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DKK3、SDC4联合检测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3-12-26吴强,李珂
吴 强,李 珂
武汉市第九医院:1.急诊科;2.心内科,湖北武汉 430081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来支持其他器官代谢需求的综合征[1]。左心室心肌功能降低仍然是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但是其他表型,如心肌、心内膜、心脏瓣膜或大血管的功能障碍也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包括气短、呼吸困难或疲劳、心动过速和运动耐量减弱[2]。目前用于检测心力衰竭的标准方法是基于对患者进行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然而该检查方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受到限制。因此,从血常规检查中探索一组可快速预测心力衰竭预后的因子是非常有必要的[3]。Dickkopf-3(DKK3)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减少细胞增殖、锚定性生长和转移。然而近几年,DKK3也被作为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新兴生物标志物[4]。有研究显示,DKK3对心力衰竭的心脏重塑有缓解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价值[5]。多配体蛋白聚糖4(SDC4)是跨膜蛋白聚糖家族的重要成员,与不同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有关[6]。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DC4水平升高,且与左心室质量成正比,表明其在心力衰竭中可能具有作为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价值[7]。但关于DKK3和SDC4联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DKK3、SDC4联合检测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57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1±7.65)岁;并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8]将患者分为Ⅲ级80例、Ⅳ级45例。纳入标准:(1)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9]诊断为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2)年龄≥18岁;(3)临床资料完整;(4)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等基本资料,并在患者入院12 h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1.2.2血清DKK3、SDC4水平检测 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真空试管中,然后在3 000 r/min下离心10 min,收集上层血清,保存至-20 ℃备用。随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武汉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SpectraMax iD5酶标仪(上海美谷分子仪器有限公司)检测血清DKK3和SDC4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3临床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9]及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待患者病情及状态稳定后出院,并在出院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随访12个月,将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和心源性死亡视为预后不良,统计随访期间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的患者例数。
2 结 果
2.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DKK3、SDC4水平比较 与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较,Ⅳ级患者血清DKK3水平降低(P<0.05),SDC4水平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DKK3、SDC4水平比较
2.2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随访12个月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50例(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75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cTnI、BNP、NT-proBNP、SDC4水平及心功能分级Ⅳ级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VEF、DKK3水平及心功能分级Ⅲ级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TG、TC、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比较或n/n或n(%)]
2.3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为因变量(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0),以LVEF(实测值)、cTnI(实测值)、心功能分级(Ⅳ级=1,Ⅲ级=0)、BNP(实测值)、NT-proBNP(实测值)、DKK3(实测值)、SDC4(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cTnI、心功能分级、BNP、NT-proBNP、SDC4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和DKK3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2.4血清DKK3、SDC4水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DKK3水平与cTnI、BNP、NT-proBNP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5);血清SDC4水平与cTnI、BNP、NT-proBNP均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血清DKK3、SDC4水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5血清DKK3、SDC4水平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DKK3、SDC4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0.798、0.921,二者联合预测优于血清DKK3、SDC4单独预测(Z=2.067,P=0.042;Z=2.991,P=0.002),二者联合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89.33%。见图1、表5。
图1 血清DKK3、SDC4水平预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
表5 血清DKK3、SDC4水平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心肌虚弱、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求,同时伴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升高等症状[10]。最近,新型诊断工具和药物的发展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预期寿命[11]。然而,尽管循证药物和设备疗法取得了突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结局依然较差,患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这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负担[12]。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改善至关重要。本研究比较了随访期间统计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预后不良组cTnI、BNP、NT-proBN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提示预后不良组心功能损伤较为严重。
DKK3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其在内皮和肌肉中高表达,并被确定为有效的肿瘤抑制因子[13]。据了解,DKK3与心室重构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保护细胞因子[14]。同时,有研究发现姜黄素上调了DKK3的表达,进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15]。由此表明DKK3在心力衰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将选取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Ⅲ级和Ⅳ级,结果显示,与心功能Ⅲ级患者比较,Ⅳ级患者血清DKK3水平降低,且预后不良组血清DKK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提示了血清DKK3水平可能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有关。
SDC4作为一种主要的内源性膜相关受体,带有硫酸乙酰肝素链,在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它具有蛋白质核心,并与多糖的线性链共价连接,在许多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作用[16],例如,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调节细胞迁移、细胞黏附和细胞骨架,是一种理想的抗癌治疗靶点[17]。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功能Ⅳ级患者血清SDC4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预后不良患者血清SDC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提示血清SDC4水平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证明了SDC4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例如SDC4被认为是压力超负荷导致心力衰竭的关键因素[18],并且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表达,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重塑具有相关性[19-20]。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心功能分级、BNP、NT-proBNP及SDC4均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DKK3是独立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DKK3水平与cTnI、BNP、NT-proBNP均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SDC4水平与cTnI、BNP、NT-proBNP均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DKK3与SDC4联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显示,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1,灵敏度为90.00%,明显高于DKK3和SDC4单独预测时的AUC,揭示了二者联合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DKK3水平降低,SDC4水平升高,且二者联合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的价值。但关于二者在心力衰竭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试验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