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情感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2023-12-27张得勤
□张得勤
现在孩子们的娱乐方式,似乎越来越难以得到家长们的理解了。小学生流行“盘手串”也就罢了,“咕卡”一词真是闻所未闻。所谓“咕卡”,就是用贴纸等装饰品装点一张透明的小卡片。一位家长笑着说:“现在的孩子玩的可比我们小时候高级多了,我们以前只能‘咕’一‘咕’家里的大衣柜、大白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孩子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可选择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尚且停留于“盘手串”“咕卡”等手工性较强的活动,等到了初高中,孩子会更愿意接触刺激性强的娱乐活动,如剧本杀、密室逃脱、二次元交友等。这些陌生的词汇让家长在无奈的同时又倍感忧虑,害怕孩子在娱乐活动中误入歧途。惊觉与担忧主要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不过与其过分干预、强行阻止,家长们更应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态,要对孩子所思所想多加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看待孩子的娱乐方式,进行科学引导。
流行娱乐方式与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我不了解,但是我不同意。”面对如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奇的娱乐方式,很多家长都保持着较为抵触的态度,甚至禁止孩子参与到这类游戏活动中,任凭孩子如何解释甚至哀求,家长都将其视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的不良活动。其实,这些备受青少年喜爱的娱乐方式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孩子喜欢这些娱乐方式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伙伴与游戏,只是在不同的年代流行的游戏方式不同而已。当前流行的“盘手串”“咕卡”,与80 后、90 后小时候玩的四驱车、泡泡胶、幸运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流行的游戏方式,是孩子们眼中的“时尚”。当前,很多家长反感、反对孩子的娱乐方式,却并未对孩子所喜爱的游戏类型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因为陌生,所以恐惧,因为不了解,所以提高戒心,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与其急着否定孩子眼中的快乐,不如真正了解孩子能够从这些游戏活动中获得什么。
新娱乐方式的出现与流行,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孩子当前的情感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内在需求。首先,学生群体是最容易产生流行与模仿效应的群体,90 后流行的《逆战》、00后流行的《孤勇者》都是被学生带火的歌。学生容易模仿和跟风,也渴望被群体接纳和认可,“不合群”对他们而言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因此无论是剧本杀、密室逃脱,还是盘手串、咕卡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载体,就好像80 后、90 后曾经热衷吃干脆面收集卡片一样,在娱乐的同时寻求的是一种认同感。其次,新奇的娱乐方式满足了孩子们的互动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有社会化需求,尤其当前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较多,孩子们更渴望陪伴与交流。新奇的游戏形式能让他们与身边的同学或伙伴有共同的语言与话题,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满足孩子的陪伴需求。再次,孩子能够从这类娱乐活动中收获成就感。无论是“咕”出精美的卡片、将手串盘得炉火纯青,还是在密室逃脱中解出谜题、在剧本杀活动中大胆发言都能让孩子获得满足,体会到被认可与赞美的喜悦。最后,新奇游戏方式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心理。小学生玩的游戏比较简单,但是初高中生喜欢的新奇游戏却有着紧张刺激的情节与跌宕起伏的故事,尤其是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这两种游戏能够给孩子塑造一个真实的情景,在未知中感受不同,体会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早早就接触到了电子产品,快乐的阈值过高,这类游戏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单纯地沉迷某一游戏形式,而是希望通过游戏活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因此,家长大可不必将青少年喜爱的游戏类型视为洪水猛兽,要指导孩子重新认识游戏、理解游戏,学会品评一个游戏的好坏,在娱乐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先了解后引导,亲子也能成玩伴
“你不要总和朋友去玩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胡编乱造的!”这已经是苏女士与女儿就剧本杀爆发的不知道第几次争吵了。16岁的女儿去年喜欢上了剧本杀游戏,一开始苏女士对此颇有怨言,但是女儿一直遵循和妈妈的约定,既没有耽误学业,没有表现得过度痴迷,苏女士也就任由着孩子去了。可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苏女士无意中提到女儿喜欢玩剧本杀,亲戚们一下子“炸了锅”:“那种东西都是害人的,玩多了孩子的‘三观’都不正了!”“好多孩子都走火入魔甚至得了精神病。”听完亲戚们的话,苏女士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转头就劝说女儿放弃这个娱乐爱好,谁知女儿的表现非常坚定,甚至和妈妈哭诉:“我就这一个爱好了,为什么您也要扼杀?”苏女士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女儿误解,感到很是伤心,母女二人就此冷战了好长一段时间。
母女二人的误会解开源自于女儿别样的礼物。有一天,女儿邀请父母和自己一同玩剧本杀,苏女士一开始颇为诧异,但秉持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还是和丈夫一同前往了。一同参与游戏的还有女儿的同学及其父母。女儿选的是一个名为《虫儿飞》的童话亲情本,大家在游戏中分别扮演六只毛毛虫。故事的开始是六只毛毛虫去参加电视节目,各展身手争夺冠军。一开始两对父母还较为拘谨,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大家都放开了,高高兴兴地参与其中,游戏的结尾更是令人感动。游戏结束后,同学的母亲甚至说:“玩完之后突然想家了。”此后,苏女士从教育者变成了女儿的“玩伴”,因为她发现,原来剧本杀也不是自己想得那般可怕。她开始慢慢接受女儿的爱好,女儿也愿意和她分享自己游戏过程中的情节故事、趣闻乐事,母女俩变得更加亲密无间了。与此同时,苏女士还跟女儿“约法四章”——不能沉迷游戏、选择正规店家、不玩不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剧本、不在游戏中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
其实,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的教育与引导,而是父母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就一味地否定自己的爱好,不由分说地将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看成“洪水猛兽”。因此,想要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教导,父母即使不能成为孩子的玩伴,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具体是什么、孩子能从中获得什么。只有这样,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对症下药,孩子才能真正听懂且接受家长的说教。
总之,一代有一代的娱乐方式与情感需求,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一味打压,更不能全盘接受或放任自流,而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科学看待、正确引导孩子的娱乐活动,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