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性贡献

2023-12-27刘泽宇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刘泽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航人,毛泽东始终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独具创造性的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作出了巨大历史性贡献。

一、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思想灵魂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出发点,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在长期奋斗与经验总结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贯穿融汇于他的各个思想观点、政治立场与实践活动之中,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想。

(一)实事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将中华优秀文化中“求实”的哲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相融合,注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以及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强调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问题要采用实践和矛盾的观点,才具有更加理性科学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曾经详细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此制定出有利于指导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正确方针路线。

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把将实事求是灵活运用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他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论述,一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经过长期探索和艰苦实践且做出巨大牺牲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开辟出一条由中国独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得出深刻教训:“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此时毛泽东就意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推进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部分。

(二)群众路线是对人民群众史观的系统运用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态度与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艰难的革命斗争和长期的经验总结中,毛泽东得到十分宝贵的结论,他相信“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可见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唤醒人民的伟力,更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能动力。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分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中,各种鲜活的事例证实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决战,60 万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击败有着优势装备的80 万国民党军队并取得最终胜利,其重要原因是有数达543 万的民工参与了后勤保障,为解放军保驾护航。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旧不忘人民,时刻惦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并团结调动人民群众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推进新中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便出台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举措,促使新中国在短时间内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全国人民创造了社会条件,提供了经济保障,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三)独立自主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根本经验,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毛泽东深刻意识到理论源于实践的重要性,脱离中国具体国情的教条主义将后患无穷,他强调中国革命不能照本宣科,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解决的还是中国自身的问题。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由此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独立自主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方面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面临着如何搞建设的时代难题;另一方面又遭受着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施压。新中国因技术受限,曾实施“一边倒”政策,是指中国在战略上与苏联同在社会主义阵营。短时间内,“一边倒”政策确实解决了新中国急需物资设备和技术支持等燃眉之急,同时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从长远来看,“一边倒”政策并不利于中国独立自主的长期发展。为此,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思想与方针政策,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二、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实践方案

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需面对的最艰巨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在长期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工农业发展并举的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成立之初的新中国面临着战争破坏、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缓慢、工农不均衡等问题,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现状的解决方案。苏联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正如火如荼,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于是毛泽东提出学习和借鉴苏联发展的经验方法,中国便开始模仿苏联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历程。1956 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又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高度统一的集中计划经济,运用国家手段开展改革运动,实现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发展原始积累的最初阶段,改善新中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十分落后的窘迫现状,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随着苏联工业化建设问题的逐渐暴露,毛泽东意识到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发展、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弊端,他强调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总结苏联的现实教训进行工业化改革。当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这决定了工人阶级要承担起工业化发展和农业化发展的双重责任,才能为现代工业化打好基础。毛泽东强调:“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4]可见工农业发展并举是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同时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一举措科学地解决了工业和农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系问题,化解了优先发展工业还是农业的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突破。

(二)“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提出

基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中国想要实现工业化,给人民百姓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中国提供更稳定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1957 年,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的现代化目标。此后,又提出较为完整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原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基础之上,再加上“国防现代化”。[5]周恩来基于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内容,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形成最终的“四个现代化”,正式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四个现代化”的正式提出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确把握。

确立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提出了“两步走”战略部署:先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预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开辟了战略目标阶段化、速度明确化的先河,由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具体化、明晰化。尽管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干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但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思想始终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三、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经验价值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做到了将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极具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

(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确定了坚实的政党领导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剥削,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分崩离析。有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危机,先后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曙光,中国有志之士开始研究并信奉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探索出了解救国家危亡的生存道路,同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远见卓识的毛泽东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将伟人的思想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要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强有力的中央统一领导,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飞跃与彻底变革,从此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拥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与底气。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后盾与核心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的根本保障。

(二)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夯实了物质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落魄局面,毛泽东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作出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他基于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实际国情以及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在1949 年3 月,毛泽东便提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阶段性目标,集全国各界之力将我国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带领人民迅速进行战后医疗、恢复国民经济,通过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公私合营等一系列措施,才逐渐稳定国内形势,缓解了经济压力,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积累了丰裕的物质财富。当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有效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生产力,为有效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历史条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转变,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框定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全面地、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基于国内实际和国际局势的状况,毛泽东曾提出“一边倒”政策,全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中国整体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过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一方面国内工农业发展逐渐出现失衡现象;另一方面集中的计划经济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创造性,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长期发展。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毛泽东又提出了“以苏为鉴”,明确提出了苏联发展出现的错误,系统阐述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构想。毛泽东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科学政策与实效操作,一是针对苏联片面重视发展重工业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才既能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又能开展工业发展。二提出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中存在着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要分清敌友关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现代化建设队伍。毛泽东提出的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判断,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框定了发展道路和政治倾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