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研究

2023-12-27金大龙

今日财富 2023年34期
关键词:山东省城镇化城乡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耦合机制。研究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引导部分产业转移和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等路径,推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和十九大报告(2017)先后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目标的两项重要战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有助于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

山东省作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省份,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大城市快速发展,但乡村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才流失等问題,导致农民收入较低,乡村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对于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耦合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

1.“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基本内涵

与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从简单推动农民进城转变为关注城市和乡村的有机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以城市为核心,但同时兼顾农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此外,新型城镇化战略还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城乡经济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和产业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全面而系统的战略部署。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转型、增强城乡互动、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平衡,推动农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异质性与同质性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属对立统一关系,既具有对立与异质性因素,又相互支撑、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异质性上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战略,分别针对城镇和乡村地区的发展,有各自的内涵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在于推进城镇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在于促进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二者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如针对不同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资源分配的矛盾、政策取向差异等。从同质性上看,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紧密关联。首先,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二者都强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最后,二者推进过程中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共通。

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协调发展可以实现更全面、平衡、可持续的经济社会进步。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动力。通过适度扩大城镇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化质量,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有助于减少农民的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将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市场和优质的农业资源,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乡村振兴还可以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为城镇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1.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这包括人口、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实现要素由“农村—城市”的单向流动和向城乡双向的转变。为此,需要在不同要素上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制定完善的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建立财政和金融引导机制,可以促进城乡要素的有效流动,实现城乡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的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2.城乡生态共治机制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城乡生态共治机制、科技创新激励、长效治理和培育环保意识,可以实现城乡生态的共同建设和共同保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促进了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其次,通过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城乡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最后,城乡生态共治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和农民的参与和合作,增强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总之,通过建立完善的城乡生态共治机制,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环境协同,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这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实现城乡生态共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出行、养老等是民众关心的核心问题。通过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可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比如,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公共资源的分配,可以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和普及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将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医疗供给体系,可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二、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困境

1.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现状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成就显著,2021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3.94%,而2012年仅为52.03%,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城镇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一些主要城市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提升。山东省加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推动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乡间的联系。

2.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城市化速度不均衡,一些大城市发展较快,而其他小城镇或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一些大城市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亟须改进。部分农村地区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年轻人口流失向城市聚集,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困难。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结构转型面临挑战,乡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增加等问题亟须解决。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二)乡村振兴的成效与不足

1.山东省乡村振兴成效

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系列成效。通过推进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业比重,提高了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条件,提高了乡村的生活质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和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带动了乡村经济增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2.山东省乡村振兴的不足

虽然山东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不足:首先,山东省乡村振兴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发展较快,而其他地区进展缓慢,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其次,一些地区乡村经济仍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需要加强乡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再次,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些地区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后,一些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良好协调区存在的问题

2020年,山东省属于良好协调状态的城市是济南市和青岛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全省最高,二者协调发展状态居于领先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区域增长极并未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济南市相比,除青岛市外的其他地级市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水平,还是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地区差异明显。二是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与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不平衡。生态城镇化发展低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另外,乡村振兴子系统的产业兴旺滞后于生活富裕水平,农业生产产值较低,效益小,影响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2.初级协调区存在的问题

2020年,威海市、日照市、烟台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淄博市、泰安市是山东省初级协调区,具有较高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同样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初级协调区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综合水平相对较好,但与处于良好协调区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与良好协调区相比差距颇大,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综合水平。另一方面,该区域的城市大多位于济南市周边或者沿海,虽然受到济南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但基础条件和产业结构有待提高和优化。烟台市、威海市、日照市、潍坊市临海,可以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德州市、淄博市、泰安市、滨州市、聊城市紧邻济南市,接受辐射,可以优先发展。

3.勉强协调区存在的问题

2020年,东营市、菏泽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属于勉强协调区,表现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区域发展动力。这些地区的区域分布不临海,且距离济南市和青岛市较远,受发展辐射较小,旅游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导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在山东省中处于最低水平。此外,这些地区在农业方面面临着产业化与规模化水平较低的挑战,农业科技水平也相对较落后,同时深加工程度有限。这些因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程,弱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三、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乡规划中统筹规划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在乡村建设优质学校、医院和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加强城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性,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便利农民出行和农产品流通。推进农村公交发展,引导农民使用公共交通,降低交通成本。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确保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引导部分产业转移

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参与产业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另外,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明确的产业转移政策,提供產业转移的引导和激励措施,例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贷款支持等,以吸引部分企业将产业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推进,可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提高济南市和青岛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山东省济南市和青岛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级市,存在两极分化和空间差异。加强济南市和青岛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重点关注城乡结合点和城市边缘地带,加大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完善,提升其发展潜力和吸引力;加强城镇治理,特别是对于城乡结合部已经沦为城市特殊用地的地区,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干预力度,确保企业及人员落实环保和法律法规要求,严厉打击破坏城乡和谐发展的不法行为;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大量引进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辐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因此,通过加强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山东省各地城乡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成武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作者简介:金大龙,1980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山东省城镇化城乡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山东省即墨市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