成职业化,岗位存在周期性短暂、行业存量脆弱,稳定持续的岗位缺少。
3.2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中国-东盟人才的培养是受行业主管部门的委托,人才培养经费有限,囿于校内理论教学居多,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应用能力不足。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作为广西面向东盟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其在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路径中只是扮演了国际教育渠道的中介角色,只负责短暂“输出”人才的职责。(1)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现阶段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体育技能知识层面,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东盟各国跨文化知识、国际化体育交流管理应用能力等方面严重缺乏。(2)实践实训存于形成,面向东盟的体育人才培养实践实操往往仅限于广西自治区内,极少有学生外出东盟国家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地)合作建立的平台仅限于广西自治区内,与东盟国家的对接体育交流活动往往局限于国内,学生大多数承担志愿者、辅助裁判、运动员等工作,而对于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翻译等实践实习机会非常少,并未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3)运行机制脆弱,现阶段以“中国-东盟”体育赛事为短暂“劳动力”需求为运行方式,单一运行机制极大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长效稳定的培养运行机制,对于培养过程缺乏监控与评价,更缺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追踪与评价,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各岗位对于国际化体育人才的需求。
3.3 人才培养保障制度不健全
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因此如何突出“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形成国际化教学模式始终关系到中外办学的合作与发展[7]。目前国内针对性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熟,学校、教学实践平台、企(地)三位一体的教学合作模式未能形成有效贯通,真正对接东盟的国际化教师及教学经验非常少,国际化意识不高,课程体系的构建仅限于表面,并没有实现产教融合。(1)“一带一路”倡议下,虽然西部高校大力支持教师到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进修学习,但支持的名额与经费都非常有限,直接导致了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能力及提升速度缓慢。(2)自2019年来,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外办学受到客观因素影响,留学生招生困难,各高校在校留学生人数直线下降,同时国内高校学生赴东盟国家进行实践实习受阻碍,严重影响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3)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改成了线上举行,如2021年中国-东盟太极拳网络大赛、2020年中国-东盟国际舞蹈线上赛等,线上的体育交流一定程度限制了体育人才的交流交往,同时弱化了市场对于国际化体育人才的需求。
4 面向东盟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策略
4.1 人才培养目标精确匹配行业需求
主动精确定位面向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人才需求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应详细掌握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人才需求信息,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有效匹配。(1)人才培养以“综合应用型”为目的,突破“定制服务型”的固有思维,突破中国-东盟体育赛事单一需求模式,深化体育旅游产业、体育人文交流和体育援建、体育竞赛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合作,使国际化体育人才主动适应社会岗位需求。(2)人才培养以“精英型”为主要方式,形成体育知识技能与实践实训的梯度周期,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使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能支持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从而提升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应成为未来国际化体育人才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4.2 针对性革新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培养服务于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国际化体育人才首先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设计,课程设置在“技能+语言”的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理论+技能+语言+文化背景+实训”的完整课程体系(表1)
表1 中国-东盟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革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核驱动。改革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意识的国际化中,同时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培养体育领域为中国品牌、中国形象、中国自信更多发声者。理论教学以国际化教育为理论基础,开设体育跨文化传播、国际体育规则、国际化体育管理等必修课程,开设面向东盟的传播学、外交学、管理学等选修课程,开展国际化体育理论学术讲座。技能实践教学侧重学生综合技能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多层次培养学生专业裁判、教学训练、产业管理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掌握国际通用英语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与东盟国家的小语种相通性,适宜开展针对东盟国家体育交流合作的小语种教学,提升学生语言的综合运动水平。建立与东盟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平台,倡导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同时强调学生从实践中收获真知的过程。构建线下“东盟体育”选项课与线上“互联网+东盟体育”的课程体系完整性,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进行线上授课,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国际化体育人才的要求。
4.3 搭建东盟实践实训平台
实践实训是面向东盟体育交流合作国际化体育人培养的重要步骤,同时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加大面向东盟体育人才培养经费支持力度,积极对接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行业主管部门,以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组织、体育局、旅游局等行政机构为主,保证委托校企(地)合作的人才培养经费充足[8]。引进东盟体育行业精英,充分落实《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东盟体育人才进校园”融入国际化教育体系,建立持续高效次奥的校企(地)合作教学实践基地,并形成稳定的高层次合作关系,为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实训的交流平台(表2)。
表2 中国-东盟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实训平台
4.4 “外引与内培”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的国际化[9]。实施国际化体育人才教学课程体系,对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及个人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考量,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且良性发展。根据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外引与内培”并举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优效方式。(1)“外引”积极聘请世界各地国际化高水平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进行讲学和任教,将国际化的教学经验包括国际化的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传授到国内高校,这不仅有利于国内外教师的互通交流,更有利于国际化体育人才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内培”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教师的进修培训。国内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学校访问、留学深造等方式学习国际化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方法、最新的课程理论以及专业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了外语的运用能力。这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化意识和能力,同时对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也会潜移默化的为其构建形成。
4.5 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掌握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的人才需求,精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密切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及时跟踪校内外行业的反馈评价结果和学生取得相关行业职业资格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对东盟体育人才培养做到常态化全过程监控,才能及时修正与健全质量保障体系。(1)突破国内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就业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向“精英化”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校内导师配置行业导师“学徒制”为培养模式,从而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体育人才。(2)“目标-任务-执行-结果”的运行机制下,对育人过程实施及时监控与追踪评价。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是否符合培养目标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包括综合化、个性化和国际化三个指标[10]。单方面的国际体育人才指标难以全方位做到评价需要,结合东盟理论知识、体育技能等进行综合考察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对外交流、国际通则进行相关考核,对学生在国际化实践中,双语转换、心理素质、思想意识形态的综合考察[11]。(3)对人才质量建立持续跟踪、评价、反馈机制,能够实时掌握在东盟体育交流中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发挥的成效与需求,以便准确掌握供给需求以及相关动态,为后续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5 结 语
“世界力量中心从欧美转向亚洲”,中国主动承担起复兴东方文化的历史责任,深化与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工程。立足新时代特征,紧切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前沿对人才的需求现实状况,协同高校、社会、企业等力量,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体育人才,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高质量人才建设的重要行动。新时代的国际化体育人才勇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先锋使者,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
[1]广西体育局.广西:以体育为媒打造面向东盟重要区域赛事中心https://www.sport.gov.cn/n14471/n14491/n14528/c971522/content.html.
[2]王兆锋,尹继林.广西与东盟民族体育赛事交流的SWOT分析[J].体育科技,2017,38(04):53~56.
[3]坚持国际化扶持本土化注重激发学生创新能力——“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纵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亚洲高等教育[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4):93~96.
[4]李昆明,王 缅.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严 骕. 高校国际化体育人才素质构成及培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黄汉升.全面提高体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体育强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01):5~13.
[7]谢 婷.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体育院校武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8]付 晓.“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97~102.
[9]严 骕.高校国际化体育人才素质构成及培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10]江新兴,王欣欣.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0(09):61~63.
[11]刘 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125~127.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ed Sports Talents Facing ASEAN Sport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ANG Mingh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11, China.
Deepening sport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ASEAN countries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ports power which international sports talents provide intellectual guarantee and support.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site investigation, objectively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shortage in fields such as China ASEAN sports competitions, sports industry, and sports cultural exchange,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strateg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of imprecise goals, imperfect systems and lack of suppor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regard, this research proposed th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ccurate target positioning,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broadening the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perfecting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hina-ASEAN; Sport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strategy
1007―6891(2023)06―0001―04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01
2023-05-29
2023-06-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TY11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2BTY001);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GJA259)。
G80-0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