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政教学策略

2023-12-26陶爱翠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2期
关键词:时政素养材料

陶爱翠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学校 安徽合肥 231600)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顾宪成就曾指出读书人不仅仅要读好书,还需要关心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学生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时政新闻融入教学是引导初中学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培养时代青年的有效途径。

时政材料入教学,很多思政老师都在进行尝试,尤其是九年级的老师,更加关注时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运用。笔者通过对一线老师的问卷调查和知网搜到的论述来看,目前多数教师在进行时政教学时,在内容选择上,多根据课时教学需要在自己浏览的材料中进行挑选;呈现方式上,多根据课时目标的要求,口述或通过教学课件、视频等方式呈现情景材料;价值体现上,大都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完成教学目标。选择的新闻内容、呈现的方式、传递的价值,学生喜欢不喜欢,感不感兴趣,能不能起到共鸣,教师关注较少,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关注较高。对于这样的时政教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材料的传递者,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完成教师预设的课时任务,至于学生思维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关注自身以外的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等核心素养提升有限。

初中学生成长迅速,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时政材料的兴趣、关注点、价值取向理解不同。选择时政材料时,教师要倾听不同年级学生的心声,可以根据课情、教情、学情,逐渐放手让学生收集、整理、汇总、提取信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时政教学成为学生自觉关注家国世界的窗口。

新课程标准提出“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特点,强化时政教学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分层、一体化设计,学生才会在有进阶、有梯度的整体设计教学中成长,落实核心素养。

一、七年级走近时政,关注社会

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有趣、好玩的时政内容。当然,同是七年级的学生,不同学生接触到外界信息也有所区别,对新闻感兴趣的点也有些差异。怎么样才能找到每一届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政材料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教给学生寻找时政材料的途径,告诉学生可以寻找的大致范围,给予学生下节课需要展现的时政内容主题。具体到哪一则时政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挑选和整理。为了赋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自主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愿,可以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经过讨论、整理,选择优质的时政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当然教师要对小主播们进行初期培训,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还不强,在数量上降低要求,每周每位学生收集两三条即可。对材料的选择要求也需要相对简单,内容真实、传递正能量即可。至于材料的长短、形式、时效等方面,最好不做过多的限制。这时段,学生收集的新闻可能大多是生活趣事。比如谁家的猫爬上很高的树,恐高下不来,引来路人围观,某路人打电话报警,119人员通过架云梯成功解救。又比如路怒族因为加塞问题在路上起争执,因为斗气车辆停在路边影响交通,交警进行劝离。这些时政趣味性强,充满了“烟火气”,但思想价值不高,学生也只是对寻找到的时政材料进行原文播报,很少去做选择和评价,很难就时政材料发现与书本知识相关的点,对个人兴趣关注较多,对社会公共价值关注较少。

对于刚刚接触时政的学生来说,要通过对时政材料的收集、播报,引导他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丰富他们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播报的过程中,可以让其他同学提建议,教师也可以就时政内容、呈现形式、播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指导。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材料收集、信息提取、价值考量等方面素养都会得到提升。学生也会在一次次的收集和播报中扩展自己的关注面,继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乃至关注世界。

二、八年级走入时政,感悟社会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当下社会发生的事件,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感知社会生活。

不过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冲突时,还会依赖感性经验,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和求异思维,会怀疑老师和课本中的解释,有时会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意见不同时还喜欢争论一番。基于八年级学生逐渐发展的思维品质,加之七年级一年的时政素养培养,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材料选择要注意时效性,最好是一周前发生的时政事件;选择的内容要准确,选取的时政材料和学过的课文内容有一定相关性且具备一定的价值内涵。此外学生也不能仅是在讲台上把新闻说出来,播报的新闻材料还应链接到学习过的书本知识,结合道德与法治课近期学过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关于时政内容选择的平台,教师可以提供较明晰的范围:新华社、CCTV、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一些主流媒体或新闻客户端。方向明确、要求具体,学生选择的时政新闻,无论内容还是价值的传递,都有了提高。

例如,2021年笔者所带的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时政素养培养,学生在时政素材搜集方面驾轻就熟锐力,在素材内容选择方面得心应手,选择素材时对背后的价值也有考虑。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在湖南长沙逝世。笔者搜集了袁隆平先生的事迹材料,准备在第二天的道德与法治课上讲授,希望学生在袁老爱国敬业、淡泊名利、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召下,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澎湃热情。5月23日,当笔者走进课堂时,感觉到班级里充满不一样的氛围。思政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固定的新闻播报时间,通常这个时候小主播们已经准备好了时政播报的主题、主题播报需要的背景,并在黑板上写出播报后所要思考的问题,同学们也会在等待老师的过程中,小声讨论着该如何回答主播们设置的问题。那天肃穆的气氛,让我不自觉地抬头看向讲台,多媒体黑色屏幕上,烛光里遗像中的袁隆平先生显得格外安详,学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袁爷爷。默哀结束,当天的新闻主播在播报了袁隆平去世这一令人泪目的消息后,又插播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生平简要事迹、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最后又联系我们正在学习的八下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什么要珍惜受教育权?学生探讨了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作为学生,我们要自觉履行义务,同时要珍惜受教育权利,以袁老先生为榜样,传承优秀共产党人精神,树立为国为民远大志向,最后学生齐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准备的材料和价值引导没有派上用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超出我的预期。那节课及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都安静和认真了许多。

“选取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能够服务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学生在选取、加工、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辨析能力;孩子更了解孩子,他们自己选择案例在同龄人之间传递正能量,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引起共鸣,也更易于他们了解社会、感知社会。

三、九年级走出时政,参与社会

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初中阶段时政素养培养意在让学生未来能理性参与社会,愉快地进行社会生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快,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有很强的求知精神、探索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根精神,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相比七、八年级有了质的提升。基于九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对时政案例的选择、呈现形式、价值导向、与书本知识的链接、跨学科跨年级重构等方面,教师都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帮助学生走出时政,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

以九年级上学期为例,要求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国家大政方针,在选择时政案例时除了要保证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之外,还应注意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九年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选择无论是内容广度方面还是思考的深度方面都应有所拓展。从笔者现在教学的九年级学生来看,他们选取的时政材料有关注中国文化的“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强调通过推动文物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进文明交流借鉴”方面的材料,问题设置上不再是单一问题,而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推进: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准备?如果能成为安徽省博物院讲解的志愿者,我们可以向国际友人传递哪些民族文化?

九年级学生时政材料内容针对性更强,能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对问题有了逐渐深入的解析能力,有了一定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选取的时政材料中还有关注国家主权方面的“外交部就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发表声明”方面的材料。播报结束,学生跨学科设计了问题: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此时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彰显我国强大的最好方式吗?学生们讨论后达成共识,我国目前虽然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需要我国正视矛盾想科学应对之法、正确解决之道。我国需要在变幻莫测的国际争端中,更加冷静克制,当务之急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让国家“强起来”,青少年更应该励志图强,为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三年的时政材料的搜集、筛选、整合、感知、理解、内化,三年时政精神的熏陶,学生时政素养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面对现实发生的问题时能够不盲目、不冲动,保持理性、积极思考。

新课标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道德与法治课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一条条时政新闻的浏览、选择、重组、建构,打开了学生看世界的窗口;对时政材料的加工和对课文知识的链接,实现了课本知识的复盘、再现和内化;结合时政材料做出的一个个价值判断,学生看家国世界的眼光更加立体;跨年级跨学科的问题设计,不再是对传统对知识点的零散识记,而是有了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时政入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主动权让给学生,着眼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时政入课堂,可以有多种教学策略,也可以是多种教学策略融合,但无论何种策略,教学都要立足于“立德树人”,都需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指向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室很小,空间有限;教室很大,时政教学着眼于未来、放眼于天下。

猜你喜欢

时政素养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