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党领导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23-12-27白暠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

白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国防科技工业是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史与实践,科学总结经验,为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优化体系与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建国之初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由于近代长期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以及连年战争不断。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工业资本主要集中于轻工业,缺少支撑国防工业发展的重工业以及配套的基础工业。毛主席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落后的国防科技工业是无法为新中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为此,党和政府着手建设与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为巩固国防,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一)建国之初国防科技工业基本情况

由于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基础薄弱,因此我国早期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上一片空白。建国之初,国防科技工业的起步发展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建的军工厂, 另一方面主要是国民党军阀遗留下来的兵工企业。

党在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的军工企业。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武器装备修理和作战弹药需要,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小型兵工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兴国中央军委兵工厂和陕甘宁边区机器厂。解放战争时期,军工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在东北解放区接收的日伪军工厂,建立了以大连建新公司为主要代表的多个兵工厂以及小型配套工厂,大连建新公司也是我们党领导的当时规模最大的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总体来看,我们党自建的兵工厂、修械所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大都处于农村地区且经常搬迁转移,这些工厂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技术短缺,生产制造能力较低。但这些兵工厂生产的子弹、少量轻武器以及之后的迫击炮、山炮弹制造,极大地保障了革命斗争需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军工企业。包括部分中大型兵工厂以及少量的航空修理所和船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汉阳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江南造船所等。相较于我们党自建的兵工厂,这些工厂从事军工生产的时间长,规模大,技术相对先进成熟。但除少量工厂被我党和平接收外,其余工厂大部分设备在国民党败退时被运往台湾,留下的厂房、设备也在国民党撤离时被破坏,留给我们的多是满目疮痍的破旧工厂。

建国初期,先后将接收的国民政府的军工厂与我们在解放区建立的兵工厂进行整合。到一九四九年底,计有军工企业76 个,各种设备3 万台(件),职工10 万余人。其中兵工厂45 个,航空中心修理厂6 个,无线电器材厂17 个,船舶修造厂8 个[2]。新中国现有的军工企业,缺少现代化军工生产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不具备生产坦克、飞机、舰艇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能力,仅能从事部分旧杂式轻型武器装备的修理和小批量生产。

(二)建国之初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必要性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带来的百年耻辱,到党领导人民数十年武装斗争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摆脱外来侵略与欺凌,必须建设一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强大的人民军队。1949 年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国防将得到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考验了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3]为人民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现实情况来看,彼时,内有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土匪反革命势力相互勾结,国家完全统一尚未实现;外有帝国主义势力虎视眈眈,封锁遏制新生人民政权。一方面全国解放,尤其是解放台湾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海空力量,同时沿海地区面临国民党军空袭威胁,也急需加强空军防空力量建设。相应的也必需现代化的航空与船舶工业提供支撑;另一方面1950 年,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然干涉朝鲜战争,并将战火燃至我国东北地区,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志愿军奔赴朝鲜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浴血作战。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人民军队经历的第一场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差距、后勤保障差距之大为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更加直接迫切的需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主席明确地指出了:“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军工生产。朝鲜战争证明,已不能靠夺取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了。”[4]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捍卫主权尊严的必然保证,是历史与现实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国防科技工业是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必须加紧、抓紧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好、发展好。

二、建国初期党领导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建国后,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迅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建设。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建国初期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相继取得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国防科技工业成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装备支撑,为改革开放提供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

(一)国防工业常规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建国后,中央先后成立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航空工业局、电信工业局、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等专管领导部门主抓以兵器、航空、无线电工业等为主的常规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国家决定以重工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通过“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大规模开展国防工业企业建设。同时积极争取苏联援助,先后派遣以何长工部长率领的航空代表团与徐向前元帅率领的兵工代表团,以及之后周总理亲赴苏联进行谈判协商,达成了重要协议。苏联提供的资金、设备、技术援助对于我国早期国防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无线电工业等。经过建国初期十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无序到集中规范,国防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常规武器装备生产制造能力水平。

兵器工业。建国初期,我国人民军队装备的武器大部分来自革命战争中缴获的敌军武器,武器种类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曾有“万国牌”之称,已经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问题。而建国初期的我国兵工厂只能进行弹药和部分少量轻武器的生产。为了推进兵器工业的发展,首先对现有兵工企业按照专业化进行分类调整,初步形成中枪厂、火炮厂、枪弹厂、炮弹厂等具体分类结构,之后在“一五”计划期间,对现有的老兵器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提升了老厂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在苏联的援建下,新建了包括现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原国营六一六厂、国营一二七厂等在内的十八个兵器工业企业,这些新建企业弥补了原有兵器工业在坦克、发动机、大口径火炮生产等方面的欠缺,增加了国家兵器工业的生产门类。到一九五九年,兵器工业已有53 个直属大中型企业,不仅能生产各种制式轻武器和弹药,而且具备了生产大口径地面火炮、高炮,中型坦克及牵引车等重型武器装备的能力。

航空工业。建国初期,我国现有飞机基本来自战争缴获与国民党部队起义,我国仅有数个航空修理厂,不具备生产制造飞机甚至零配件的能力。1951 年4 月17 日,《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我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沐火新生,次月成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国家的飞机修理与制造工作。在优先发展空军,航空工业原则的指引下,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按照先修理,后制造,再到自行设计,从小到大的方针,将主要设备与人员集中于沈飞、哈飞等六个重点大厂,并按照专业进行任务分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首先学习掌握了飞机以及发动机的修理技术,极大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激增的飞机修理任务,同时开始进行零部件的生产装配,为制造飞机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对口援建的项目中有13 项属于航空工业,初步建立起了航空制造体系,航空工业的发展任务开始由修理转向制造。1954 年7 月,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 首飞成功,实现了航空工业由修理向制造的跨越。到1959 年,航空工业已经具备成批制造教练机、喷气式歼击机和运输机的能力。

船舶工业。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与航空工业相似,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50 年代对于船舶工业的投资较少。从1950年成立船舶工业局后至1953 与苏联签订“六四”协定间,船舶工业主要开展对原有造船厂如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的生产自救工作,修复被破坏的厂房,恢复正常状态。并着手对缴获、接收的国民党海军中小舰艇开展修理工作。“六四”协定签订后,先后对江南、求新、武昌等船厂进行技术改造与扩建以满足舰艇生产需要。在苏联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了木质鱼雷潜艇、猎潜艇等舰艇的制造工作,海军装备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转让制造,到50 年代末,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发展已经具备了建造中小型舰艇以及仿制生产水中兵器的能力。

无线电工业。建国初期,我国无线电电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基本停留在修理装配阶段。原材料短缺,关键电子器件无法生产是重要难题。1950 年电信工业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正式开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大量需求,推动了无线电电子工业向生产阶段的转变。在此期间通过对国民党遗留物资的整理利用、购买苏联电子元件以及无线电子管厂自行制造的方式,解决了电子元件短缺问题。先后试制成功的71 型电台、81 型电台、702 型步谈机等通信设备,批量装备到人民志愿军。大幅度地提升了无线电电子工业的生产、设计技术水平。1953 年,“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一方面新建无线电基础工业以及一些缺门工业,另一方面对原有无线电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以及改扩建工作进一步弥补了无线电电子工业的薄弱基础。到1959 年,无线电电子工业已有直属企业39 个并与地方建立的电子工业企业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较为合理的布局,已初步具备生产多种雷达、电台等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飞机、坦克所需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

(二)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结合国际形势适时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国防尖端技术的决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5]1956 年国防科技十二年规划中以原子能技术、喷气与火箭技术作为国防科技发展规划的前二重点,号召向科学进军。把立足点放在自身的同时,积极向苏联申请援助。1957 年《国防新技术协定》的签订,进一步推进了苏联对我国原子弹以及导弹研制的援助工作。原子弹研制方面,1958年二机部九局成立,全面组织领导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同年成立的北京核武器研究所在和西北核研究基地未建成的情况下,主攻原子弹前期研究工作。苏联在资料、专家指导;重水反应堆、回旋加速器等大型核设施的建立;以及核研究、核试验基地的选址、设计上提供了重要帮助。导弹研制方面,1956 年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导弹研究工作,《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后,苏联提供四种型号导弹的样品、资料并派遣专家来华指导,五院迅速调整科研结构,补充人员,全面进入导弹仿制研究,同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选定在西北酒泉建立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并开工建设。

1959 年,中苏关系交恶,苏联中断援助并撤回所有专家,同时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值此紧要关头,党中央临危不乱、立足实际,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决依靠自己力量突破“两弹”技术。组织协调全国力量,先后成立国防工办、中央专委领导机构,加强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两弹”研制的全国协作工作的展开。齐心协力,充分发挥科研攻关举国体制作用,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人才支援“两弹”研制攻关,另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在技术攻关方面充分调动中科院,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力量协助“两弹”研制;在“两弹”所需的新材料、电子元器件、设备仪器研制、供应方面,统筹冶金部、化工部、建工部、石油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及其下属的百个企事业单位,按照任务分配要求全力保障“两弹”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供应。在全国大协作下,全体科研参与人员,殚精竭虑、奋发图强,“两弹”研制工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完成。1964 年6 月,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东风2 号”试飞成功,1964 年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分别研制成功后,中央专委继续推进原子弹武器化,实现两者结合,1966 年10 月,第一枚中近程核弹头导弹试飞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彻底打破了美国的核威胁与和核垄断。国防实力显著提升,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和平、独立、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三、建国初期党领导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发展面临的安全形势复杂不容乐观,尤其是国外势力恶意挑动“台海局势”,妄图“以台治华”。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持续加强国防安全能力建设,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历史昭示未来,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艰苦卓绝的创业发展史,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注重决策前瞻性

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防能力不断增强,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一方面党中央始终将国防科技工业置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视科技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党中央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量,确定当前阶段国防科技工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制定有效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通过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建国初期,尤其是五十年代中期作出重点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国防尖端技术的决策,是极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重大决策,深刻影响了国家地位,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当前,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崛起势不可挡。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作为维护国家安全重要依托,不断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关键的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拥护支持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科学性、前瞻性决策,注重当前及今后时期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抓紧抢占国防科技竞争的战略新高地,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朝着战略性、前瞻性目标领域发展,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二)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建国初期,在国防科技工业不发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突破“两弹”技术,离不开全国大力协作,离不开党领导下举国体制的重大作用。科研攻关举国体制,能够推动科研力量、科技资源向重大科技领域集聚,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服务该项目研究工作,从而实现对重大科研技术攻关突破。

当前,面对国际“脱钩”问题,“卡脖子”技术难题,要不断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政府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不断调整方向、合理规划,又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兼顾各方的利益,提升企业、科研院所参与科技创新攻关的积极性与效率,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新型举国体制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参与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汇聚合力,加快攻克当今国家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

(三)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要从根本上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壮大发展,充分发挥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维护国防安全支撑作用,不能依靠别人,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独立自主方能自强。因此,在国防科技工业起步发展时就始终坚持走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的道路,始终把发展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的同时,再积极争取外援。建国初期,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同时,积极向苏联争取援助,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更提出我们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6]建国初期武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迅速提升,国防尖端科技的快速突破凸显了这一道路的正确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不可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采取更加积极地对外开放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国际化战略落地与实施,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依赖别人就会受制于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自己的先进科技拱手让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最后仍必须落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上。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基点,同时加快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此助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注入不懈动力。

(四)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打造科研人员共同价值认同

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最突出的成果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取得的以“两弹”为主要代表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成功,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程开甲等为主要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在自力更生突破“两弹”技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之中,有的人已经是享誉国外的知名学者,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国铸剑;有的人甘愿隐姓埋名几十年,远赴茫茫戈壁,献身于“两弹”研究。“两弹一星”工程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心系祖国、献身国防的一腔热血;勇担重任、苦干实干的责任担当;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研风骨。他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两弹一星”精神,是留给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代,强国强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破解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现实窘迫,更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以持久的热情、激情投身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对此我们既需不断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待遇与条件,免除后顾之忧,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营造立志科研、潜心科研的社会氛围,打造科研人员爱国、奋进的共同价值认同。以精神力量转化为奋进动力,驱动科研攻关。激励广大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7]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工业人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聂荣臻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