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大鼓现代传播的调查研究
2023-12-27廖经纬赵伊娜
廖经纬 赵伊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鄱阳大鼓是上饶市级非遗曲艺, 缘起于安徽大鼓, 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与鄱阳文化生活相交融, 独具鄱阳地方特色, 是鄱阳文化的亮丽名片。
随着广播电视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大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多彩, 对于传统曲艺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压缩, 导致年轻群体对传统曲艺的了解较少。 通过调查研究鄱阳大鼓的现代传播, 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以及传播趋势的发展, 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多的传播与发展思路。
一、 鄱阳大鼓的早期传播及传承发展
(一) 鄱阳大鼓概述
鄱阳大鼓流传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 集鄱阳县当地方言、 鄱阳民间小调、 渔歌号子于一体, 表演包含音乐、 说唱、 文学、 传统服饰等艺术特色, 内容涵盖历史人物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以及随时代发展而创作的内容, 是融合唱、 表、 白为一体的曲艺艺术形式。 主要伴奏乐器有竹笛、 琵琶、 三弦、 高胡、 扬琴等乐器, 表演者操作鼓与板, 演奏者掌控节奏的快与慢。 鄱阳大鼓代表作品有长篇 《封神演义》 《说唐全传》; 中篇 《岳飞传》 《济公传》; 短篇 《孝的音频》 等。
(二) 鄱阳大鼓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鄱阳大鼓缘起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安徽淮南大鼓书,安徽淮南艺人张昆山把大鼓书传入江西景德镇, 并传授给初代徒弟刘世澄、 陈梦楼。 1912 年刘世澄对大鼓书进行改革, 吸收景德镇文化特点对其唱腔、 道白进行本土化改革。 至1925 年, 经过刘世澄及其师弟陈梦楼的共同改革, 景德镇大鼓初见雏形。 刘世澄的三位徒弟之一的徐天福在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家乡波阳县(鄱阳县旧称) 卖艺, 他的说书技艺高超广受欢迎。 大鼓传入鄱阳后在语言和唱腔上不断吸收鄱阳方言和地方音调, 又与鄱阳渔鼓融会贯通,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各种板式的成套唱腔。 1951 年随着鄱阳盲人曲艺队的成立, 鄱阳大鼓正式定名。[1]
鄱阳大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传播有书场、 政府组织城镇艺人下乡演出和文化馆曲艺场馆等动态传播方式, 主要形式以艺人设场说书表演为主。 书场设置在厅内, 有茶水供应, 表演者多为乡间艺人; 政府组织的城镇艺人下乡为大队、 生产队的农民演唱; 50 年代初的文化馆曲艺场馆设有座位, 售票经营。 至80 年代鄱阳镇曲艺馆多达60 余个。
鄱阳大鼓的早期传播除了动态传播, 还有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出版文献刊物的静态传播。 鄱阳县1952 年设立文化馆, 大量收集汇编民间曲艺资料, 1956 年成立县图书馆等。 此外, 《鄱阳县志》 (1989 年04 月版)、《鄱阳县志》 (2010 年01 月版)、 《赣文化通志》 (江西教育出版社) 等文献都有关于鄱阳大鼓的文献记载。
通过现有记载文献实证, 鄱阳大鼓的早期传播方式有民间艺人传唱、 政府组织的下乡表演等为主的动态传播方式和文化馆文献记载、 方志馆和图书馆的文献藏书等静态传播方式。 早期的动态传播有大量书场、 文化馆曲艺场馆以及数量繁多的民间艺人传唱, 在鄱阳地区的受众情况较为广泛。
(三) 鄱阳大鼓的传承发展
1.口传心授, 代代相传
非遗曲艺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内容的区域性较为明显。 鄱阳大鼓的早期传播主要依靠传承人之间的口传心授, 通过基本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对内容的含义加以理解。 口传心授的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表情姿态来补充语言方面的不足之处, 能够较为完整地把内容讲述清楚, 保留非遗传承的完整性,传播范围比较有限, 传承较为分散。[2]
鄱阳大鼓早期的作品传唱较为分散,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五代传承人较为普遍。 鄱阳大鼓第五代传承人如周天润传唱的主要作品有长篇 《封神演义》 《孙庞演义》 《西汉演义》 《双凤奇缘》 《说唐全传》 《岳飞全传》; 中篇 《七侠演义》 《英雄大侠义》 《飞龙传》 等。刘双喜传唱的主要作品有中篇 《义侠传》 《西游记》《双包记》 等。 凌永述传唱的主要作品有中篇 《南宋飞龙传》 等。 吕贵生传唱的主要作品有中篇 《平阳传》《罗柏记》 等。 徐天福传唱的主要作品有中篇 《合同记》《牙痕记》 等。 刘双喜传唱的主要作品有中篇 《西游记》《双包记》 等。
2.传承困境与破局
随着广播电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文化生活逐渐多样化, 鄱阳大鼓这种地方曲艺的受众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鄱阳大鼓传唱范围比较有限, 导致鄱阳地区的年轻群体对鄱阳大鼓的了解不多, 听众逐渐减少。鄱阳大鼓传至第五代传承人仍为盲人艺人, 如徐安主、刘厚顺、 欧阳为行、 圣金火等, 部分老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正常地进行表演, 有些艺人已经过世, 所以有一些传统曲目也面临着失传的境遇。
2016 年, 对鄱阳大鼓非常感兴趣的上饶市文化馆馆长李小英得知鄱阳大鼓面临失传的消息, 多次前往鄱阳县寻找第五代传承人徐安主拜师学艺, 在李小英的不断争取下, 鄱阳大鼓的第五代传承人徐安主才同意她拜师学艺, 在徐安主的倾囊相授之下系统学习鄱阳大鼓, 正式成为鄱阳大鼓的第六代传承人。
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传播的重要和必要前提。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依靠人际传播的口传心授, 更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在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以及上饶、 鄱阳等地方文化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鄱阳大鼓传统曲目抢救小组, 对鄱阳大鼓传统曲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录制整理, 为鄱阳大鼓的现代传播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传承与创新
在致力传播鄱阳大鼓的同时, 李小英也在思考如何让鄱阳大鼓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活力。 她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对鄱阳大鼓的理解, 将多元的舞台元素融入鄱阳大鼓的表演中。
传统的鄱阳大鼓一般是由一人主唱, 伴奏乐器由大鼓、 拍板、 二胡、 三弦等主要乐器构成。 鄱阳大鼓对原有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 除了原有的一主唱还配有伴唱, 增加了和声的部分, 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大鼓、 拍板、 二胡、 三弦等乐器增加了琵琶、 高胡、 扬琴甚至是西洋乐器, 极大丰富了表演的形式。 在探索鄱阳大鼓传承和发展鄱阳大鼓的路径中, 李小英与陆泽浦、 周淑琛共同创作的作品 《晒秋》 在2018 年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成为江西省首个获此荣誉的作品。 鄱阳大鼓在李小英的传承与发展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 鄱阳大鼓现代传播的调查研究
(一) 鄱阳大鼓的现代传播
鄱阳大鼓在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的带领下, 从2017年至2020 年的三年时间内就创作出30 多部作品, 内容涉及红色故事、 脱贫攻坚、 法治故事、 民族英雄、 少年儿童等题材, 鄱阳大鼓从传承发展不断向创新发展迈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方式对于鄱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鄱阳大鼓在现代传播的过程中与现代移动互联网相结合, 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晒秋》 在传承鄱阳大鼓基本音乐形态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创新, 在传播途径方面运用线下舞台和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鄱阳大鼓在新冠疫情期间利用曲艺融媒、 江西文艺、 学习强国等媒体开展鄱阳大鼓系列作品线上展播。
1.鄱阳大鼓的舞台传播
舞台传播是鄱阳大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根据展演级别的不同, 可以分为国家级舞台和以上饶市文化馆为主导的市级舞台传播、 鄱阳大鼓各地巡演等。 鄱阳大鼓从2017 年开始多次登上例如中国曲艺牡丹奖这样的国家级舞台, 具有传播范围广, 影响力大等特点。 以上饶市文化馆主办的各类演出是鄱阳大鼓主要的线下传播渠道, 在上饶市重大的节日庆典以及不定期举办的文化馆开放日中表演鄱阳大鼓。
2.鄱阳大鼓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
2017 年以后, 在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的带领下创作出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在互联网广泛传播, 特别是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的鄱阳大鼓作品 《晒秋》。 2020年, 鄱阳大鼓的作品传播广泛在线上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 上饶市文化馆推出了 “文艺战疫” 系列作品线上展演, 创作抗疫相关的鄱阳大鼓作品等。
近年来鄱阳大鼓 《逆行天使》 系列7 篇、 《宅乐》《开关大吉》 《天下事难不倒鄱阳人》 《雷锋精神》《人民就是江山》 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展播, 极大丰富了鄱阳大鼓的文化内涵。
3.传统与科技融合发展
鄱阳大鼓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既保留鄱阳大鼓传统风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追赶年轻潮流, 创作出生动的作品。 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的 《晒秋》 在保留鄱阳大鼓的唱腔、 发声、 表演形式等传统的技巧上, 根据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特点来适应年轻人的喜好特点, 创作内容富有故事性。 《晒秋》 讲述了上饶婺源的晒秋习俗以及母亲等待儿子回家的景象, 以上饶婺源晒秋景色入场, 绘声绘色地描绘一幅晒秋的图景, 再到最后儿子成才归来与母亲晒秋的场景。 在表演过程中,《晒秋》 充分运用互联网的科技创新, LED 大屏展示上饶婺源篁岭晒秋的景色来充当舞台背景, 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鄱阳大鼓在现代传播过程中的创新发展。[3]
鄱阳大鼓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如获得曲艺界重要奖项 “中国曲艺牡丹奖”, 获得国家级曲艺大奖作为宣传鄱阳大鼓的一个传播平台, 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鄱阳大鼓。
4.鄱阳大鼓进校园
鄱阳大鼓进校园拓宽了鄱阳大鼓的现代传播路径。
鄱阳大鼓在2021 年3 月18 日走进上饶市老年大学开设鄱阳大鼓曲艺老年大学培训班, 由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亲自担任授课老师, 市文化馆音乐干部、鄱阳大鼓演员王佳丽, 舞蹈干部肖婷婷担任辅导老师,该次培训吸引超过80 余人参与学习。 鄱阳大鼓在2023年4 月再次走进上饶市老年大学, 向学员免费传授鄱阳大鼓技艺, 吸引超过30 余名曲艺爱好者参加培训学习。
2021 年 “文化和遗产日” 上饶五小 “小海燕艺术团” 表演的鄱阳大鼓曲目 《唱支山歌给党听》, 让上饶市第五小学的师生感受到鄱阳大鼓的魅力, 培养师生对鄱阳大鼓的兴趣。 上饶市文化馆陆续在上饶市实验小学、 第一小学、 十四小学举办鄱阳大鼓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师生了解和喜爱鄱阳大鼓。
鄱阳大鼓的传播从线下舞台发展到线上网络平台的传播, 从大众传播再到走进校园, 逐渐构建多元的现代化传播途径。
(二) 鄱阳大鼓现代传播的调查分析
鄱阳大鼓现代传播情况的调查主要围绕主流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关于 “鄱阳大鼓” 的相关内容, 从而直观了解鄱阳大鼓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传播情况。 调查的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包含部分主流新闻媒体客户端: 学习强国、 《人民日报》、 新华社、 相关微信订阅号; 以及部分主流视频平台, 如: 抖音、 微信视频号、 哔哩哔哩、优酷视频、 腾讯视频、 爱奇艺、 搜狐视频等。 研究者对鄱阳大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调查如下 (调查数据截至2023 年3 月5 日):
1.主流新闻媒体客户端的传播情况
学习强国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有5 个, 其中一级平台两个 (鄱阳大鼓 《人民·江山》 视频、 鄱阳大鼓《十一槌》 视频), 二级平台3 个, 分别是上饶学习平台2 个 (鄱阳大鼓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宣传视频、 鄱阳大鼓 《党徽闪烁千万丈》 视频) 和江西学习平台1 个(鄱阳大鼓 《人民·江山》 视频) 等内容; 《人民日报》暂时没有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 新华社有5 篇关于鄱阳大鼓相关内容的文章, 主要为鄱阳大鼓获奖方面的报道。
2.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情况
微信公众号 “上饶非遗”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12 篇; 微信公众号 “晨读江西”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9 篇; 微信公众号 “江西文艺”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82 篇; 微信公众号 “上饶文旅”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29 篇; 微信公众号 “上饶市文化馆”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106 篇; 微信公众号“江西音乐广播”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3 篇; 微信公众号 “大美上饶”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25篇; 微信公众号 “上饶电视台”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2 篇; 微信公众号 “山东文艺” 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2 篇。 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内容主要有鄱阳大鼓的介绍、 保护工作进展以及作品宣传等方面, 内容涉及较广, 信息相对其他平台要更全面。
3.视频平台的传播情况
抖音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内容有视频59 个, 其中一大部分是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个人拍摄的鄱阳大鼓相关的视频以及其他网友上传的鄱阳大鼓相关视频, 内容以片段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短视频内容传播体系; 微信视频号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27 个, 以完整的作品视频居多; 哔哩哔哩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4 个, 两个鄱阳大鼓作品视频 《开关大吉》 《十一槌》和两个鄱阳大鼓拜年视频; 优酷视频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30 个, 内容主要是鄱阳大鼓演出视频以及个人上传的表演视频; 腾讯视频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0个; 爱奇艺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0 个; 搜狐视频关于鄱阳大鼓的相关视频4 个。
4.传播情况总结
鄱阳大鼓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主要分布在微信公众号的政府相关部门账号中, 多数以推文为主, 视频较少。 在微信公众号发布鄱阳大鼓相关内容数量前三名的分别是上饶市文化馆106 篇、 江西文艺82 篇、 上饶文旅29 篇。
鄱阳大鼓的传播其次分布在抖音、 微信视频号、 优酷、 哔哩哔哩等移动视频客户端中, 内容的上传者主要以个人用户为主, 所调查的移动视频客户端关于鄱阳大鼓的视频数量总和124 个。
传播数量最少的是主流新闻媒体客户端, 新华社和学习强国移动客户端有少量关于鄱阳大鼓的报道或作品展示。 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范围广的特点, 同时对于报道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质量要求, 所以一些关于鄱阳大鼓碎片化的报道和片段性的视频在主流媒体客户端相对较少。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 鄱阳大鼓当前在视频平台的传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利用好视频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途径, 为鄱阳大鼓的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三、 鄱阳大鼓现代化传播思路
基于鄱阳大鼓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传播现状, 鄱阳大鼓在文化生活丰富的现代社会需要更加广泛的传播以提升鄱阳大鼓的知名度。 鄱阳大鼓的现代传播思路主要分为品牌化打造以及优质短视频平台传播。 此外, 鄱阳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县、 市两级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可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合作, 加大对鄱阳大鼓的宣传扶持力度。
(一) 鄱阳大鼓传播品牌化打造
江西拥有众多旅游资源。 2011 年, 江西省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建立统一的品牌化宣传模式并拍摄宣传片和录制宣传歌曲 《江西是个好地方》 MV, 通过中央电视台、 各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宣传, 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传播江西旅游名片取得了较为广泛的传播成果。
鄱阳大鼓的品牌化打造可以整合鄱阳大鼓的现有资源, 充分挖掘鄱阳大鼓在现代传播中的优势, 在品牌化打造过程中要充分结合鄱阳的地方文化特色, 讲好鄱阳故事。 同时将鄱阳大鼓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培育鄱阳大鼓的生态文化, 构建社区宣传队、 文化演出场所、 人才培养基地, 文化旅游线等。 以大鼓文化资源为纽带, 创作具有鄱阳湖特色的艺术作品。
(二) 基于交互视听体验的现代化创作思路
短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爆火的背后是现代年轻群体生活节奏的变化, 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促使短视频行业的异军突起。 短视频交互视听体验的创作方式以用户体验为主导, 融合交流场景与故事性为一体的短视频视听体验。 根据已有的鄱阳大鼓作品的视频通过剪辑进行二次创作, 把故事情节以及作品关键内容通过简短的宣传片方式呈现出来, 让观众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鄱阳大鼓;在创作内容上, 可以鄱阳大鼓的传统曲艺为创作基础,故事情节融入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时事、 人物等。[4]
在鄱阳大鼓作品的展示方面, 还可以运用VR 虚拟现实技术来丰富观众的观看体验, 身临其境地感受鄱阳大鼓的舞台魅力, 接近于现场的虚拟现实体验可以最大程度还原演出现场的观感。
(三) 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平台传播探究
根据工信部2022 年通信业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抖音的移动互联网流量接入月均15.2GB 每户, 抖音占据着移动互联网的很大一部分流量入口以及庞大的用户群体。 鄱阳大鼓可以利用好抖音平台来进行宣传。 在抖音有不少热度比较高的非遗曲艺, 通过 《2021 抖音非遗数据报告》 显示, 截至2021 年6 月10 日抖音平台上的国家级非遗视频数量超过1.4 亿, 其中最受欢迎的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 黄梅戏、 豫剧、 越剧和秦腔。 以京剧为例, 在抖音有许多京剧演员开设的个人抖音号。 比如青年京剧演员、 非遗传承人果菁在抖音发布了超过300 个关于京剧相关的作品, 收获超过4000 万的点赞数量和近400 万的粉丝数量。
鄱阳大鼓在抖音的传播应以优质创作为主导。 抖音的推荐机制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视听习惯推荐用户喜欢的短视频类型, 其次是热门事件的短视频推送。 这样的推荐机制是以短视频的流量为基础的, 观看的人越多也就是短视频获得的流量越多被推荐给更多用户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对于鄱阳大鼓的创作者而言, 想要获得更多的曝光量就需要通过创作优质的作品来获得流量, 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量, 从而达到受众广泛的效果。
鄱阳大鼓在抖音传播过程中的创作方向可以适当向年轻群体倾斜, 即创作内容年轻化的尝试。 移动互联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年轻人对于传统曲艺的兴趣逐渐被现代影视作品、 流行音乐作品取代。 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 喜爱鄱阳大鼓, 创作内容的年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题材上, 可以创作出一些与时下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
传统曲艺与年轻人相拥要有打破常规的 “破圈” 精神, 即传统曲艺与年轻文化的碰撞, 在保留鄱阳大鼓的精髓和传统上进行创新。 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可以运用融合、 叠加的思维, 在内容形式上可以作出一些创新。比如邀请年轻艺人体验鄱阳大鼓或者与艺人在抖音共创作品等方式, 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碰撞、 相互叠加既能共享流量又能够起到相互宣传的作用, 观众在接受这样的融合创新的同时也是接受传统曲艺的一个过程。
结 论
鄱阳大鼓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 从萌芽到繁荣发展到传承困境再到重视传承发展和保护的阶段。
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选择越来越丰富, 所以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曲艺的传播困境。 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致力于鄱阳大鼓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向老一辈传承人系统学习鄱阳大鼓, 在保留鄱阳大鼓的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鄱阳大鼓进行创新发展, 创作出许多新时代的优秀鄱阳大鼓作品, 同时成立鄱阳大鼓传统曲目抢救小组现对鄱阳大鼓传统曲目进行抢救性录制。
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鄱阳大鼓, 需要以现代互联网为依托, 要对鄱阳大鼓进行品牌化打造融合文旅产业发展, 树立鄱阳大鼓优良品牌形象从而提高鄱阳大鼓的知名度。 其次是以短视频作品为创作思路, 创作出优质的短视频作品通过交互视听体验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抖音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 依托于优质账号的运营来开拓鄱阳大鼓在抖音上的传播市场。 政府主管部门要利用好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如人民网、 新华社等, 从而加大对鄱阳大鼓的宣传力度。 鄱阳大鼓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 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以此推进鄱阳大鼓在江西省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更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