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时代表达

2023-12-26张雅瑄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9期
关键词:哪吒动画电影受众

张雅瑄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灵感来源。国产动画电影大多由神话作品改编而来,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要立足当下时代,传递符合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现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国产动画作品的创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长期以来,欧美动画和日韩动画凭借其较高的制作水平,抢占中国市场,挤压中国动画电影的生存空间,导致国内一些动画电影不得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忽略了本土特色。比如,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小白的面部造型被质疑抄袭迪士尼,缺乏本土特色,该片导演黄家康这样说道:“之所以选择西方化的面部造型结构,并且简化了融入到面部中的旦角妆容,是因为希望让角色看上去更加内敛一些。这样的微表情可以让观众看到更真实情感,令观众共情。”[1]动画电影《新封神:杨戬》在音效、画面、特效方面制作精美,但是在剧情内容上被观众吐槽逻辑不通、晦涩难懂。这些质疑声暴露出某些动画影视作品流于表面。人物形象、画面呈现对于影片来说是“形”,透过人物和故事背后要表达的主旨内涵是“神”,形神兼备才能让国产动画电影走入观众心中。影视创作者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立足时代、立足社会,让动画影视作品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 大众审美的现代化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电影的结合是一种“新”和“旧”的结合,电影创作不仅要符合神话或者古代故事的基本事实,而且要结合当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在形象塑造方面,不同时代对于同一个角色有着不同的塑造方式,《哪吒闹海》(1979年)和《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都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哪吒作为原型创作的,在形象塑造方面,《哪吒闹海》根据《封神演义》所描述的面色红润、金光射目、手套金镯、腹围红绫的一个小孩儿形象,融合了年画、剪纸、戏曲等传统元素,创作出了一个可爱生动、行侠仗义的小英雄形象。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则颠覆了以往的可爱萌娃形象,增加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呈现出齐刘海、烟熏妆、黑眼圈、吊儿郎当的一个街头小混混形象,说话的方式也更自然,贴合实际,“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更是成功“破圈”。在对哪吒父亲李靖的形象塑造上也有所不同,《哪吒闹海》中的父亲形象是一个严厉、大义凛然,为了百姓牺牲小我的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李靖在严父形象上多了几分柔情,不善言辞却甘愿为儿牺牲,工作再忙也会陪伴家人,反映了很多现代家庭的真实面貌。

在影片主题方面,动画电影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传达的精神从英雄式的自我牺牲到人性化的抉择。《哪吒闹海》中的哪吒自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掌握兴云布雨权力的四海龙王,他本可以取胜,但是为了父母,哪吒在大雨中对父亲说“爹爹,我把自己还给你”,通过自刎保护了家人和百姓,凸显了仁、义、孝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增添了影片的悲剧色彩,大量的人神打斗场面也满足了人们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心理追求[2]。《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则更加注重哪吒内心的表达,挖掘人物深层次的心理动态,从而使观众有情感共鸣。哪吒成长路上有很多艰辛,他从出生就被陈塘关百姓歧视,也经常任性闯祸,是家人和师傅一直在包容他、呵护他,用爱陪伴他。很多人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被家人包容的自己,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支持自己的亲人而动容。《荀子·正名》当中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人本性中的爱好、厌恶、喜欢、愤怒、悲伤和快乐叫作情感,情感是可以通过思考、积累、学习而进行改变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正如哪吒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看出,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变化,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不再是非黑即白,大家渴望看到一个立体、真实、契合时代发展的人物形象。

在故事内容方面,提到国产动画电影,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一系列面向低年龄段儿童的作品。低幼化的动画作品获得儿童的喜爱之外却流失了大量成人群体的关注,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改变了这一局面,国产动画电影开始由“低幼化”向“全龄化”转变[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根据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进行改编,对孙悟空和唐僧的人物形象进行大胆重塑,给原本顶天立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形象增添了许多“不完美”,板直的身材、火红的头发、外表不羁却内心悲苦的中年大叔形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英雄的模样;唐僧也由原来的成人形象变成了一个幼年的孩童形象,既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崇拜心理,也能让成年人有更多新的发现。其人物关系不仅仅停留在原本的师徒关系上,还体现了更多的友情和亲情。影片中的江流儿是孙悟空的铁杆粉丝,哪怕孙悟空法力尽失也始终称其为齐天大圣,“齐天大圣孙悟空,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啊,就是十万八千里”,嘴里一直会念叨的戏文就是他对孙悟空的信任和崇拜,相较原著中的唐僧用紧箍咒来教化孙悟空,江流儿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真心唤起孙悟空的自信,使孙悟空从法力尽失到王者归来,从冷漠自私的猴子成为充满温情的“人”。影片打破常规,丰富了受众情感体验,使受众一步步振奋精神,仿佛从孙悟空的身上看到了不断成长的自己。

2 叙事边界拓展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表达不能局限于故事的叙述,要拓展叙事边界,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虽然国内大部分的动画电影是以神话故事作为基础进行创作,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可以运用。

2.1 传统工艺

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中的人物形象方面多来自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杨戬戴的头巾来自敦煌的蓝染工艺扎染出来的布,身穿的白袍采用中国传统的云气纹样式,脚下的木屐是我国最古老的足衣木屐中的一种;巫山神女婉罗跳舞时的头饰是以魏晋时期贵族女性的头饰——花树状金步摇为设计灵感;申公豹的形象参考了竹林七贤中的“酒仙”刘伶;婉罗在空中跳舞的场景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表演舞蹈时吟唱的曲目取自魏晋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在服装、道具、人物形象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2 戏曲元素

戏曲元素也经常被运用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白蛇:缘起》的女主角小白的形象设计借鉴了传统戏曲闺门旦眼妆的画法,在双眼和鼻翼周围晕染淡淡的粉色腮红,眉眼之间用桃红色大面积晕染,搭配上挑的墨黑色眉毛,营造出一种端庄大气、温柔内敛的人物性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混沌妖王在妖洞中唱的《祭天化颜歌》属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态之一——昆曲。

2.3 诗词文化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没有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从史料中梳理了李白和高适的人生历程,将《别董大》《将进酒》《行路难》等48首诗巧妙地融入其中,讲述高适和李白的旷世友谊,呈现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诗人形象,不仅具备观赏价值,也兼具教育意义。影片结尾处高适回京时说“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将影片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式浪漫。

2.4 民俗文化

《雄狮少年》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动画电影,以岭南醒狮文化为主题,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捕捉和刻画,讲述了三个留守少年组成舞狮队一起追梦的青春热血故事。国潮元素在该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醒狮、回力鞋、祠堂建筑、充满烟火气息的小镇、带有闽南语和客家话的配乐,将中国传统艺术赋予现代的美感[4]。

2.5 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人们居住和娱乐的场所,是电影中交代故事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可以从建筑风格判断故事发生的地点,快速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当中。《大鱼海棠》中主人公椿住的圆形建筑,源于福建的永定土楼,是典型的客家土楼建筑。福建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电影中的主场景“神之围楼”——承启楼,规模巨大,高4层,楼4圈,上上下下400间。承启楼里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描述了楼里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画面。《大鱼海棠》将建筑之美融入了电影表达,赋予了中国动画电影创新型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5]。

动画电影将诗词文化、戏曲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融入作品创作并传播给受众,不断增加了自身的广度和深度,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营销方式立体化

3.1 确立目标受众

目前我国的动画电影正向全龄化方向发展,影片不仅要能够受到儿童的喜欢,也要让年轻人和中老年人能引起共情和共鸣。在营销初期,营销团队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市场环境、目标受众进行细分和筛选,包括对目标受众的喜好、习惯、年龄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依托大数据选择匹配程度高的演员或者配音演员。在故事创作中,要依据受众的喜好和当下的流行趋势,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激发受众的认同感。

3.2 精准定位传播渠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宣传方式是单一的点对面的形式,传播范围有限,无法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不仅可以举行线下的电影点映活动,还可以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宣传。不同社交平台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平台特色进行精准投放,发展每一个潜在用户。微信作为当下用户基数最庞大的社交媒体之一,要善于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建立一个小型社区;微博则可通过利用热搜、制造话题、意见领袖的宣传等扩大信息覆盖范围;抖音因其短、平、快等特点,发布影片中的精彩片段或者精彩配音可以快速给受众留下印象。如,《长安三万里》中的经典台词“轻舟已过万重山”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并将其用作视频的背景音乐,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豆瓣、知乎等发布观影之后的感想,传递更多影片的相关信息。

3.3 “电影+”跨界营销

票房是考量影片质量的标尺之一,除此之外,还要看影片能否引发“长尾效应”。随着营销渠道的多样化,原本依靠传统的投放广告式的营销方式是不够的,要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在这方面“迪士尼”和“漫威”系列电影的营销具有借鉴性,电影为受众营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童话世界,并且基于电影开发了玩偶、书籍、服装、主题乐园等一系列衍生品,让“迪士尼”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国产动画电影在跨界营销方面多以“电影+音乐”“电影+餐饮”等形式出现,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同名主题曲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在各大平台发布,同时在2020年初,《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姜子牙》联动,先后推出了泸州老窖特曲、蒙牛的新年广告,在蒙牛广告中出现“大圣归来”字样[6];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和书亦烧仙草推出联名奶茶。这样的营销模式不仅能够延长电影的影响力,还将双方的优质资源进行转化,实现双赢。

4 结语

近几年我国动画电影取得很大的进步,出现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作品,但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仍然需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高创新意识,打造中国范式,让中国动画电影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途径。

猜你喜欢

哪吒动画电影受众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