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探析
2023-12-27杨一慧
◎杨一慧 朱 恒
(1.河源广播电视台,广东 河源 517000;2.广州资金集中收付管理中心第二结算室,湖南 长沙 410003)
一、探析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意义
今年,著名的自媒体人张雪峰有关于新闻学专业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大众的主要争论点也从“关于新闻工作的专业壁垒问题”过渡到“新闻工作者未来在社会中的作用会否弱化”。其中,《青年记者》的卢文炤在一次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现状的调查中就曾经研究过此问题[1]。在此次调查回收的617 份有效问卷中,有54.29%的受访者认为“不会弱化,反而会强化和丰富”,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信息泛滥,优质内容需要鉴别,而劣质内容“泛滥成灾”,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权威媒体尤为重要,有权威背书的真相尤显可贵。同时,有28.69%的受访者认为“会弱化”,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在信息源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记者的专业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多信源相互印证替代”,而且专业记者不一定有强大的平台和渠道,带给人们真相的到底是“记者”还是“平台”难有定论。在问卷中,还有一道主观问答题,即“您认为在人人皆可传播的时代,如何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重塑职业价值?”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了理想、情怀、责任感、职业志向等,也有一部分受访者提出了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提供待遇保障的建议。
本文从理想、情怀、责任感、职业志向这些关键词出发,提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这一概念。虽然职业使命感(career calling,亦称为职业召唤)最早源于西方宗教学研究,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近年来逐渐成为了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大量文献已经证实了职业使命感既能在工作态度和行为方面促进工作投入、提高工作激情和绩效等,也能在情绪情感状态方面提升生活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多个工作机会中宁愿选择一份付出更多抑或收入更少工作的动机。我国当前对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的研究较少,但从前文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职业使命感对于新闻工作者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从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的方面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从而找出若干个具体的影响因素。
二、确定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原则
目前,我国关于职业使命感结合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工作投入、工作绩效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关于职业使命感的定义,虽然国内外学者都曾有不同的见解,但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对职业使命感的来源形成了共识,即职业使命感的来源有外因(社会导向)和内因(个人导向)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祖国、家庭、榜样等,内因主要是兴趣、激情、价值观等,这双重因素使人怀有强烈的目的感和意义感去从事某种职业,除了以上两个视角外,也有学者从天赋导向和精神视角对职业使命感进行研究。
本文所选取的“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的影响因素”,是在前人对职业使命感前因变量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新闻行业的从业经验以及与本行业多名一线从业人员交流得来的,主要考虑该指标是否与新闻行业从业人员紧密相关,并且是否已有成熟文献证实与职业使命感具有显著关系,以下主要列举同时符合上述两点的几项影响因素。
三、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的因素
(一)政治认同
2016 年2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强调“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除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外,自1991 年来,《准则》历经五次修订,在结构、表述、语言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贯穿于其中从未改变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是始终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个根本要求。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政治认同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评价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重要作用,这既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第一信仰。一个新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可度越高,那么他的职业使命感就会越高。
(二)组织支持
在《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第4 条中规定:“本办法所称新闻记者,是指在新闻机构编制内或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应当依托于新闻机构开展工作,其身后必然有一定的组织支持。同时,由于我国新闻机构绝大部分属于体制内单位,在行政方面和业务方面时刻受到上级党委和政府的管辖、指导以及关心、关爱。因此,我国新闻工作者受到的组织支持层次较多、范围较广,相较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来说总体支持力度较为强大。
黄丽、丁世青等通过对某企业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组织支持对职业使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她们认为,在实践工作中,应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组织支持在塑造其职业使命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支持和心理援助,准确地将组织对其的角色期望传递给员工。因此,可以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组织支持的强度越大,其职业使命感越高。
(三)职场地位
我国多数学者对职业使命感进行研究的对象均有明显的特殊行业指向性,如医护人员、教师、公职人员、科学家等,这类群体有着较高的亲社会性和利他性,能通过职业活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在职场中均具有较高的地位。新闻工作者与以上职业在此方面具有相似性。2019年新《准则》中,第一条明确了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第2 款和第3 款分别增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保持人民情怀,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畅通人民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的表述。这表明,新闻工作者是具有较高的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的职业,也能通过职业活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应当属于具有较高的职场地位的一种职业。
赵琛徽、陈子萌通过对在湖北省和保定市8 家国有制造型企业任职的工匠技能人才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职场地位对职业使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工作激情”要素可以在职场地位和职业使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他们认为在培育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中,组织应完善工匠培育和选树制度(即“选拔”和“树立”),尤其要注重选树等环节中的公开性、公平性和规范性,给予工匠技能人才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平台,提升他们在组织中的声誉和地位,使其在拥有良好声誉和较高地位的过程中形成较高的职业使命感。
新闻工作者与国有制造企业工匠技能人才具有相似之处,第一,其所处的组织环境具备“国有”“体制内”特点,第二,该职业具备“技能人才”标签。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职场地位越高,其职业使命感越强。
(四)职业责任感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在担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时,曾撰文表示,增强责任感是新闻工作永恒的主题,这种责任是一种政治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时代责任[4]。杨保军(2010)认为,新闻传播业是一种社会事业,新闻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新闻工作者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5]。新闻职业是一种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职业,其宗旨是服务社会。相较于其他职业,需要从业者拥有极高的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
张春雨在对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全职员工两个人群进行的8 个系列研究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在中国文化下,职业使命感的中国定义与西方定义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在于突出的责任感和缺失的宗教性[6]。由于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特点的存在,基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而形成的新闻工作者较高的职场地位需要他们有更强的职业责任感,这种职业责任感也为他们带来了更高的职业使命感。
(五)薪酬水平感知
从娄和军、张春晓等的一项对青年新闻工作者从业状况的调查数据来看,333 份针对于青年新闻工作者的调查问卷中有71.17%认为同事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金收入少[7]。同时,工作压力大、成长进步慢,也是导致离职的主要原因,分别占参与调查者数量的55.83%、48.16%。此外,还有14.72%的参与调查者认为是“单位工作环境不好”,10.74%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工作难度大技能水平不够,不适应工作”。新闻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工作”,具有付出劳动和得到报酬的特征。从上述调查中可知,“低收入”已经成为了新闻工作者离职的最主要原因。尽管新闻工作者从某单位离职不意味着一定脱离新闻工作行业,但薪酬制度仍然是留住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新闻工作者权衡是否选择从事本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赵琛徽、陈子萌在研究中还发现,工作激情在职场地位与职业使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薪酬水平感知越高,职场地位对工作激情的影响越弱,工作激情在职场地位和职业使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就越小。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越看重薪酬待遇,那么他的职业使命感越低。这与早期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职业使命感理论不谋而合,因为传教士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薪酬待遇,而是在上帝的召唤下的一种跟随行为。
(六)教育经历和专业经历
魏冯在一项对全国219 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从业年限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向关系,这导致了40 岁以上以及从业20 年以上、已婚的新闻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8]。Hagmaier 等在其倦怠心理学的研究著作里提出,职业使命感、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高职业使命感会直接导致低职业倦怠和高工作满意度,并会通过缓解个体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人格化)而间接地提升工作满意度[9]。Dobrow 基于职业认同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经历、专业经历与职业使命感有关联,即良好的教育经历和专业经历可以提高职业获得感,进而提高职业满意度,从而强化职业使命感[10]。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职业使命感角度而言,新闻工作者的从业质量比从业年限更重要,优质的教育经历和专业经历共同构成了新闻工作者优质的从业经历,这种良好的从业经历质量与职业使命感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缺乏质量的从业经历与职业使命感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七)天赋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编辑查尔斯·安德森·达纳在1893年对联邦学院学生的一次有关于新闻工作者文化素养的演讲中曾表示,新闻工作者应当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同时具备对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自如的能力,并能把这一切都应用于遣词造句之中,这是一种珍贵的天赋,并不是勤学苦练就必定能够获得的。除了语言能力外,敏感和善谈可能也是一名优秀记者应当具有的天赋,这种对新闻热点的敏感度和喜欢与人交往的外向性格都是很难通过后天训练轻易习得的。
基于天赋导向使命感的这个概念路径设想,Bunderson和Thompson(2009)对美国和加拿大157 家不同动物园的管理员进行了调查访谈。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些有高度职业使命感的受访者强烈地认为,自己生来就应该从事与动物相关的工作,并且擅长与动物打交道是自己的一种天赋而非后天习得而来,这种天赋给他们带来了工作中的激情,使得他们愿意为此牺牲报酬、个人时间和舒适感,形成了一种自发的高度职业使命感,这种职业使命感为他们带来了工作和职业上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11]。因此,虽然“天生记者”的存在或许只是一种疑问,但是优秀的天赋无疑有助于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使命感。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充分肯定新闻工作者作出的重大贡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同时多次强调,要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一名让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得新闻工作者可以不将收入待遇作为选择本行业的第一指标,尽管新闻工作也属于一种工作,但是新闻行业与世俗中其他一些行业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其不能过于计较付出劳动成本与收入。基于这一点,本文总结了一些可能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的因素,希望能为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使命感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略尽绵薄之力。
然而,新闻工作者范围相当广泛,数量也非常多,他们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专业教育的方式不同、从业年限不同、工作的领域不同、职责分工不同,这导致测量和评价他们对新闻业的职业使命感的方式可能存在不同,本文所列举的这些影响因素仅代表一个普遍的情况,具体在用于实证研究时可能仍然需要根据被测对象的具体差异进行一定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