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3-12-26张文萃闫静茹
张文萃,闫静茹
(河南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不难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与人和钱打交道,应具有敬业、诚信、合作精神等必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完美契合,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1]。其涵义及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3]。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每个人都应该让爱岗敬业成为一种习惯,保持爱岗敬业的态度。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又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
二、课程介绍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包含工程项目从规划、决策、实施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掌握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管理工具在工程项目的应用特点,培养学生有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层面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掌握不同阶段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过程和方法;熟悉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内容和常用的网络计划技术;理解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二)能力层面
熟悉各类组织工具的表达方式,能够对实际工程组织模式的类型、优劣做出判断;能够设计满足自身要求的调查问卷,熟悉调查的重点;能够运用PDCA循环原理对工程质量问题开展分析;能够针对简单结构的工程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并合理优化。
(三)价值层面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索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理解个人责任担当,形成务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实施路径
(一)设计思路
1.知识层面: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存在,虽然教学效率高效、直观,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比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5]。
2.能力层面:由问题导向转为成果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搭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协同的桥梁[6]。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由问题导向向成果导向转化,对成果的追求会引导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因此,教学不能脱离对成果的追求而去钻研问题。
3.价值层面:由单一知识传授转为学生全面发展。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育,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的“三观”。
综上所述,以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导向,立足建筑行业项目管理领域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研讨课程等方式优化本学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另外,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注重课堂设计,制定教学执行大纲,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等,课堂结束后及时收集反馈意见,注重教学改进[7]。
(二)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体系
(三)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课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工作。课中以讲述课程知识点为主,应用Why—How—What黄金圈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在线下教学中,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课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深刻剖析;课后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同时布置下一次课程的预习内容。
1.课程精讲。课程精讲时要做到有的放矢,“精讲点拨”,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8]。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学习中,要以组织论及目标控制基本原理作为精讲板块,让学生了解现代大型地产、建筑公司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意识。
2.小组讨论。讨论式教学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式之一[8],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相互认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考查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4.查阅文献。教材有时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论著往往又偏重于某一方面。因此,好的综述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
5.课后作业。教师应针对学生当天的学习内容情况布置习题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书本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
五、实施效果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能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传统课堂教学思政资源有限,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很难做到融合统一;现在的课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实现了价值引领
在高度上,要明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将课堂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在深度上,课程思政作为构建“两个体系”的有效切入点,要从课堂教学切入,着力优化课程设置,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在广度上,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不仅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所有课程都有育人职责[10]。
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创造了条件。从本质看,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将二者完美结合。
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政元素,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通过文章、视频等对都江堰、长江三峡等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把课程思政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深剖案例中隐藏的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郑守仁院士的事迹,真切感受到建设者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正面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使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也能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