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研究
——以“壮美广西”课为例

2023-12-26袁春剑黄春玲

教育观察 2023年28期
关键词:理论课应用型政治

袁春剑,黄春玲

(1.贺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贺州,542899;2.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专题式教学是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壮美广西”课是贺州学院重点建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从2019年至今已开设5季。“壮美广西”课的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是一项以专题式教学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积极探索。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理念对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反之,就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深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使学生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思想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且不断外化为实践行动,成为具备优良品德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二,必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课程育人功能。课程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4]“壮美广西”课既有理论专题,也有实践专题,并且每一专题都将德育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如第二季的“民族团结”专题、第五季的“团结和谐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阐述了中华民族注重团结互助的优良美德;第二季的“人才强桂”专题、第四季的“推动科技振兴:培育建设壮美广西新人才”专题,通过讲述优秀人才事例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不畏艰险的优秀品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课程育人贯穿专题式教学的全过程,契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

第三,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中明确应立何种德。国家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题内容适时引导青年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爱国者、励志者、求真者、力行者,积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二、打造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专题式教学多以单个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创新性有待提升。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更多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方法要与专题式教学内容相匹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更应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可以从创新教学团队、授课方式和授课地点等方面展开。

第一,组建多元教学团队。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应依据不同专题内容组建不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既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又要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代表。每个专题以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主的同时,还要邀请熟悉相关专题的其他教师参与,如法律、艺术、历史、语言等专业的专家学者。此外,还要依据不同专题内容邀请学校领导以及所在市的党政相关领导、乡镇工作人员、法官、律师、医生、企业家等参与专题式教学。这种专题式教学团队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团队成员选拔上岗,二是团队成员背景多样,三是团队成员兼收并蓄,四是团队成员合作教学。因此,以专题组建教学团队,将不同专业背景教师、不同行业代表凝聚在一个专题教学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以“壮美广西”课为例,在“富民兴桂”专题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讲述基层扶贫工作,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民生“一切为了人民”的深刻内涵,学校邀请村党支部书记为学生现场讲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民族和歌”专题中,艺术学院的教师带领艺术专业的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民族音乐课融为一体,为学生上了精彩非凡的一课;在“法育未来”专题中,学校邀请法官和检察官为学生呈现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第二,采用多元授课方式。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灌输模式,积极采用访谈、辩论、讲座、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推进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一体化,不断向学生呈现一堂堂丰富多样、别具风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课程采取“讲授+互动”的模式,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课前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就专题内容开展集体备课,就主讲内容进行集体研讨、政治把关、丰富内容;二是课中教学阶段,首先主持人开场,介绍主讲教师和主题背景,其次多名教师依据专题结构依次授课,最后学生问答、师生互动;三是课后总结阶段,每个专题的团队在授课结束后要对该专题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改进与完善建议。

第三,走进多样教学场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地大多局限在相对固定的教室,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资源,积极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依据不同专题情况,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博物馆、纪念馆、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题课内容知识,“壮美广西”课走进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黄士韬故居纪念馆、飞碟公司博物馆、平桂区党史方志馆等。例如,在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贺州多民族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等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的认识,不断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坚持问题导向的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精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并在问题意识导向下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专题化教学模式。[6]一堂接地气、有深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更要聚焦热点、突出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题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设计专题式教学内容。[7]聚焦热点前沿、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题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紧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又要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全方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着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壮美广西”课从建设到开课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设计专题式教学内容时既立足于国情世情,又着眼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学校所在市的发展情况。“壮美广西”课主要聚焦于当前政治、经济、民生、民族、历史、生态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并以此设置六“壮”、六“美”的六大板块。具体如下:经济实力“壮”起来,发展质量“美”起来;民主法治“壮”起来,民族团结“美”起来;民族文化“壮”起来,精神文明“美”起来;民生保障“壮”起来,人民生活“美”起来;绿色发展“壮”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管党治党“壮”起来,政治生态“美”起来。围绕这六大问题与内容,“壮美广西”课专题式教学设置了6个理论专题和1个实践专题。

“民族团结”专题主要通过理论讲授、现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和谐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秉承民族和谐发展大义,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人才强桂”专题立足广西经济发展实际,以人才观、校史观、“东融”战略为视角,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奉献青春与力量。“唱支山歌给党听”专题通过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历史发展和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示一幅广西生动的壮丽景象。“富民兴桂”专题让学生与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互动交流,以此培育学生的为民情怀,激励学生自觉担负起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共同愿景的时代责任。“山韵水秀”专题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广西贺州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及新时代大学生生态人格自我培育等内容教学,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人格的自我培育能力,拓展生态认知、丰富生态情感,磨炼生态意志,投身生态实践。“法育未来”专题通过讲述广西法治故事,解析生活法治案例,邀请法官、律师等以案说法,权威解读,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守护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实践专题,将体验式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参观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结合专家的历史溯源和理论探寻讲解,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守护与弘扬中华文化之美。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内容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既要立足地方和区域发展情况,更要将世情、国情、党情及应用型本科高校校情融合在一起,力求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地方故事和民族区域故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的获得感。

四、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

进入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以班级管理为主并采用“教师—学生”单向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信息技术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赋能,为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与考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使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现有效融合,既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也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多维教学管理。为了能够全过程高效掌握学生各方面动态,更加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专题式教学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对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一是建立专用的微信群、QQ群或钉钉群,适时将课程预报、课程内容、参考书目发至群中,并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线上讨论,线上为学生答疑解惑。二是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适时在公众号推送课程预告、新闻报道等内容。为强化管理,课程微信公众号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学校党委宣传部,还要善于利用H5等支撑技术手段。三是利用微助教、微弹幕、Hi现场等技术强化课堂内的互动与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签到、答题等情况,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贯通。四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任一位助教进行教学管理。助教需要负责小组的答疑解惑、收发作业、登记成绩、出勤签到等日常教学工作。为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小组名称可以根据学校校训命名。如“壮美广西”课依据贺州学院“自强、自立、求知、求真”的校训,设立求知组、求真组、自强组、自立组四个小组进行教学管理。因此,这种课堂管理可以概括为“点”“线”“面”融合管理模式,即主讲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点,负责专题课程讲授;助教作为课程管理的连接线,对接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工作;小组学生作为课程客体的主体面。通过“点”“线”“面”三者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要采用全过程综合评价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大多重结果轻过程,并且以期末成绩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甚至有些学生抱有期末突击背书以应对考试的态度。因此,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9],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必须探索的道路。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需要将传统的结果考核变为全程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以学生参与课程的全部表现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课程考核可以采用学习积分制。每个专题式教学均会采用微助教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并使用微助教登记学生的学习积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且机会均等的方式获取积分,如在每个专题式教学过程中都会采用微助教讨论、微助教点答、随机提问、才艺展示等多种互动模式,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微助教都会自动累计积分。每一专题结束后专题教师负责人会在微助教平台发布课程考核作业,评出等级后会计入学生考核积分。全部专题式教学课程结束后,课程助教老师会评比出每组的“学习之星”,并对其予以表彰。“壮美广西”课采用这种全过程综合评价方法,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而且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好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断增强其时代性与方向性,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为突破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革,促使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体系更加完善,从而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应用型政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