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经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12-27陈卓
文/陈卓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机制
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和教育融为一体, 通过产业的需求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和共赢。 高校既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又要联络和安排企业进入高校,共同培养人才。 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边学习边实践,以实践促进学习,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 学生既要努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产教融合的方式正是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 更好地解决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深度融合问题。
二、高校经济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
现在的高校教学队伍中, 许多老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 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少生产一线工作经验。 而他们是学生最直接的教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每个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用型大学的老师长期以来都是以理论为基础进行有关教学活动,锻炼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的机会较少,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 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疏离,导致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接地气”。 因此,急需大量“双师型”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高校师资力量。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中, 高校普遍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等本科教学内容上,没有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高校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理论课程占比较高,而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问题。 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状态,合作机制不健全、 合作内容不丰富、 合作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校企合作现状来看,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参与意识不强,无法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总体来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双方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障碍:一是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学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深度不够; 三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不畅,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经济人才培养策略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首先,高校要优化师资结构,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再次,高校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帮助教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补充。 此外,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典型项目引入学校,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例如,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校企联合招生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 同时,企业还可以派遣业务人员到高校进行挂职锻炼。 最后,高校要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包括教学质量、实践经验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 通过评价,促进兼职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融合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促进校企融合,以促进经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校要定期举办与企业相关的活动, 积极邀请企业优秀人才来校举办讲座,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负责人来学校为学生讲解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实地参观,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工作环境。 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 为高校经济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三)打造“双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1.建设“双师”教师团队。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术型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将会严重制约产教融合的程度。 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校内构建 “双师”团队。 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两种方式,培育一批市场意识超前、思维创新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实用型教师,从而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为了增强“双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中外名校开展学术交流,实现产学研结合。 加强经济类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双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去调研和学习,对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运营特点、管理模式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还要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制定出一套经济类学科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方案, 确保学校的教学内容一直都是紧贴企业发展的实际, 让老师在与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相接近的企业环境中,可以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为后续回校开展实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打通职业晋升渠道。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双师”培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而对老师的工作表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高校应该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来提高老师的工作热情。 例如,要求老师要经常参加一些企业实习,把实习时间算进工作时间。 在职称评审阶段把实习时间纳入考核指标, 并在研究课题申请、 年底评优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从而激发年轻老师的参与热情。 在积极参加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经济人才。
(四)增设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要素
1.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将产教融合理念贯彻到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必须意识到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 积极开设实习课程和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同时, 组织开设综合素养提升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以论文指导、毕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实习指导为主要内容,通过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除此之外,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还要给予相应的环境支持,例如与企业进行沟通,构建一套互助机制。 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学校定期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等。
2.增加实训课程。 除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之外,高校还应该与企业展开更深层次的融合, 以企业为主体来设计实训课程。 企业可以提供设备、场地和实训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此外,订单培养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实训基地中的各种设备来完成企业下发的订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这种实训方式中,学校的指导作用会变得更为显著,而且实训课程具有更好的过渡性。 所以,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高校应该以订单式实训为重点。 例如,在经济贸易专业中,加入商业合作谈判、跨境电商、业务往来沟通等模拟课程,并把在企业中经常使用的会计表格整理、PPT 制作等要素与实训课程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第二个学期,对顶岗实习进行安排,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到与合作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去。 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 而且还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3.设置特色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 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的崛起,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电商平台和运输类企业的发展。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在与公司进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开设电商实训、物流运输链打造、直播带货等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确保实践课程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的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经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且给高校经济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校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策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 来完善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经济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