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羊群早已到达
2023-12-27高庆成
◆文/高庆成
林冬
诗人。写诗近20 年,诗歌充满灵气,语言灵动优美,心思敏感细腻,富有生命的浅思。于他而言,诗歌不是可有可无的圈地自嗨,而是一种对抗平庸生活的方式。我们难以抵抗命运的安排,但能决定生活的底色。
《为每一个日子命名》是一本很轻的书,32 开,薄薄的221 页,拿在手里,放在包里,都似无物。在一趟旅行的车上,阳光正好或者不好,安静或嘈杂,翻开一页,我们也如书一样轻,如一阵风游离在人群、呼吸、争吵、喧闹之中,然后思绪飞过雁阵、群山和大地。这也是一本很重的书,81 首诗歌并不割裂,从春之哀伤、夏之热烈到秋之遗憾、冬之希望,娓娓道来的是四季也是人生,是少年的忧郁勇敢和中年的顿悟清醒,是你是我,是一首欢快的悲歌,一念间便是人的一世,喜悦、困扰都散落在其中。
面对《为每一个日子命名》这个书名,在没有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读者也许会觉得书名太空泛,人生如此漫长无涯,谁又敢为每一个日子命名呢?但读完书之后,我们却能会然一笑,觉得这实在是再妥帖不过的名字。作者林冬写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群人的人生经历,诗从一只预估错了春期的青蛙开始,预示着人生懵懵懂懂的开始,读到诗歌末尾即将回归到春天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只从寒冬中醒来的小家伙(青蛙)又迫不及待地在春日初醒的日子钻出了洞穴,为什么不愿意多做等待?因为风在撩拨它,生命也在翻滚汹涌着,随着千万朵盛开的忍冬一起呼喊着它。我们出发,回归,最重要的是体验热烈的过程。正如诗中所言,“所以不必愧疚,我们也在春天里迎风生长。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要决定生活的底色。”无论生活给予我们痛吻或者欢歌,都要知道当下属于自己,生命属于自己。
整本书天马行空、包罗万象,但最想告诉读者的早就在封面上展示出来了。“任何人,都能从一个清晨醒来后,走向自己喜欢的黄昏”,这是明线;还有一首诗压印在封面层层彩云间,需要读者到阳光下才能看得清楚,这是暗线,也是林冬想要表达的内涵:只是想在匆匆陷落的人生中,虚度一些光阴,只是不想错过,嘈杂的世界中,一朵春日的花朵。重新找回自己的热爱,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对待美好,在喧哗的世界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整本书读下来是畅快的。现代诗虽然讲究自由开放,但林冬并没有放弃对诗歌本身的韵律追求,行与行之间,段与段之间,如潺潺溪流,浸润人心,最后化为绕梁的余音,如描写命运,他说:在失望和苦恼中各奔东西,也在轮回的宿命中擦肩相遇。在写少年烦恼的时候,他说总是在黎明前计划出走,却又在暮色中打消了主意。故事缓缓说出,却又铿锵有力,直击人心,让人忍不住感叹世事无常。语言的凝练含蓄亦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思考和揣摩的空间,让一首诗不会随着阅读的结束而结束。
同时,林冬在《为每一个日子命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通感等修辞手法,使得整本书的情绪饱满热烈,比如在《就是要去》这个章节,林冬力图表达少年不愿被束缚,要去更广阔的世界的故事,他没有说外面的世界如何吸引自己,而是将自己比作一块被风化的石头,石头想做出改变:“我想要动一下,至于是被谁捡起来扔掉、被谁砸碎、被谁漠不关心地踢开,都不重要。也可以让冷漠、热血、白天、黑夜、雨水、风、另一颗石子、一粒沙子,不断腐蚀、打磨、嘲笑、怀疑……”情绪的层层递进让我们看到勇敢追梦的人并非只靠一腔热血,而是即便知道前面荆棘遍地,仍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读罢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诗以言情,诗以明志。《为每一个日子命名》最终回归到我们的日常,也是想让每个读者回归对生活本身的体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步履匆匆,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向前大步狂奔,但我们绝不能忘记生活在此处。比如,在外奋斗的人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了?也许很久了吧,有没有想过“这个女人也曾20 岁,一朵月见草花开的年纪”?她会不会“因为一朵玫瑰和父亲吵架?会不会对着干瘪的田埂摇头,思虑着粮食几时发芽?会不会在只能遥望大海的工作的车上,请司机把车停下”。很多时候父母成了一种符号,林冬在此想把他们还原成普通的人。在母亲的身份之外,她也年轻过,也在苦恼或者正在苦恼中,也会因为看不到大海而黯然神伤,但她确实又是伟大的,与父亲一起经营一个家庭,养育孩子,独自承担柔弱。诗虽然短小,却使人发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也是需要被照顾、被关心、被牵挂的普通人,爱让他们变得不同,我们是否也应该从此刻开始,回馈给他们一份同样的爱呢?
回到诗集本身,从起点到终点,“我”从一个困惑着在人生中穿行的懵懂牧羊少年,从春天到冬天,漫无目的,不知该何去何从,直到人到中年、老年,想去看看人生那片海的时候却发现“我”的羊群依然年轻,它们早已到达,正在红日初升的海滩撒欢奔跑。人生原本就是如此,想的太多,不如去做,把叹息留给错过的遗憾,告诉自己“以前的日子无论多乱糟糟的,今天都要好好过”。一段路,让我们回头的理由像戈壁的沙子一样多,但向前走的理由,一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