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党史纪录片的青春叙事

2023-12-26○曹

新闻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纪录片党史青春

○曹 超

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浓墨重彩推出党史题材纪录片,集俯瞰山川的高度、百年历史的厚度、全景回顾的广度、哲理思辨的深度、可歌可泣的温度和声势浩大的力度,让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普遍受到了一场久违的心灵洗礼。为吸引年轻受众,该类型纪录片在党史故事中嵌入青春元素,赋予革命故事以浓郁的青春色彩,展现了革命先辈别样的青春风采。同时,贴近青年的欣赏习惯,采用青春态的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力求达到让广大青年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的效果,让时下青年在共情同理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增强信念的认同。以青春视角讲述党史故事,体现了党史纪录片基于叙事学的时代转向。

28 岁,这是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从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始终是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事业,因此,今天当我们以青春的视角来回望这段历史时,也就有了跨越时空的共鸣效应。

党史故事不应只是横亘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座纪念碑,它更像是一本乐谱,每一次重新演奏时,都会唤起听众新的反响,在他们心中激起新的涟漪。那么我们在当下演奏中,呼应青年期待视野的新特征,就需要我们从受众的角色定位出发,用青春的视角来重构党史故事的叙事文本、框架与范式。

一、针对青年人群,锁定叙事受众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在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中的主导地位。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终实现者,也是艺术再生产过程的动力。没有读者,艺术作品只能像无人欣赏的花朵,只能在枯萎中消亡。读者无异于艺术王国里的上帝。[1]而按照受众本位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则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2]

(一)从审美能力来看

现在的青年普遍习惯于影像阅读。当代青年作为伴随电视和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凯文·凯利所说的“屏之民”(people of screen),对于影像的感受力比上一辈人更加敏锐。当代青年热衷于观看涵盖电影、电视、短视频、动漫在内的各种影像。新时期党史纪录片在突破传统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叙事体系并成功嫁接新的影像技术手段之后,呈现出崭新的叙事图景并试图带给人以英雄史诗般的巨大情感冲击。在革命题材影像新的美学转向之下,新时期党史纪录片成为对青年人进行党史教育宣传最贴近的载体之一,进而不断破壁出圈,成功融入青年人的阅读范围。

(二)从传播内容来看

当代青年越来越趋向于崇尚个性的张扬,向往独立的自我空间。当代青年对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关注度占据较高的位置,但对于国家、民族等重大主题的关注度依然不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不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更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当代青年在人生道路上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柱。当代青年只有将自己的人生小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大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人生。

(三)从传播方式来看

当代青年对于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模式普遍感到乏味和空洞,而对于能打动内心、契合时下青年心理的传播形式则普遍乐于接受。只有结合青年思想变化的新情况,创新党史教育的传播手段与方式,才能在众声喧哗中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在进行党史传播的时候,一味迎合受众的媚俗之举自然无法将宣传境界引到更高的层次,但无视受众、沿用传统单向的传播模式也无法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只有精准契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和审美习惯,才能在传播中获得受众的正向反馈。在2021 年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63 档庆祝建党100 周年重点广播电视节目中,冠以“青春”等与青年相关名称的就有:湖南卫视的《百年正青春》《28 岁的你》、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青春之歌》《听懂共产党——讲给00 后的故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旗帜·青年说》《国家相册——青春讲述》(与新华社合作)、江苏广电台《百年党史青春说》等。近年来,党史纪录片的创作正是以受众思维为导向,针对目标人群精准定位,推出了一大批受到青年人点赞并纷纷转发的爆款作品。

二、嵌入青春元素,重组叙事框架

“媒介的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码。”[3]就像照相机的取景框一样,媒介的框架决定什么被选择,什么不被选择进入受众的视野。不同于以往党史故事叙事框架中凸显的是“高大全”的革命者形象,近年来在党史纪录片中青春元素已经成为引发受众共鸣的一大亮点。

(一)以青春为故事母题,满足当下青年的心理替代

青春是一个恒久流传、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各种叙事框架的母题之一。和过去革命英雄题材作品的高大全形象不同,在党史纪录片中,更加聚焦人物的青春岁月,呈现革命者在历史大视野下不一样的青春风采。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制作的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中“革命的爱情——忆农”一片,讲述了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与李文宜从假夫妻到真伴侣的爱情故事。片中刻画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罗亦农时常会给热恋中的爱人带来一些小惊喜的情节。让我们看到革命先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同样有着对浪漫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显现其崇高的革命情操。爱情成为不同时空的两代人情感的共情点,引发当下青年受众强烈的共鸣。与怀旧伤感的青春片所表现青春之丧与青春之伤的伤痕美学不同,革命者的爱情观引导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向着更高层次升华。

(二)青春叙事与革命叙事相互照应,形成情感张力

李大钊曾提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展建党工作。几乎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同时,团的组织也开始筹划。周恩来、赵世炎等一批青年才俊更是在法国率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以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学子为主体的新民学会成为建党的先声。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伊始,青春与革命就有着相互促进与交融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历史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的一个总的结果。[4]在党的百年历史上,青春的活力与革命的伟力所形成的合力,曾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在这种历史力量的平行四边形中,青春与革命、个人命运与信仰道路之间的抉择与取舍,让党史纪录片叙事框架呈现出一种情感张力。

2021年,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制作的《青春正当时》,分别以《青春·信仰》《青春·道路》《青春·奉献》《青春·乡愁》《青春·江山》《青春·奋斗》等为题,正是在青春与信仰、青春与道路、青春与奋斗……的相互照应中,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年轻党员们的典型事迹。通过“青春+”的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先进典型事迹叙事文本提供了一种青春版的叙事框架。

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把精神的理性和真理表现出来。[5]党史纪录片通过重构叙事框架,回到历史原点,再次触摸到了建党的初心。这种深深烙上青春印记的党史叙事,让当下广大青年达成了在新时代视野下对青春价值的认同与回归。

(三)打造新的青春偶像,让革命气概成为新的偶像光环

2021 年“七一”期间,安徽广电台率先推出有关延乔路的系列融媒报道,全网阅读总量突破10 亿,持续7天位居热搜榜前列,1000多万网友评论点赞。当地青少年在“七一”前后纷纷到延乔路献花表达对革命先辈陈延年、陈乔年的敬意并留言:“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这盛世,如您所愿。”“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被英雄事迹“破防”之后,陈延年、陈乔年等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革命先辈也纷纷“出圈”、自带“流量”,并瞬间成为“顶流”、“吸粉”无数,成为新的青春偶像。叔本华说:“人比任何其他事物都美,这样,展示人的本质,即为艺术之最高鹄的。”[6]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时期,而革命者的青春因为附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尤显壮美与崇高。

三、站在青年视角,重构叙事文本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直接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叙述对象投射出经验的眼光。[7]党史纪录片在叙事视角上贴合青年观察事物的期待视野,进行了新的转向。

第一人称视角是指整部作品跟随采访者的视角展开,随着情节的推进,受众与采访者同步观察,同时接受信息。党史由于年代久远,与当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有着语境与时空的阻隔。第一人称视角具有共时性、交互性的特点,有利于生成让青年受众零距离走进红色历史的情境。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旗帜·青年说》,就邀请了全国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讲述,在校大学生们用第一人称视角走入历史,让受众跟随这些同龄人的视角,将眼光投射到尘封的史实之上。《旗帜·青年说》第二集《真理的味道》讲述的是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陈望道曾任复旦大学校长,该集通过复旦大学学生纪明岑的出镜解说,分别串联起相关的历史纪念场所。当纪明岑走在复旦校园里,观众就会不由自主地角色代入,以其视角所及作为自己的主观视角,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当纪明岑一步步走近复旦校园草地上的陈望道雕塑时,观众对于陈望道这个历史人物也就有了更加直观具象的感受,从而开启了对百年前历史的回溯之旅。当观众随着纪明岑的脚步进入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观众目光也同时停留在陈望道当年留学期间的学籍卡、他与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合影和当年阅读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上。而这些历史实物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见证,也是触发记忆的媒介,它们对于文化回忆空间的建构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通过青年学生纪明岑的视角为观众构建起了一种虚拟的时空,也因为讲述人纪明岑的身份,其青年人的视角对于同为青年人的受众来说,更具贴近性。

四、融入青年圈层,创新叙事范式

文化思想作为客观世界的镜像,其多样性、包容性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只有了解青年文化,主动融入青年人的圈层,创新党史纪录片的网络化传播形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语态来传播,才能实现破圈的传播效果。如人民日报联合腾讯影业推出的微电影《在场》,讲述一个红军战士穿越到现代,替战友在居民小区寻找御寒棉衣的故事。艰苦卓绝的长征与幸福美好的现代生活在同一时空碰撞,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油然而生对革命先辈的敬意。该片全网观看量超7700万次,话题#穿越百年愿你在场#阅读超1亿次。

毛泽东28 岁参加中共一大;李大钊28 岁成为中国传播十月革命思想的第一人;赵一曼28 岁领导了哈尔滨史上规模最大的电车工人大罢工。湖南卫视和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联合出品的8 集系列特别节目《28 岁的你》,聚焦党史上英雄人物28岁时的人生经历。王源、王一博、宋茜等变身青春召集人,通过舞台短剧等形式与28 岁的党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现代方式演绎党史故事,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穿越,实现了青春与革命弥合,在悄然之间已然破圈。不仅如此,Soul作为一款用户规模过亿的应用软件,承担了《28 岁的你》首席青春联络官角色,Soul同步开设了“想对28岁的自己说”“同青春对话,与有志者同行”等话题,吸引众多青年人参与即时交流互动。Z 世代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次元壁,在社交元宇宙中表达了对党的崇敬和对青春的思考。

究竟是这种新传媒将会被青年人所改造,还是青年文化自身将被这种新传媒所改造?[8]达内西发出的疑问说明了新传媒与青年之间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新传媒,谁就掌握了青年文化;而谁了解了青年文化,谁就有可能掌握新传媒。党史纪录片要深刻把握青年文化与新传媒的辩证影响关系,让新传媒成为党史主题宣传青春态的传播平台并实现破圈效应。

五、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从分析当代青年受众入手,寻找党史故事与当下青年文化的共通点,才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针对青年受众,各大媒体以青春之名,寻找党史故事中的青春元素,用青春态的叙事方式,展现了革命英雄人物的青春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注释:

[1]陈敬毅.艺术王国里的上帝——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5.

[2]陈文莉.试论受众本位意识[J].新闻大学,2000(02):11.

[3]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 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8.

[6]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叔本华随笔和箴言集[M].李小兵 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103

[7]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42.

[8]达内西.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M].孟登迎,王行坤 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党史青春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