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3-12-26龙跃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思政

龙跃

(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1]及《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都明确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凸显了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环节和落实立德树人主渠道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学选读”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加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凝聚在作品中的西方文明,感受西方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社会风貌、思维方式等;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强了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3]。然而,由于当代社会存在重经济效益、轻人文关怀的现实情况,也由于大学生普遍对该门课程缺乏认知,该课程往往以鸡肋和无用之课的形象呈现在我国大学生面前。“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思政实践和教学改革,以实现其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和引导培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以“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为例,从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建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以及落实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索“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以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这或将为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1 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作为一场教育革命,毫无疑问对“参与者的教育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4],也为教师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提供了导向和媒介,那就是“英美文学选读”的一线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主体,也是该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实践主体,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英美文学选读”落实课程思政的动力源泉。可以说,要在“英美文学选读”这一“西方”特征和色彩非常浓厚的课程的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任务,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思政意识。

然而,现实中不少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存在课程思政意识淡薄的问题,这是其不愿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观原因。而且,现有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体系对教师本身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5],还要具备课程思政的能力。因此,为培养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英美文学选读”的授课教师首先要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信念,要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并致力于将其渗透到课程设计和讲授的各个层面。同时,教师在选择和讲授文学文本时,不能盲从西方的批评理论和观点,而是要结合我国现实的问题,努力建构有中国意识、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

此外,课程思政不仅对作为教学实践者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还成为“外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媒介”[6]。换言之,由于“英美文学选读”的课程思政与其他思政课程具有同向性,教师队伍的建设必定趋向于融合发展,这是外语教师发展的关键点和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具体来说,围绕“英美文学选读”的课程思政建设,学院要建立课程思政的集体教研制度,成立课程教研组,建立英美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授课、督导点评等方式,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互通的同时,确保所有教师都能精准掌握思政元素并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从而确保“英美文学选读”的课程思政始终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一致。

2 建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学内容涵括英美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三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发掘其中适合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们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起来的必要条件。“英美文学选读”的课堂教学内容虽然十分繁杂,但它本身包涵许多适合于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师需要在确保对英美文学、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进行系统性讲授的基础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立场的渗透,从而给课程内容注入思政元素。

就具体教学内容而言,教材无疑是“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教学内容和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学活动的意义尤为重要”[7]。优秀的“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应该做到学术内容和思想内容并重,从而具有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价值和最明晰的架构。然而,传统的“英美文学选读”教材抑或是简单地从国外文学选集中直接节选文本,文学理论也主要沿袭国外学者的理论,文学、文学理论到文学批评三个层面都偏离了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强调育人功能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源,重新设计思政大纲,将蕴含国家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崇高职业理想的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知识中。此外,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应融入时代性,将文学文本中的话题与国内外的现实话题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课》(ThePianoLesson,1990)时,笔者结合该剧非裔男性角色被频频拘禁以及剧作家的其他戏剧人物被囚禁的经历,给学生勾勒出非裔美国民族自17世纪以来的规训和奴役史。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发生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被美国白人警察跪死的事件,探讨后种族时代非裔主体性危机的问题。笔者还引导学生将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 1926)与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FallingMan, 2007)进行比较,探讨英语文学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现代战争书写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和信念危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决拥护和平、反对现代战争的正义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这样一来,对经典作品的现代阐释赋予这些作品以时代的元素和现代的意义,也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经典作品深远层次的现实价值。

3 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

毋庸置疑,要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更加需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安排,这是“英美文学选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卓越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安排能将学生深深吸引在教学的语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并推动他们积极承担起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课程思政重在引导,贵在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是推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在教学中很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知识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知识传播和中国元素植入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首先,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红利,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该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实施效率。如笔者讲授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QQ课程群进行“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实践,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笔者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课程群将传统课堂的概念性和知识性内容梳理上传,学生得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自主学习。这部分线上资源包括课程的微课和慕课、课件、拓展性阅读文本和学术资源等等。同时,笔者布置的小组工作任务如主题讨论和汇报课件准备等也可以借助线上平台资源完成。笔者还通过线上批改作业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阶段遇到的困难,从而在线下调整自己的上课方式,设计出更高效率的课程教学活动与师生互动活动。

其次,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注意知识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具体来说,教师通过小组成果展示、学生的课堂讨论和陈述、有关作家的传记和访谈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从作家的成长背景、创作经历和作品影响中获得启发和激励,在促进学生更深地理解、内化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实现对其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最终实现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例如,在学习并讨论《简·爱》(JaneEyre,1847)和《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1813)两部英国小说时,笔者针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以及男女两性平等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倡导平等和谐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授美国戏剧《榆树下的欲望》(DesireUndertheElms, 1924)时,笔者让学生对该剧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作出对比性探讨。学生得出结论:两部戏剧在创作背景、表现主题以及人物的塑造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对比和并置研究形成了互文性,能够凸显家庭悲剧所映射出的广泛的社会意义。正是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移情作用,笔者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与社会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学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促使他们站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利用跨文化的视角来反思和批判外来文化,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

最后,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将知识传播和中国文化植入相结合的原则。不管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中国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人物和事迹,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应着力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和进行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因此,如何从挖掘课程的家国情怀、中国文化自信和人文内涵三方面将中国元素融入“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也成了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点。“把中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实施路径”[8],这凸显了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频现的传统“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中,教师促使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atsby,1925)和《推销员之死》(TheDeathofaSalesman,1949)两部美国文学作品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两部作品人物所推崇的“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美国梦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中国梦所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传统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全盘西化的局面,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中国本土最新的文学理论成果和实践作为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例如,笔者在讲授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LordoftheFlies,1954)时,运用聂珍钊老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了该小说;探讨被困荒岛的孩子们在面对野蛮、非理性和伦理秩序混乱的突发情况下,他们自身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是如何作出博弈,而他们又是如何作出伦理选择,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命运结局。通过学习,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混乱的社会现实会引起伦理秩序的混乱和伦理身份的丧失,导致人陷入困境;而人只有在选择人性因子和理性意志的前提下,才能建构起自己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身份。正是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的“文学有正面道德教诲的功能”[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伦理缺失问题,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积极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4 完善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体系

要推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任务,还必须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成效评价体系,从而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价值目标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的状况进行公正的评价。对“英美文学选读”实施课程思政的评价同样离不开思政元素,这不仅指教师对该课程进行评估的形式本身,还指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情感态度。

一方面,教师必须明确“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思政的考评目标,不断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师只有在明确考核的评价内容、特点和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工作机制并制定相应时间表,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考核评价评估工作,才能在群策群力基础上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完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相关考评方案制定,以提升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换言之,教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评方案和制度制定,对“英美文学选读”进行全过程的考核设置,即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保证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阶段性,体现细化考核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借助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现场饰演角色和读书报告会等各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文学中的思政元素,自觉地将学科知识与中国历史和国情联系起来,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考评方式的多元化结合,可将日常的教学评价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同时积极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从而体现考评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课程考核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还需将学生的情感态度维度纳入考察范围。王欣曾指出:“情感对于认知是必要条件,并且和美学经验、道德感相联系。文学和艺术表达人类情感,不仅提供了情感再现和编码的形式,而且也从民族、国家、集体的角度,隶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10]而在另外的研究中,王欣进一步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其中包含着对世界和历史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也再现了特定语境中道德秩序和行为模式,产生情感认同和国家认同”[11]。据此,王欣从情感的视角强调了“英美文学选读”的课程思政要把握的道德价值观,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对事物进行道德预设和价值判断,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情感价值,从而帮助其塑造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因而,通过对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与收获满意度,比如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度、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师生互动的参与度、课程考核结果的优秀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等,任课教师得以考察“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度。正是在基于思政引领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文本阅读变成活泼有趣的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教师集体的研讨和资料互通分享,再经过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汇报和小组间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接受度也明显高涨。也就是说,教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共情和榜样作用,通过陶冶和激励等措施,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最终得到充分调动,形成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的情感认同。

5 结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12]。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因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我国高校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当务之急。“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学目标和科教兴国的大国战略决定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从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培养、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成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四个方面进行。借此,该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更好地回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本质之问,也才能培育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现代化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