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共同体视域下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构建刍议
——以湖南工业大学校友工作为例

2023-12-26郭凤莲傅家旺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校友会校友共育

郭凤莲,傅家旺

(湖南工业大学 校友联络与服务中心,湖南 株洲 412008)

一、问题的提出

坚持“三全育人”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思政阵地与队伍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专门职能部门扩展至教学、科研、管理、实践、服务、文化、组织等相关交叉部门,思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校友工作自此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与使命。

二、“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概念简析

(一)概念辨析

一直以来,“概念”作为心力思维的事实存在,尽管本身具有“模糊性”与“不实在性”,但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真实的”。之所以提出“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这一概念,原因不仅在于符合对概念的上述描述,还因为在高校校友会的实际工作中,这一概念是“事实存在”的,且由“校友工作立德树人”与“支持体系”两个亚概念组成。

众所周知,“校友工作立德树人”这一亚概念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相同。“支持体系”亚概念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就产教融合提出的“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3]的要求相同。高校校友会作为学校开展校友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理所应当担负起立德树人工作职责,但这并不能独立成为一个研究对象即“概念”。一方面,这明显有违概念“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定义规则;另一方面,“校友工作立德树人”作为独立概念逻辑受阻,概念受逻辑的制约,逻辑不成立的概念只是一种主观曲解。只有将两个亚概念并立组合,即“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概念内涵(范畴位置)与概念外延(内涵性质/外延种类)才齐全明了,满足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所强调“概念”的“清晰度”和“分明度”两大特征。“校友工作立德树人”亚概念反映了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支持体系”亚概念则反映了事物对象的范围。两个亚概念一起组成了“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总概念。

(二)概念释义

目前,学界尚未对“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进行界定或释义。从概念的内涵来看,高校校友会基于校友/校友企业与母校协同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项目研究、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目标校验、项目问题纠偏以及项目过程管理等,构成其内在的特有属性,亦可称之为概念内在构成体系。概念内在体系可以围绕“产教协同育人设计项目”,形成协同施教师资、协同施教对象、协同施教管理“三位一体”化设计。从概念的外延来看,高校校友会基于校友/校友企业与母校协同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环境协同、政策协同、制度协同、情感激励协同等,构成其内涵性质与外延种类,可称之为概念外延支持体系。概念外延支持体系可以从环境、政策、制度、激励、约束方面形成“五位一体”化设计。

我们认为,“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是基于产教融合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产教协同育人项目达成的内在构成体系与外在支持体系的设计建构。总体来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产教协同育人项目达成”为概念的“建构目标”,概念的“建构内容”包括产教协同育人项目的内在构成体系与外在支持体系两大板块,建构内容具有目标指引性与目标达成性两大基本属性;概念的“建构方法”包括产教协同育人项目达成的目标规划法及其实施监测、目标调适法及其实施校验、目标均权法及其实施标准。概念的“建构目标”“建构内容”与“建构方法”三位一体,“建构目标”决定“建构内容与方法”,“建构内容与方法”反作用于“建构目标”;“建构内容”与“建构方法”为对立统一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内容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施落地,方法又在实施中反复调适以实现内容顺利体现。

三、校友工作立德树人支持体系建构实践

(一)观念共识:“发展共同体”建构

“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历久弥新。时下,“共同体”作为社会广泛认同的“语词”,已经延展涵盖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展成为一个“泛概念”,成为流行且时髦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2016年以来,基于“共同体”概念及其理论,湖南工业大学校友会深耕校友资源,积极建设发展地方校友会。一是组织推动构建。该校在独立设置校友工作机构的同时,综合学校5个校区,成立校级层面校友顾问委员会。与此同时,将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作为本学院“校友工作负责人”的建议得到学校的采纳与支持。二是制度建设构建。(1)出台校领导定期走访联系地方校友会制度。在借鉴其他同类型高校校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该校校友会秘书处制定了校领导定期走访联系校友工作制度,由此拉开该校地方校友会新建与理事会换届改选的一波小高潮,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该校地方校友会稳定发展的基本格局。(2)确立地方校友会会长/秘书长年度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始,该校创新推出了地方校友会会长/秘书长年度联席会议制度,即每年度联席会的主办单位为学校校友会,承办单位由各地方校友会向学校校友会秘书处书面申请后研究确定。该校地方校友会会长/秘书长年度联席会议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多届。(3)实施地方校友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制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展年度地方校友会工作评先评优活动。该校校友总会秘书处制定《湖南工业大学地方校友会校友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着重围绕“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四项维度,规范指引地方校友会年度工作、活动开展,力求实现工作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校友的成长发展。

(二)行动共识:“发展共同体”项目体系

基于校友与母校构建“发展共同体”,具有其他合作主体难以类比的优势,即深厚的情感基础、先天的合作优势与开放的发展环境。校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发展共同体”,是以工大情怀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与模式。这种“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与模式旨在实现四个追求:一是通过集聚校友和校友企业资源,助力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助推学校事业高位发展;二是通过母校的学科专业资源、团队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助力校友企业在战略调整优化、高端产品研发、产业技术攻关、人力资源发展、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抢得发展先机,助推校友企业加速发展;三是通过参与专业建设、研发校本课程、承担指导任务、开展协同培养等方式,提升校友的专业延展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助推广大校友提质发展;四是通过“发展共同体”建设,完善学生培养体系,拓展学生培养渠道,夯实学生培养平台,丰富学生培养资源,提升学校专业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在校学生全面发展[4]。

实现以上四个追求,构建“发展共同体”,其着力点就是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中,我们坚持认为“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和学校以各自需求为导向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策略,是双方的一种双向自觉行为,企业和学校都是合作的主动者,更是合作的协同者。这种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可简称为“三维、十二向”,就是从三个维度,通过每个维度四个项目共十二个项目驱动,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第一个维度:开展校企专业共建,形成双向支撑;第二个维度:开展校企团队共建,促进双向发展;第三个维度: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共建,实现双向受益。

(三)实践探索:校企德育“人才共育”

1.顶层设计,营建校企德育“人才共育”全新体制机制。为明确校友企业产教融合及德育“人才共育”工作思路,确定校友企业产教融合及德育“人才共育”工作目标,在对二级学院、其他兄弟高校校友会、校友企业家,以及校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校友会的广泛调研基础上,确立了依托学校“‘校友企业家联谊会’这一平台的建设,实现校友企业产教融合及德育‘人才共育’”的工作思路。因产教融合及德育“人才共育”的供需双方为“二级学院”与“校友企业”,学校校友会组建这一平台可以使供需双方的“合作项目清单”及时“无缝对接”,承担起供需双方的“合作中介”角色,为双方合作制定“合作规程”,以便双方便捷、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合作项目落地,推进实施产教融合及德育“人才共育”。

首先,积极引导条件相对成熟的学院成立学院校友会,在筹备工作中,摸清校友企业“家底”,尤其是校友企业的“行业分布”,通过学院校友会的筹建,把“校友企业家们”聚在一起。其次,鼓励和支持学院深化与校友企业的“产教融合”及德育“人才共育”,指导学院推出“院企共赢”系列“产教融合”项目及德育“人才共育”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选择条件相对成熟,且校友企业家们要求强烈的包装材料工程学院,以点带面,率先成立了学校“包装印刷行业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与此同时,着手学校校友工作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在2019年的“地方校友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上,时任校长刘扬亲自发布了题为《持续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合力构建发展共同体》昆明宣言,正式确立了校企双方今后较长时期内“三维、十二向”合作清单。最后,在具体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上,学校校友会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并形成了学校“二级学院校友工作考评细则”,从建立学院工作体系、建设学院校友资源库、建设校友导师资源库、建设校友企业资源库、设立学院产教融合项目等五个方面夯实学院校友工作体制与机制。

2.引企入教,校企产教融合中德育“人才共育”悄然落地。在学校层面,一是面向全国校友遴选“校友(德育)导师”。2021年,学校校友总会面向全国各地方校友会发出“校友(德育)导师”遴选通知,经各地方校友会推荐(或本人申请),由校友总会秘书处遴选和公示,历时4个月,最终有125名校友成为学校首批“校友(德育)导师”,学校层面“校友(德育)导师”师资库初步建成。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专业相关性,将遴选入围的首批125位校友(德育)导师,按照专业属性完成了16个二级学院“校友(德育)导师”师资库的组建,为院校二级校企德育“人才共育”师资基本条件提供保障。二是完成校企德育“人才共育”教学内容设计。(1)“三观”教育,设立“校友论坛”,建立“校友论坛名师”资源库,调派“校友论坛名师”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以“校友名师”身份,面向全体新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2)“三职”教育,设立“校友导师”,建立校友导师资源库,从大一年级开始,以校友导师入学院讲座为导入,然后推行校友导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职业指导“结对子”,校友导师负责完成各自所结“对子”的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三职”教育;(3)“三业”教育,利用学生寒暑假,变企业为学校,建立“协同育人校友企业”资源库,并在校友企业遴选德技双馨的指导教师,利用寒暑假分批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实训,进而达成对学生崇业、爱业、敬业的“三业”教育。三是积极拓展校外德育“人才共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全国各地方校友会,按照校友总会统一要求“征召”校友企业,建立母校校外德育“人才共育”教学实践基地。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设立地方校友会的各地共有90余家校友企业成为母校校外德育“人才共育”教学实践基地。

在二级学院层面,一是在校友企业冠名的“人才联合培养班”创新开展德育“人才共育”。自2019年年底在昆明年度“校友高峰论坛”发布推进校友企业“产教融合宣言”以来,有省内外校友企业诸如厦门合兴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基于企业自身主营业务前沿技术或传统技术创新发展诉求,在校企产教融合中围绕“三维、十二向”展开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其中跨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班”项目成为多个校友企业校企合作的“定制菜单”。“人才联合培养班”学制一般为期一年,主要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教学内容外增加校企商定的新增的以企业文化及职业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其中包含了大量校企德育“人才共育”的“三观”“三职”“三业”等规定设计内容。二是制订学院“校友导师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推行学生德育“校友导师制”,即二级学院针对“大学生涯发展规划”十分明确的本科学生,推行“一带一”或“一带多”校友导师负责制。经学校校友总会确认选聘的校友导师供学生“自选”,一旦选定,便形成导师德育责任制。导师与学生通过交互联系方式,运用现代通信或互联网的技术方式,形成“全天候”教育方式。三是定期开展学院校友论坛。每年邀请优秀校友面向各专业学生举办20场左右的形势政策、市场需求、行业动态、成才导向、专业教育、素质培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猜你喜欢

校友会校友共育
打造“海归朋友圈”,帝国理工无锡校友会成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留法校友会”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校友风采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