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瓶颈与突破
2023-12-26郑文年
陈 辉 郑文年
(1.淮南第二中学 2.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 安徽淮南 232000)
在2020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又被提升到重要地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中学教师而不是教育专家,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广大普通中学来讲是全新的尝试,它涉及教师、学生及校外专家,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淮南市近几年的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每所学校都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但在各自学校和省市教研室、大学教授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均开发出了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实验,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取得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明显改观
淮南市各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淮南一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淮南二中的《化学(必修)同步作业》、淮南三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校本教材,均受到普遍好评。这些校本课程的推行为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对教学目标知识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的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颠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升华,迅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学习方式更加科学
校本课程开发和学习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是学习时空的变化。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利用暑假走进生产实际,他们的学习场地是生产车间、资料分析室、污水处理站、实验室、图书馆等。他们目睹了空气中的氮在水和煤的帮助下是如何生成硝酸、尿素等化工产品,也感受到了不同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条件下原料的利用率、能耗、污染、经济效益的区别。他们从封闭的小课堂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解放了身心,开阔了视野。由此我们教育者应深刻地认识到: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也是人生的教科书。
第二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再是预先呈现的书本知识,老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伙伴、参与者。在这里,工人师傅、技术讲解员是我们最好的向导和老师。相比之下,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活动能力反而不及学生,常常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请教。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过程和方法、重交流与合作、重体验与应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新课程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第三是学习情感的升华。一是对化学的情感:“化学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挥挥魔棒就能将空气、煤、水这样普通的物质造就成30多种化工产品”“化学是一把双刃剑,生产硝酸造福了人类,同时又造成了大量的污水和有害气体,我们要利用化学知识兴利除弊”。二是对家乡的情感:“淮化集团的硝酸产量已跃居亚洲第一,作为淮南人,我深感荣幸和自豪”“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淮南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与淮化集团的污染治理不力有一定关系。但就淮南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可关闭它,建议有关部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改善淮南环境”。三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感:“要想真正地了解化学的真谛,就要到化学世界里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去深入地进行一次研究”“研究性学习很辛苦也很快乐,从中不仅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身为组长,我的计划、分工、组织、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我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三)教师成长更为迅速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种帮助教师提高各种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使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教学行为走进实践、走近科学、走近技术,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积极进行团队合作开发。比如两位任教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在个人创造和教研组团队合作的共同努力下,就分别成功举行九年级市级公开课《初探牙膏中的成分和性质》《实验探究蛋壳的奥秘》。她们在创造性地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与校内外同仁交流,主动向省市教研员请教,迅速提升了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很快发展成为教研并进的优秀青年教师。
二、面临的瓶颈
(一)开发理念滞后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解决各自的课堂问题,教师之间互相合作程度低、互相依赖性较小。当新课程改革的措施要打破这种传统工作方式时,部分教师主观上会排斥课程改革。多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是教学工作负担重、进行实践研究时间有限;同时有部分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十分崇拜传统的教科书,这种传统思想与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得部分教师没有主动学习相关理论,因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对滞后。
(二)缺乏专家指导
部分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仍然有部分教师“以学科为中心”。事实上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主要进行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交流、探究、操作等特长,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参与面较狭窄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主要是少数教育理念新颖、业务能力精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目前还没有实现各个教研组老、中、青教师的全员参与。因而,广大中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没有参照模式
目前,校本课程的实施还没有一套适合于各个学校的可操作的成功经验,尤其缺乏相关评价方式。当前实施的校本课程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没有充分展现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五)开课时间有限
在本轮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开展之初,广大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课时不够,因而出现了教师要求学校增加周课时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校本课程开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开课时间的限制,学校由于课时总数有限,不可能简单满足部分教师增加课时的需求。
(六)升学压力影响
因中、高考升学竞争的客观影响,加之目前高考试卷仍为全国统一命制,虽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但无法反映各省地方特色,故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前考试模式下有一定的弱化、边缘化。
三、瓶颈的突破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学校和相关部门要给予重视,加大教师课程开发培训的力度,以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其实,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当务之急,学校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补课”,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除了个人主动通过书本、网络学习之外,年级备课组、学校教研组集体观摩、开展研讨活动,以及近年来由市教师进修学校每年不定期举办的面向全市骨干教师的专家、学者报告以及各校的暑期专业素质培训正逐步转变着广大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自主寻找教育专家
为了弥补中学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我市多所中学积极与市教育局教研室、省教科院联系,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做报告,面对面地交流指导;并通过省、市化学教研员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使中学化学教师能在大学教授“手把手”的指导下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做既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又能加快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三)组内合作共同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问题,各校领导逐步制订了合理的教科研激励机制,充分提高了教研组老、中、青教师全员参与的热情。笔者以“探究八公山传统豆腐”为课题参加省赛获奖之后,学校立即要求丰富、完善参赛课程,最终在学校化学组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开发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熟悉我们的特产——八公山豆腐》。该课程历史学习主题主要包括“八公山豆腐的起源与流传、发展变革、制作工艺、营养保健、中国豆腐文化节以及八公山豆腐的未来”等;物理学习主题为“八公山豆腐中某些成分与性质的检验”,主要包括蛋白质的鉴定、钙离子的鉴定、滤液是否为胶体的检验、豆腐是否具有还原性的检验等。紧接着全组又合作开发了物理类校本课程《调查我们的水源——淮河》,主题为典型地段淮河水pH的测定、淮河水耗氧量的测定。
(四)自主创新开发模式
1.课题研究模式
通过实际开发我们发现,教师依据欲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初步确定研究范围,分解出研究子课题,指导学生在网上收集资料,到厂矿企业的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小组成员进入社区访谈、深入工厂实地调查,共同完成某一子课题的方式最为行之有效。
“课题式研究模式”的意义主要在于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非结果。因为课程本来就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是校本课程追求的理想状态。
2.优质课比赛模式
安徽省每两年举行一次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赛前各地市都会举行市级选拔赛,由此产生了先校内全力合作迎接市级比赛,后全市范围内的校际合作迎接省级大赛的优质、快速开发校本课程模式。淮南市在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中校本课程开发获系列奖项:2009年、2017年笔者分别以《探究八公山传统豆腐》《初探茶叶的成分与性质》获省二等奖;2011年淮南五中张和杰老师《初探香烟烟雾中的某些成分》获省第一名、淮南四中尹小艺老师《维生素C的性质探究》获省二等奖;2013年吕旭东老师《探究亚硝酸钠的性质》获省二等奖;2022年大单元教学《乙酸和乙醇》第三课时《酿造》,夏万燕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凤台县醋厂,充分展示了米醋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营养价值及其化学原理,广获评委好评,摘得头名。
(五)灵活可变的开课时间
虽然学校课时总数有限,但各校均想方设法解决,有的学校选择在固定时间开设校本课程,如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时间开课;有的学校选择在某一特定阶段集中开课,如文化艺术月期间,每天下午第三、第四节课开课;还有的学校选择在学期结束时分配好任务,开学第一个月内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课开课。
(六)中、高考方案的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方式更加灵活,本、专科院校均出现了自主招生的新模式,为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辟出了一条升学的“绿色通道”。随着课改的进行,中、高考的导向作用必将促进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将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各科核心素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结语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是一项有益的复杂工程,如何进行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广大中学化学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主体,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实践过程,尤其是关于课程开发、师生表现方面的有效评价方式,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各个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坚持实践,力争早日开发出适合本校师生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