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成为学生真正的人生导师

2023-12-26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徐州2213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教师应智能心理

◎ 余 飞(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徐州 221300)

昨日,接到一位亲戚的电话,诉说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孩子今年刚上初一,学习非常用功、刻苦,成绩特别优秀,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全校前二十名。家长、老师都为之高兴,同学们也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他自己更加上进、努力。但最近考试中,由于作文扣分较多,他考了班级第二。其实应该说是很好了,但班主任、任课老师找其谈话,大谈成绩的好处,说如果成绩掉队,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还强调,下次考不好,要给一定的处罚。孩子回家后头痛不已,但对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还要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家长着急,打电话四处求救。

我放下电话,心情特别沉重。这些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帮助这个学生,而措施如何就需要反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人、成才,这样一个十分自觉、认真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能走多远呢?最终能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吗?本应活泼、可爱的初中一年级男生,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注下,个性还能彰显吗?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中旋转。

当今的基础教育,虽说实行素质教育多年,在理论、实践上探索出不少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不少文件、措施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清楚素质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也最清楚自己是如何做的。我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批评、指教谁,但不争的事实在说话。如果从长远计,为孩子真正着想,我认为一线教师要成为教育第一反思者、学生人生的规划者、学生心理问题的解惑者。

一、教师应成为教育第一反思者

教育改革靠谁来推动?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上级领导。毋庸讳言,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大体确实如此。但一味地去等政府政策,去要上级文件,实属被动,且十分滞后。因为一项政策、文件的出台需要大量的调研、研讨和审批,等你想要的“精神”出来了,你的精力没了,你的干劲也没了,何谈去实施?

教师自己应该敢于担当,做教育的第一反思者。因为我们在教育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最清楚。学生如何教?教材如何处理?教师最有发言权。有的老师可能反问,那“高考”“中考”是指挥棒,我们的反思和他们接不上轨,考不出好成绩,学校领导就不会高兴,上级更不满意,那我们怎么办?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

第一,“高考”“中考”的“精神”是从哪儿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从教育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检验教育实践成果。这样看来,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是指挥棒的真正源头。

第二,一线教师要真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反思是否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不能千人一面或几十年不变地按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走下去。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已经千变万化了。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自身做起,大胆充当教育的第一反思者,也许能积极推动整个教育自下而上的改革。那时,中国教育会迎来不一样的春天。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的规划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教育的主力军当然是教师。《纲要》同时还强调,中国社会需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明确告诉教育工作者工作的一个方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三者显然不一样。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去做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一理论有助于老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去更好地了解学生,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施教育教学。

第一,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发掘学生潜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

第二,是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指导他们采用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

因此,一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的人生规划者。尤其在中学,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智能的基础上,和学生、家长一起研究和制定学生的成长计划。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学生观”“教学观”,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有人认为,其中的“解惑”是解“学业之惑”。我认为这仅是其一,更多应是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当然,我们无法设想当年唐代人心理上是否有困惑,但今天的学生心理困惑是特别多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惑者。

目前,学生成长受外界影响特别大。有来自社会的,如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体的不良信息和游戏;有来自学校的,如过重的作业、繁重的课务等;更多的来自学生家庭,如留守问题、单亲问题、寄养问题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多多少少在心理上存有困惑,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引导,学生可能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乃至误入歧途,遗憾终身。

因此,一线教师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健康的心理、艺术的方法,来关注引导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这样说来,好像教师任务很艰难,其实不然。只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营造温馨、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积极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的心理困惑必然会减少。正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其自身特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牢牢记住和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应智能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心理感受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