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隐蔽差错与防范策略
2023-12-26周振明
○周振明
图书质量一般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均与编校人员有所关联,尤其是编校质量,它作为衡量图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由编校人员全面负责把控的,因此提高编校质量是编校人员的工作重心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图书的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其中编校质量不合格的种类也随之增多,读者对此反应较大,严重影响了出版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文史哲类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隐蔽差错进行分类示例,并提出防范策略,以使出版同人对此有个初步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从事图书编校工作。
一、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隐蔽差错
(一)封面、扉页、版权页
1.封面的隐蔽差错
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封面上的文字差错每处算2个差错,因而对封面的把关尤为重要。简而言之,封面上的隐蔽差错主要有三种:
(1)书名拼音的差错,主要表现为错拼和漏拼两个方面,如“明清”拼成“Mingqing”,《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两个并列的语素中间加连接号,所以“明清”的拼音应为“Ming-Qing”。
(2)封面与书脊上的内容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套书的书脊上漏放“上”“中”“下”或“一”“二”“三”等字。
(3)封面勒口的作者简介里的差错,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学习经历、工作成果、奖项名称、荣誉名称有误。编辑一般通过网络和作者两个途径获得作者简介,网络上的作者简介里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作者自己发来的作者简介里有时也会出现知识性差错。
2.封面、扉页、版权页信息不一致
图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上的一些信息是重复出现的,如书名、作者署名、责任编辑名等,三者之间信息不一致的差错偶有发生,由于相异之处比较细微,故而不易发现。
(1)书名方面,主要是书名中连词、介词不一致以及主书名与副书名之间的连接符号不一致。如封面上的书名是《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与意义》,版权页上的却是《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意义》。
(2)作者署名方面,主要是作者署名及其数量不一致,如CIP 里作者署名是“《文学理论史》编写组”,版权页、封面、扉页却简写为“本书编写组”;再如CIP里的作者署名是“王守仁原著;詹武飞译注”,封面、扉页上只列出“詹武飞译注”,没有原著作者名。
(3)责任编辑方面,主要是版权页与底封勒口上的责任编辑名字或数量不一致,除硬壳精装之外的图书一般都会在底封勒口放上出版人、责任编辑、设计制作人员等信息,有时出于某种考虑会在图书封面定版后在版权页上更换、增加或减少责任编辑,但没有在底封勒口同步修改,这时就会出现此类编校差错。
(二)辅文
1.目录内容错误与不一致
目录是图书内容的一个缩影,与正文关联度很高,其中的隐蔽差错主要有两种:
(1)美术编辑在设计图书的版式时出于美观考虑会在“目录”二字下面或旁边附上“目录”的拼音或英文,编校人员一般注重核查目录里的文字差错,对司空见惯的“目录”二字反而不关注,由此导致这种差错未被发现,如“目录”错拼成“Mulü”或英文注错为“Contets”。
(2)目录中的篇、章、节名及其页码与内文不一致,原因有二:第一,修改内文时未同步修改目录中对应的篇、章、节名及其页码;第二,责任编辑在书稿下厂印刷前未通览全书,没有及时发现此类差错。
2.序言、后记与正文中的内容不一致
序言和后记中常会提及正文的内容,如词组、篇章名、一段话等。序言、后记的撰者在撰写序言、后记时一般是凭记忆或依据初稿引用正文的文字,事后不会去依据原文或新稿进行核对,尤其是差别很细微的内容,如正文里是“躬耕之悟,静修之乐”,序言中写作“躬耕之乐,静修之悟”,编校人员如没有这方面的质疑意识很容易被忽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即:正文里被序言、后记引用的文字在编校过程中进行过删改,但编校人员未在序言、后记中同步删改。
3.注释、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内容错误
注释和参考文献是学术图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补充、注解正文内容的作用,数量一般不会少,其中存在的隐蔽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一类型的文献的著录格式前后不一致,如注解《鲁迅全集》某段引文时有的地方注为“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有的地方注为“鲁迅:《狂人日记》,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444页”,前者采用“篇名+文章名”,后者忽略了“篇名”。虽然目前尚未出台关于脚注格式的国家标准规范文件,但起码要做到整本书格式统一。
(2)漏字,如“第”“版”“年”等在脚注和参考文献中大量重复出现却不起眼的字被漏掉。
(3)参考文献多的学术图书里容易出现同一条参考文献重复出现的差错,仅仅依靠编校人员的眼睛难以杜绝此类差错。
(4)学术图书中脚注的编号方式一般是每页重新编号,文稿在排版时可能会出现两页或三页连续编号的问题。大量的脚注和参考文献信息容易使编校人员产生视觉和精神疲劳,导致出现此类编校差错。
(三)正文
1.字词差错
字词差错是正文中最常见的差错,其中的隐蔽差错有以下几种:
(1)易混淆的字词,如赢—嬴—羸、口—囗(wéi)、写到—写道、期间—其间等。
(2)字词误用,如“位”作为量词时用于品德败坏、德不配位之人,“无独有偶”当作“成对”的意思使用,“有孚众望”当作“有负众望”使用,“首当其冲”当作“首先”使用,等等。
(3)用于列举事项的指示代词混用,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与“第一”“第二”“第三”或“其一”“其二”“其三”混用。
(4)繁体字简化错误,这里主要指一繁对多简导致的繁简字转换错误的问题,如“蘋草”之“蘋”对应着“”“苹”两个简体字,“”指蕨类植物,生于浅水中,也叫田字草,“苹”可组词为“苹果”,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其中“”字虽然在《通用规范汉字表》里能查到,但是无法在电脑上通过输入法打出来,所以作者在电子文档中只能以其繁体字形代替,而编校人员在编辑加工环节一般会通过电子文档自带的繁简字转换功能进行全书统换繁体字为简体字,这样“蘋”字就会统一转换为“苹”字。
(5)妄改俗字,俗字即俗体字,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规范的汉字,如“橘”俗作“桔”、“西蓝花”之“蓝”俗作“兰”、“硫黄”之“黄”俗作“磺”。编校人员在文稿中一般会改俗字为正字,有时为节省时间会进行全书统换俗字为正字,这时就会出现妄改俗字的差错。因为俗字虽然是不规范的字形,但被广泛运用,如店名、商标名、文件名、专利名等。
2.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通常隐藏得很深,其中的隐蔽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古代地名错误,如“兖州”写作“衮州”,“亳州”写作“毫州”,“藁城”写作“藳城”,等等。由于首字字形相近且易读错,民间和书本中以讹传讹处很多,不仔细核查容易忽略。
(2)皇帝纪年错误,如“景祐”“嘉祐”等之“祐”有时会写成“佑”,“天宝三载”写成“天宝三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正月改“年”为“载”,至德三载后恢复过来),等等。
3.标点符号差错
标点符号类的编校差错也是很普遍的,其中的隐蔽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破折号错误使用,正确的破折号中间是不断开的,即“——”,错误的破折号中间是断开的,如“--”,且断开的空隙有时又很小,很容易被忽略。
(2)冒号、比号误用,比号是数字符号“∶”,冒号是标点符号“:”,常常是将冒号用作比号,两者很相似且比号不常用,因而在书稿中不易发现两者的区别。
(3)书名号、引号之间的顿号误删的错误,书名号、引号之间的顿号因为停顿功能可由书名号、引号替代且影响行文美观一般都会删去,但如果某个或某几个书名号、引号之后有附加成分,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彩图本)”,“‘历史考证’(李三)、‘现实记录’(王伍)、‘未来预测’(田文)”,则书名号、引号之间均要保留顿号,以明确并列成分的独立性,删除顿号句子会产生歧义。
4.数据差错
有些图书中会出现大量统计数据,其中存在着一些隐蔽的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计的数据与列举的内容不一致,如统计数据是“63个词语”,却列举出64个词语。
(2)文稿中如果有相当篇幅的统计数据,则可能会出现同一个数据前后不一致以及数据运算结果有误的差错。因此,有运算逻辑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修改后,所有跟这个数据有运算关系的其他数据都要重新运算一遍,稍一疏忽就会遗漏此类差错。
5.格式差错
格式差错是文稿排版时操作不慎或不注意造成的差错,有些差错比较不引人注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级标题的格式前后不一致,文稿中标题的级数越多,文稿篇幅越长,此类差错越不易发现。
(2)某段文字的字间距或字体与正文其他段落文字不一致,差别越细微越不易发现。
(3)字间存在微小的空格,这主要出现在论文集成之作中。
(4)脚注符号在行首,引文较多的文稿每次改稿后如造成动版就有可能出现此类差错。
(四)其他
文稿定稿后一般就会进入设计版式环节,在页眉页脚处会放上书名、篇章名及其拼音或英文,其中存在着四种隐蔽差错:一是拼音或英文错误,尤其是前鼻音和后鼻音容易搞错。二是书名、篇章名放错页码,如第二章的章名放到第三章的页眉上。三是页眉页脚里的篇章名与正文中的篇章名不一致,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正文篇章名修改后页眉页脚处没有同步修改。四是图文并茂或有较多字图的书稿,如果挑选的内文用纸不合适或未在正式印刷前抽看内文纸样文字与图片或字图的油墨浓度,就有可能会出现图片或字图模糊的差错,尤其是单色印刷的书稿。
二、图书出版中隐蔽差错的防范策略
以上列出的隐蔽差错并非不能避免的,通过以下几种防范策略,编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消除这些差错。
第一,编校人员首先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敢于质疑、耐心求证的精神,不能怕麻烦,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可疑之处,不能心存侥幸和有偷懒之心理,要做到逢疑必问、逢典必查、逢错必纠。其次,编校人员应具有全局意识,对书稿前后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控,注意前后文不一致之处,及时翻阅比对。
第二,编校人员应多读相关专业的书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多看编校用书和国家标准规范文件,不断提升自己的编校水平。
第三,严格遵守“三审三校”的流程,重点书稿应增加校次,最大限度地消灭编校人员因视觉疲劳或惯性、知识储备不足等缘故遗漏的隐蔽差错。
第四,重视印前检查和印厂看样。印前检查时,编校人员应对封面、扉页、版权页、辅文、正文、页眉页脚每一项分别进行通览,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印厂看样时,责任编辑应会同美术编辑、印制人员前往印厂查看封面纸样和内文纸样,对一般书稿要查看封面、扉页、版权页信息,对图文(字图)书稿还要调整油墨浓度和印刷强度,在文字与图片(字图)两者的清晰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达成最优解。
第五,编校人员应重视并熟练使用各种审校软件(如黑马、方正审校等)的纠错功能和Word、Excel 等文档软件的查重和筛查功能,并采用关键词全书查找的方法发现同类错误,多管齐下,弥补人工编校的不足,以提高文稿编校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在平常的工作中注意做笔记,积累工作经验,总结编校技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方法,以此提升编校效率和编校质量。同时,年轻编辑要多向老编辑请教,查找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编校人员还要学会和善于利用各类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扩充求证的途径,弥补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