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成效、面临困难及对策建议
2023-12-27邴兴国
文/邴兴国
一、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进展
近三年来, 滨海新区以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和重要改革措施落地,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和成效。
(一)非首都功能承接成效明显
始终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滨海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 完善推进工作机制,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搭建与北京央企总部和机构及科学院所的交流平台,组织京津两市企业对接会,积极承接符合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非首都功能。 截至2023 年7 月,滨海新区从北京累计引进项目5000 余个,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累计超过3000 家。
(二)产业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
紧紧围绕产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京津冀产业布局优化,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强产业协作,促进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截至2023 年7 月,滨海新区成立18 个产业(人才)联盟,形成10 大优势产业链,“1+3+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50 多家百亿级企业,建成8 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科技创新支撑不断强化
打造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持续提升应用研究与工程化技术研发转化能力, 积极构建一批研发创新平台并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 滨海新区“一心三室四谷”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天河三号”正式投入运行,信创、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相继揭牌,中国信创谷、生物智造谷、细胞谷高标准建设。
(四)港口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高质量推进天津港绿色化、 智能化提升, 深入实施“降成本、增效率、优服务”重要举措并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绿色、智能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 开通至雄安新区绿色通道,搭建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 率先推出进口“船边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装”,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降至34.3小时、0.57小时。 实施 “一站式阳光价格”。 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2100.8万标箱,同比增长3.7%。
(五)改革创新措施落地实施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持续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推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 截至2023 年7 月,天津自贸区累计实施581 项制度创新措施,其中38 项试点经验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累计1175 家企业开立FT 主账户1194 个,FT账户结算量达6900 亿元。 汽车平行进口年规模超过3.5万辆,占全国7 成以上。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企一证”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70 天。
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滨海新区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努力破解制约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显性隐性壁垒, 积累形成了一批成功经验和重要举措。
(一)坚持把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作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严格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天津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和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 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压实目标责任,明确具体任务分工、质量和时限要求,强化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督促落实, 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各项任务举措落地生效。
(二)坚持把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始终把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首要,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旗,高水平打造承接平台,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服务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强化天津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功能,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质量推进协同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努力在推动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把完善推进工作机制作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滨海新区自身难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为此,天津市建立了市政府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支持、滨海新区履行主体责任的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机制。 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市有关部门强化指导和政策支持,滨海新区主动担当作为,专家咨询机构积极建言献策,不断凝聚各方面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把深化改革集成创新和高水平扩大开放作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依托自贸区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强与津冀两省市联动与创新合作, 努力破解制约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壁垒, 不断加大对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及金融、产业、创新等领域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开展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试点示范,深入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 以高水平扩大开放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增效。
(五)坚持把充分发挥标志性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作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重大项目支撑引领,在推进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的同时,聚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按照“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积极谋划并推动实施标志性大项目好项目,突出抓好项目储备、前期论证和落地转化,并努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政策支持,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三、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质量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但与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化主导的非首都功能承接机制和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当前滨海新区主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国家有关部委等方面建立了工作对接机制, 与北京央企总部机构、学校、医院以及科学院所等方面沟通对接机制尚不完善,对接平台也尚未搭建,市场化主导的功能疏解机制和政策配套体系也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 国家层面“推”和滨海新区“拉”的合力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滨海新区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二)京津协同创新对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滨海新区与北京协同创新体系及成果转化机制亟待完善,导入北京优势创新资源、项目、人才机制不健全。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处于建设阶段, 研发创新及孵化能力不足, 对高水平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支撑作用发挥不够。 信创产业、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起步早,但核心关键技术缺乏,难以引进行业头部企业,难以打造产业整体链条,也难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三)航运枢纽能级不足制约海空两港服务辐射作用发挥
天津港枢纽地位不突出, 与河北各港口市场化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天津港绿色、智慧产业体系尚不完善, 航运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堵点难点亟待创新突破。 滨海国际机场客货运集散能力不强,“吃不饱”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及河北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集成创新力度亟需进一步加强
自贸区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制度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与京冀自贸区协同联动不强,亟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融资便利化、 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建设、探索开展跨境业务等方面加强与京冀自贸区协同创新, 积极推动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 金融创新运营能力有待加强,金融创新体系亟需完善,金融产品及模式创新亟需拓展和深化,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等领域创新平台能级亟待提升。
四、深入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 紧紧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深入落实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和重要改革措施落地,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坚持分类施策,完善市场机制,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支持滨海新区与河北雄安新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构建三大平台,加快形成“双城引领、三区联动、功能互补、错位承接”的发展格局,完善疏解配套政策形成疏解承接合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三极。 一是积极承接符合滨海新区发展定位的总部企业和机构及北京市属企业。 加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针对央企总部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积极承接石油化工、国际航运、现代物流等领域央企总部业务板块。 承接北京市属的绿色石化和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企业,承接贸易结算、航运要素等功能,支持搭建进出口贸易、商品展示交易、港航服务等平台。二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及服务机构承接机制。 依托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健全京津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积极承接一批科技创新及孵化机构,打造一批京津协同创新平台,联合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承接公共服务机构。 参照北京大学滨海医院疏解的经验做法,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整体搬迁、“建分院、分校”等承接机制,承接一批北京医院和部属高校落户滨海新区,加快完善滨海新区公共服务布局, 进一步增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人才的吸引力。
(二)强化协同创新,抢占产业高地,高质量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围绕滨海新区优势产业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创新平台,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紧密围绕北京创新优势和滨海新区优势产业,强化与河北创新联动发展,以最优机制和模式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滨海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信创谷”。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积极推动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操作系统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落地。 支持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打造京津冀数据节点,支持开展国家公共数据交易流通试验,打造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 三是建设一批绿色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建设京津冀化工新材料产业研发中试转化基地, 推动京津冀化工新材料集群集聚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打造能源化工全产业链集聚区。 建设北方电子化学品生产研发基地,布局电子化学品储备库、重大研发成果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四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服务、造船维修、深海探测等产业,打造北方民用船舶建造中心及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推进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建设,鼓励海水淡化综合利用。
(三)提升枢纽能级,强化绿色智能,高质量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提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辐射带动能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的对外开放平台。一是强化天津港枢纽功能。强化京津冀及“三北”地区重要出海通道作用,提升天津港港口基础设施能级,规划启动一批港口建设、物流通道、疏港铁路等方面的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和创新融资模式。 增加中欧班列开行列数,打造以海铁联运为特色的沿海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成立津冀组合港管理机构,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实现津冀港口间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高效协同。 二是提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航空物流中心功能。 推动京津冀三地空港加强合作,促进京津冀机场群协同发展,加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提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高峰小时容量,支持货机航班突破白天高峰小时架次容量,根据机场建设需求合理增加航线航班。 三是高质量发展临港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 坚持绿色、智能发展,深入推进临港经济区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生态型临港工业区建设,支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及扩容,布局建设天津国际物流产业园,促进临港产业提质升级。 以创建北方跨境数字贸易生态核心区促进临空经济区开放创新,打造双循环的北方两大链接点。
(四)加强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合作,高质量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
进一步发挥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引领作用, 加强与京冀两省市自贸区协同联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破解制约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一批重大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一是强化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能力。 突出综合保税区对科研的支持,设立“保税+研发”业态的特色综合保税区。 支持天津自贸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探索细胞治疗 “风险分级、准入分类”、数据开发应用等政策。 支持建立天津自贸区与北京、河北自贸区政策“一地生效、三地同效”机制。二是推进综合保税区政策向区外延伸。 支持自主核准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内的保税维修项目和企业自产产品保税维修项目, 在综合保税区试点开展汽车整车保税维修业务。 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进口汽车保税改装, 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环保信息公开后可投放市场。 推动保税研发、保税检测等政策向综合保税区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复制延伸。 开展集成电路产业链全流程保税试点。 三是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合作新模式。 支持滨海新区加强与新加坡在城市治理、 绿色发展、 节能降碳等领域合作, 建设国际绿色低碳合作示范区。 支持天津自贸区在RCEP 框架下建设中日韩战略先导区,先行开展国际检验互认及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赋予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RCEP 独立保税区功能。
(五)健全创新体系,加强政策支持,高质量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
加强财税金融制度供给,立足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领域创新优势,进一步拓展金融创新业务和市场,深入开展京津金融创新合作试点示范, 加快形成金融创新运营体系,打造特色金融产业高地。 一是进一步加大优势领域创新力度。 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私募股权基金交易及供应链金融发展等方面开展差额纳税、 租赁跨区域跨境业务,探索融资租赁坏账准备金税前扣除等政策,支持商业保理机构依法合规探索开展跨境外币商业保理和离岸保理业务。 支持开展科创金融改革示范区试点,推动相关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 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双创孵化专项企业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和科创票据等产品。 二是高水平打造世界级金融创新平台。 巩固提升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两大优势,以飞机、船舶和离岸三个租赁中心为重点推进国家租赁示范区建设,并打造世界级融资租赁聚集区。 以开展国家保理创新试点为契机建设全国商业保理聚集高地, 积极申请建设以租赁、 保理等金融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三是加大金融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船舶及其他设备租赁参照飞机租赁征税模式, 由税务机关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组织征管,全口径减免进口环节增值税。支持滨海新区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区域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部分予以免征。 为融资租赁企业办理外债审批登记开设绿色通道, 缩短融资租赁企业外债审批登记办理时限。四是进一步增加资本要素供给。鼓励商业银行在津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等专营机构, 支持商业银行适当下放科创贷款授信审批和产品创新权限,加大科创信贷投放力度。 在贸易结算、电商支付、制造业供应链、港口物流等领域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 适时扩大简化外债登记改革试点范围,简化企业跨境融资业务流程。支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提高与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再担保业务合作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