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2023-12-27陈丹
陈 丹
民族声乐演唱既需要唱, 也需要 “演”,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与表演活动进行配合, 有助于演唱者通过更为细腻的方式处理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 也为演唱者展现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 肢体语言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对演唱者运用自身肢体语言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为了获得最理想的演唱效果, 演唱者一定要掌握不同的肢体语言, 并根据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需求, 灵活地进行运用, 才能通过演唱打动受众, 从而让受众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一、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也即由人的表情、 动作、 体位变化而构成的特殊符号系统。 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 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信息, 具体包括社会、 人文、 习俗、 意识等。 演唱者的肢体语言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表情
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当中, 演唱者的面部肌肉及眉、 鼻等部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类似的变化可以向受众传递相应的信息。 当演唱者演唱歌曲时, 所有受众的目光都会集中在演唱者身上, 而演唱者面部表情每一丝微妙的变化, 都会影响受众的情绪, 进而影响受众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1]比如在演唱高昂的乐曲时, 演唱者的表情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会让受众的情绪也变得激动; 在演唱悲伤的乐曲时, 演唱者的表情也会显得愁苦, 而这样的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变化传递给受众, 让受众内心产生相同的感受。
(二) 姿势
身体姿势也即当演唱者的身体处于静止状态时, 所呈现的体态。 身体姿势的概念比较宽泛, 演唱者身体前倾、 后仰, 甚至是胳膊、 腿的变化都属于姿势。 身体姿势变化也即演唱者为了更好地诠释歌曲内涵, 而采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构建民族声乐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演唱者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自身的姿势也会随着歌曲情感表达的需求而不断变化, 从而更好地展现歌曲的主题[2]。
(三) 动作
肢体动作则是由演唱者身体不同部位活动而构成的特殊体态。 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 演唱者可以通过走动、 迈步、 抬手等动作, 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但是这种动作并非随意为之, 而是需要结合歌曲表达的需求。 演唱者的每一个动作, 都与民族声乐作品的歌词与曲调密切相关。 在所有的身体动作当中, 手部动作类型最为丰富, 也最能展现演唱者的状态, 以及歌曲的情感内涵。以民族声乐作品 《我爱你塞北的雪》 为例, 在演唱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这一句时, 很多演唱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抬起手, 通过手部动作模拟 “雪花纷飞” 的情态, 从而将受众带入特殊的意境之中, 充分体会 “雪的洁白”“雪的轻柔” “雪的美好”。
(四) 眼神
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 眼神是演唱者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 对民族声乐演唱者而言, 眼神的种类十分丰富, 具体包括悲伤的、 高兴的、 平和的、 喜悦的等等。不同的眼神, 用途不同, 获得的效果也不同。 演唱者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积累丰富的体验, 体会不同眼神的含义, 掌握眼神运用的技巧, 才能在演唱实践当中通过灵活地运用眼神, 与受众进行交流, 从而将不同的情绪传递给受众, 让受众通过演唱者眼神的变化, 领略民族声乐歌曲带来的艺术体验[3]。
二、 肢体语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一) 烘托演唱氛围
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 肢体语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演唱者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舞台表演, 这一过程需要人体多个感官的参与。 因此, 演唱者熟悉肢体语言, 并灵活地进行运用, 能够显著地提高表演的效果, 增强演唱的感染力, 带给受众丰富体验的同时, 触动受众的心灵。 大多数民族声乐作品所包含的情感都比较丰富, 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音乐旋律和歌词内容上, 还体现在演唱者的表演上。 在演唱的过程当中, 演唱者如果能够配合乐曲, 默契地运用肢体语言, 能够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营造出相应的氛围, 可以让受众更加深刻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演唱部分情感起伏较大的民族声乐作品时, 演唱者可以适当地增大动作的幅度, 再加上相应的舞美设计, 能够更好地将受众代入戏剧性的情绪变化当中, 带动整个舞台的氛围, 充分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
(二) 塑造艺术形象
许多民族声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 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十分生动, 比如朱良镇创作的 《两地曲》, 作品通过优美的乐曲来传达爱人之间深深的相思之情, 风格缠绵, 真挚感人。 在演唱类似的歌曲时, 不仅需要注意发声, 还要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增强表演的效果。 尤其是在演唱民族歌剧时, 由于歌剧当中的人物角色相对较多, 而不同人物的年龄、 体态、 性格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演唱者在塑造人物角色时, 需要恰当地加入相应的肢体动作, 才能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及内心情感。 以民族歌剧作品 《运河谣》 为例, 在塑造其中的人物形象时, 还需要将花腔唱段与人物的肢体语言相融合, 因此, 在表演时, 演唱者需要对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调整, 确保唱腔与人物的情感始终一致, 才能在受众心目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体现作品风格
不同的演唱者, 自身条件、 性格特征、 音色声调都会存在差异,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所表现的音乐风格也有所不同, 与此同时, 民族声乐演唱也是舞台表演的过程, 演唱者每一个动作变化, 都会影响演唱的效果, 只有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 才能将受众带入相应的意境之中。 从一度创作的角度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主要取决于词曲, 所以创作者需要把握好作品的整体风格、 时代背景以及情感内涵, 使作品的结构尽量显得清晰, 为演唱者提供方便。 从二度创作的角度来看, 在正式演唱之前, 演唱者需要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情感以及相关的创作信息, 然后将歌唱与肢体语言巧妙地相互结合, 才能出色地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 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 演唱者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尤其是在进行舞台表演时, 肢体语言的运用并没有固定的要求或者程式, 主要靠演唱者用心体会。 只有演唱者透彻地理解一度创作者的意图, 然后再运用自己的歌喉,和正确的肢体动作, 才能通过二度创作再现作品的风格, 体现自身的个性, 从而提高自己在受众当中的影响力, 让更多受众记住甚至熟悉自己的个性风格, 进而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肢体语言的途径
(一) 运用表情调节演唱的氛围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过程当中, 歌手的面部表情能够带动现场氛围, 从而将受众代入特定的场景之中,深化受众对声乐作品的认知。 因此,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为了确保演唱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适当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 或者结合演唱的需求, 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来调节气氛极为重要[4]。 以民族声乐作品 《天路》为例, 这首歌曲由屈塬作词, 印青作曲, 歌曲充分借鉴了藏地民歌的音乐元素, 地域风格极为浓厚。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 演唱者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发声, 还要灵活地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 表达兴奋、 期待、 幸福等多种积极的情绪。 比如在演唱第一句歌词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草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时, 演唱者可以通过微笑的表情, 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动听的歌喉让受众充分体会高原独特的壮丽风光。 再比如演唱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 要通过好奇、 自豪的表情, 来表达内心对祖国的敬意和赞美, 将受众代入相应的情境之中, 感受 “天路” 的神奇与可贵,以及藏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 再比如民族声乐歌曲 《月满西楼》, 这首歌曲以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为题材改编创作而成,歌词清新婉约, 旋律忧伤缠绵, 风格十分细腻。 在演唱歌曲时, 演唱者既要咬准字音, 还要通过眉、 唇等部分的细微变化, 来营造孤单寂寞的氛围, 才能让受众深刻地体会词作丰富的意境, 进而在情感层面与原词作者产生共鸣。 尤其是在演唱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时, 要通过面部表情体现 “顾影自怜” 的感受, 才能生动地展现闺中女子思念情人时的情态。 类似的要求对演唱者而言, 确实具有较高的难度。 因此, 在演唱民族歌曲时, 演唱者不仅需要熟悉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情感内涵, 还要在演唱时灵活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 才能在演唱歌曲的同时, 营造出相应的氛围, 让受众在欣赏歌曲时, 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 运用眼神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眼睛是通往一个人心灵的窗户, 眼神的变化能够直接表现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所以, 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当中, 演唱者对眼神的控制也极其重要。 通过灵活地运用眼神, 演唱者能够显著地提升表演的效果, 增强声乐作品的感染力, 让受众欣赏声乐作品时, 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的特色[5]。 在实际的演唱当中, 演唱者需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 通过节奏、 歌词等表现歌曲的思想,和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让受众深刻体会民族声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因此, 演唱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演员的素质, 在演唱时才能通过自己眼神的变化, 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从而显著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比如民族声乐作品 《小河淌水》, 这首作品由尹宜公在大量搜集整理云南民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 在演唱时, 演唱者既要通过优美的音色塑造动人的形象, 还要通过眼神的变化,强化演唱的效果。 尤其是在演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时, 演唱者的眼神也要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要通过仰望天空, 缓慢移动, 来表现内心对阿哥深刻的思念之情。 静静的月光下, 阿妹独自一人站在河边, 望着流淌的河水, 心中却深深地思念着阿哥, 但是阿哥却远在深山之中, 阿妹只能将满腔的情感遥寄给空中的明月,希望月儿能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带给阿哥。 当演唱者眼神变化时, 受众的心也会随之牵动。 通过眼神的变化, 演唱者和受众的互动得以增强, 歌曲的感染力也会因此得到显著的提升。 再比如民族声乐歌曲 《桃花红杏红白》,这首作品由王志信根据山西地区的民歌改编创作而成,音调高亢, 情感质朴, 演唱时既要注意声腔的运用, 还要通过眼神的变化, 来传递对心上人的柔情蜜意, 比如在演唱 “不想旁人我光想你, 啊个呀呀呆” 时, 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眼神凝聚在一点上, 望向前方, 仿佛看到自己的心上人正朝着自己走来, 通过专注的眼神, 来表达自己对心上人深深的情感, 从而显著地增强歌曲本身的感染力。
(三) 通过手势辅助诠释歌曲内涵
纵观近些年来各类综艺节目, 文艺晚会, 很多歌手在演唱歌曲时, 都会通过相应的手势辅助演唱, 具体包括抬手、 挥手等, 不同的手势, 其含义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 有的演唱者喜欢加入一些舞蹈动作, 更好地将歌曲所包含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演唱悲伤的歌曲时, 部分演唱者会通过轻轻抬手, 然后再缓缓放下的动作, 来诠释歌曲的内涵, 帮助受众更好地体会创作者的意图。 由此可见, 在民族声乐演唱实践当中, 演唱者通过灵活地运用手势,不仅能够增强肢体不同部分的协调性, 还能帮助受众更好地体会民族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6]。 以民族声乐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 为例, 这首作品的音调比较高亢,演唱时需要较强的气息作为支撑, 才能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 所以, 在演唱的过程当中, 演唱者可以通过缓缓抬高手臂, 确保气息能够更加流畅地从口腔之中送出,还可以通过手势变化向受众传递丰富的信息, 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比如开头第一句 “上去高山望平川”, 其中 “上” 字的音值比较长, 需要从低处不断拔高, 通过音调的变化来展现 “高山” 宏伟壮观的意象, 以及 “上高山” 的过程, 演唱时可以缓缓地抬起一只手, 直到高过头顶, 伸向远方, 通过直观的动作帮助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再比如民族声乐歌曲《千古绝唱》, 这首歌曲本身具有浓厚的古典意蕴, 歌词当中包含了多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比如 “莺莺张生红娘子” “十娘怒沉百宝箱” “雷峰塔呀白娘子” “孟美女哭长城” “梁山伯祝英台” 等, 本身的意蕴比较丰厚, 包含的信息也比较多, 受众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所以, 在演唱歌曲时, 演唱者可以通过手部动作的变化,帮助受众理解歌曲的含义。 比如在演唱 “大浪淘尽多少痴情种” 时, 演唱者可以微微抬手, 略略弯曲手臂, 模仿浪花翻卷的样态, 来表现 “波涛汹涌” 的景象, 帮助受众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 在演唱 “千古绝唱唱到今”时, 更需要通过手势的变化, 让受众体会真情的可贵,从而深刻领悟 “情为千古绝唱” 的主旨。
结 语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 千百年来诞生了无数动人的歌曲, 如 《阳关三叠》 《春江花月夜》 等, 尤其是20世纪以来, 我国艺术家在融合中西方不同音乐元素的基础上, 改编创作了大批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比如 《大江东去》 《小河淌水》 等, 类似的声乐作品或者豪迈奔放, 或者清新柔美, 或者活泼欢快, 各具特色, 意蕴丰厚, 令人回味无穷。 在演唱这一类声乐作品时, 演唱者不仅需要理解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 还要结合演唱实践的需求, 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 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 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强化歌曲表现力, 诠释歌曲的内涵, 唯有如此, 才能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充分地展现民族声乐作品的巨大魅力, 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