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驱动力、创新路径与实践优化: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3-12-26贾单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科专业课程

贾单妮

(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安 710119;2.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意见,由此“新文科”概念正式形成。[1]2019 年4 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 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同时也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由此从概念理论正式走向实践。[2]新文科战略的启动和实施,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传统文科教育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矫正的结果,旨在解决新时代文科教育过程中融入最新科技成果、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学科边界等问题,培养更具变革力、生命力和前瞻力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设计专业作为文科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其自身带有的显著的跨学科性质,自然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因而,设计界的诸多专家和学者迅速响应,就“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和实践。2020 年10 月11 日由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艺术设计大讲堂”学术研讨会第一期成功召开。[3]同年11 月3 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4]此后,艺术门类下的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五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快速反应,相继举办了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学科发展座谈会。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5]由此,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引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应用型交叉学科,被推到了新文科建设的前沿,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发展重任。

一、技术、需求与形势: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力

新技术的产生、新需求的出现和新形势的转变等正在合力驱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这场改革不仅关乎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问题,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新技术驱动设计教学方式新变革

新文科不仅要传承传统的、经典的文化,还要展示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变化。[6]当今时代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专业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就高校设计教育而言,教学方式由面对面讲授、粉笔板书变为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式,如交互式黑板的应用、远程直播教学的引入、线上学习平台的开发、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教学体验等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也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了便利,大量珍贵书籍资料已然数据化、共享化,学生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开展全网搜索,海量相关文献和视频教学即可呈现,还可启用高级搜索进行精确查找,大大提高了资料查阅效率,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知识面。

(二)新需求催生设计人才培养新标准

高校设计教育是设计人才输出的主渠道,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策源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中国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新文科,只有在“卓越”和“拔尖”中做得更好,才能让文科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方法论和指导思想的作用。[6]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踪学科前沿,不断加强学科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为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的贡献度与美誉度。[7]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化产业和新型产业形成新的需求结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当前存在设计专业人才输出与人才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畸形现象,因而需要从供给端改革并制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标准,从过去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转变为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创新意识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技能,成为更具变革力、生命力和前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新形势指引设计学科发展新方向

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转变。一方面,在国内迫切需要创建中国特色,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升,中国当于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设计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责无旁贷。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8]因而,新形势下,设计教育应打破长久以来以照搬西方的局面,以发展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体系作为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挖掘传统文化和设计思想,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助力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二、从现状到创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设计系现有3 个设计专业,分别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从1986 年成立的艺术教研室到如今体系完备的设计系,设计教育已走过37 载,培养了数千名设计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该校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错位,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畸形现象。以下将结合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设计系现存问题,具体探讨新文科建设战略指导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力求一方面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学校设计教育现状;另一方面为同类院校设计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以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审美引领性。因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然而调研发现当前设计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首先,设计理论内容陈旧,未能有效指导信息化时代的设计实践。其次,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再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部分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行业从业经历,教学设计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并未实现教学目的。最后,传统设计教学强调专业性,知识体系集中在设计理论和设计技能方面,然而当前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多学科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难免造成学业与就业“脱轨”的尴尬现象。

2.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课程体系建构影响人才质量,而当前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陈旧,部分课程内容相互重复,设计理论尤其是对最新设计理念和科技成果的吸纳严重不足,一些课程设置看似有前导后续关系,实则教学内容缺乏实质性联系,导致学生知识学习不系统,缺乏前瞻性。课堂教学形式以课件结合板书教授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所学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运用场景联系较少,难以胜任复合型高要求职业。

3.学科内部专业方向过于细化,导致专业壁垒加深

从整体上看,设计学科大类下的方向划分过于细致,而各专业之间区分度并不大,课程内容也有较多重合部分,过于细分反而限制了新专业的成长和课程创新空间,也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就业面狭窄、职业发展范围受限的局面,削弱了设计人才在市场的竞争力。

4.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性不足

传统教育思维讲究“师承”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过程也有严格的标准化流程,要求遵循程式化范式,因而出现了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这样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高校的办学特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创新意识不足,设计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设计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结合设计学科特点,积极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相互借鉴融合[9],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注重设计理论研究、更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团队、健全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重构设计教育体系,推进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输出适应市场需求,定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围绕新文科的战略要求,着眼于信息化时代引发的设计职能多元化特点,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人才培养方向,改进只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科技运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三者并重,将树立创新意识与提升设计素养和设计视野结合,将弘扬民族文化与开拓国际化设计视野同步,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技能与跨界融合思维、拥有创新理念与职业道德、怀有家国大爱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2.设计研究突出中国特色,设计教学要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

当前设计专业在学科理论建设和研究方面正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长期笼罩在西方设计理论指导下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如何改善;二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实现设计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该把握什么原则,参照什么标准。

在设计研究方面应突出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8]新文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学术研究提升话语权的一次重大机遇,要改变中国学术研究长期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和体系的局面,中国学术研究就要彰显中国特色。换言之,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抓住机遇,立足于新时代的国情和世界形势,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性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设计研究应该准确把握当前新时代特质,深刻理解设计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需求和内在要求,面向未来,推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长,构建适合当前国情和国际形势的设计研究理论框架、思想支点和学术研究方法。[10]

设计教学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提出的思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按大类招生、以大类培养,走大设计的发展路径。定位融合培养,采用“1+N”培养模式,将相关专业或类似专业如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内容有机融合。二是学科交叉、跨类培养。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如将人工智能与设计专业交叉融合,引入“智慧家装”设计理念,营造环保节能、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三是主辅结合,混合培养。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主修课程之外,可以辅修其他感兴趣的学科课程,通过了解不同领域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启迪思维。四是开设微专业,跨界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学科学习渠道。五是开设平台课程,依托线上资源辅助线下教学,实现学习途径多样化。[11]

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设置,质量是关键。为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来一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出一批线下、线上、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类“金课”,让“金课”成为常态性课程,而不是短缺资源,从而引领高等教育教与学的深刻变革。[6]

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要顺应市场需求,体现区域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和产业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体现地方特色且与市场需求匹配。如渭南师范学院设计专业教学可以根据渭南市地域文化及学校周围产业经济圈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如举办“四圣文化”专题设计、邀请当地企业设计项目进课堂等。

其次,主动拥抱新科技,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创教学新范式。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利用VR技术进行数字空间与虚拟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课程教学,在虚拟环境中开展绿色实验,沉浸式体验设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增强教学效果。

最后,延展学科边界,组建跨学科复合课程集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外延已拓展到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提升、智能交互空间设计等方面,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因而设计教育应在夯实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课,探索开放式课程教育体系和学科集群融合发展。鼓励研发和开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哲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跨学科性质新课程。

4.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提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关注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也是重中之重,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打造实践教学教师团队。一方面,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学院应划拨专项资金,每学期挑选一批学习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公司或企业中担任实际职务参与设计实践,掌握设计动态和前沿理念,然后带入课堂,融入教学。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如聘请企业或公司一线优秀设计师或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担任实践设计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度,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产教融合

高校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应随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当今时代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景观绿化、交互式界面设计、智能家居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迅速出现,对设计人才的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使课堂所学既能学以致用,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对照自身及时查缺补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真实的设计项目进行训练,拉近学生同企业、市场之间的距离,或者选择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课堂学习、企业实践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同向而行。

6.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学内容、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设计教学评价应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模式,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教学评价主要评价课程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转变“唯卷面分数论”的机械式评价机制,考虑从课堂发言讨论、专业知识测试、实践操作能力、作品发表与竞赛获奖等多方面来评价。[12]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从侧重成果质量向教学成果和教学过程评价并重转变,要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答疑、师生讨论情况、参与教研活动及教学改革情况等多方面考查,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思路创新与课程优化:家具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家具设计课程是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设计系环境设计专业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优化与创新实践以新文科建设战略为理论依据,在学科交叉融合视野下,从传承与创新、文化与自信的角度,对课程定位、培养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重新认识课程本质,为课程体系和方法创新奠定基础,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一)课程创新的缘起

首先,我们以往的设计教育机械式沿用西方的现代教育思维和课程体系,通常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价值引导、思想教育,“教书”与“育人”分离,从而产生价值取向矛盾,盲目追捧西方文化,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而对本土文化和文明发展关注不多,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甚至误以为是落后的,缺乏生命力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次课程优化一方面从课程知识体系方面完善了中国文化和设计发展的内容,激活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形成文化自觉,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其次,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普遍存在缺乏对感知能力的训练问题,导致学生立体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应丰富教学形式,如结合现代科技引入情景教学方法、虚拟与仿真实验等,为学生在知识探索、能力培养和设计思维提升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最后,以往教学只重视课堂知识传授,并未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课后持续推演的辅助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本课程通过学习通、QQ 群等信息化软件,提前向学生下发预习资料和学习任务,督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和较为简单的知识点,为课堂重难点的深入学习和挑战高阶学习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交流机会,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课程创新的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创新以新文科建设战略为指导,教学内容方法落实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国家形象为时代使命,以守正创新为建设路径,以价值引领为根本要求。分别从课程知识、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知识创新方面。一是立足本土,加强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和设计审美的学习,注重对中国文化和设计元素的理解和应用;二是关注设计前沿动态及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尝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人机工学、材料科学、信息科技等,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为设计创新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家具设计(知识主题)、民族文化(人文主题)和传承与创新(学术主题)三者相结合。其次,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用虚拟仿真实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课程思政创新方面。从传承与创新、文化与自信的角度,培养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意识、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联系在一起,激活民族文化基因,形成民族文化自觉,以设计的方式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输出,为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课程教学与实施

以家具设计课程的重点章节“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设计”为例,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自己对本章教学的实施情况。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到,在本章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脉络、明清家具特色及艺术成就等内容,掌握了家具设计流程和方法、人机工学和设计心理学等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设计素养和表现技能,能够完成基本的设计表达。

1.课前预习与准备

课前通过学习通APP,分发预习任务和学习资料。观看《家具里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聚焦家具的历史沿革、前世今生,探寻中国家具在历史风云中波澜不惊的变迁,弘扬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推荐查阅《明式家具珍赏》《明清家具制作》等书籍,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知识点,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载匠木APP,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室感受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设计智慧和工艺魅力。

2.课堂教学与实施

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为三个阶段,实现从基础知识学习到思考如何传承创新,再到设计实践,逐级增加难度的阶梯式教学。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发言、相互交流和资料展示、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使学生从工、艺、形、材、美五个方面全面体验与理解传统家具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传统家具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主要有:《易》之哲理、儒之风范、道之自由。该阶段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从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感性认知升华到深度分析和理解。第二阶段为重点内容教学,思考如何传承并创新的问题,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该阶段设计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探讨等环节,通过对“半木”“U+”等大家搜集的著名新中式家具设计品牌和作品的分析,总结出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设计方法。第三阶段为设计任务书的发放,主要进行课堂设计实践,该部分属于课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设计方法应用实践、设计思维引导与发散、设计元素提炼和草图绘制与表达等引导启发环节,目的是在前两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设计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课后跟进与辅导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学习的结束,要善于抓住课余时间,督促学生继续完善和优化设计实践作业,使课堂作业优化为完整的设计作品,参加设计竞赛或设计展览。除此之外,辅导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打磨作品,参与校企合作,将设计作品投入生产线,制作成“产品”,投放市场,实现“作业”到“作品”再到“产品”的层层拔高训练。

(四)课程创新的成效

生活中,每位同学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家具,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家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并没有深入感受和挖掘家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色彩和映射的生活方式。通过本次课程的优化创新,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使家具设计课程除了教会学生设计家具外,更重要的是注重训练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开拓设计视野。培养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意识、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同学成长为优秀的设计师的同时,也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

四、结语

设计专业是与日常生活关联最密切的文科类应用型专业,新文科建设战略的实施也对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设计教育并不能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改变大众生活条件产生立竿见影之功效,但是设计教育在塑造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的影响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体系,立足新时代,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扎实的学科素养为核心,吸纳最新科技成果,积极促进设计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以培养知识结构健全和拥有创新应变能力及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以此为契机,与时俱进推进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升设计教育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为人生的意义、设计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积极行动。

猜你喜欢

文科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