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总结
2023-12-26王桂敏
王桂敏,张 夺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和根本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顶层设计与根本遵循。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提供了依据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由其根本目标指引、践行并指向具体目标。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蕴含着“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如何从其发展历程与逻辑演变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如何传承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如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激励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为新时代一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演变的历史考察
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是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党的百年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之举,也是完成其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中心任务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也不一样。百年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始终以党的工作大局为中心,追求着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具体奋斗目标,致力于培养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服务于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史任务。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史进程就是其目标任务不断达成、不断转变的历程。
(一)具体目标的逻辑演变:追求救国、兴国、富国、强国
思想政治教育在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引领下,结合不同时代主题,依据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形成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之间彼此衔接、有效互动,不断实现更新迈进。
围绕“红色革命”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近代中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掀开了革命救国的崭新篇章,在党建立初期就明确了救国目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在推翻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基础上“建设国内和平”“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133。在28年浴血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革命救国宣传,提出了革命救国论、救国运动与爱国主义等主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方略,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员鼓舞作用,引导人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绝斗志与救国担当,完成了救国之目标,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围绕“建设探索”兴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执政兴国的全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重在巩固兴国之思想基础,即充分运用党掌握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力量,使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为确保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2]484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实际上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兴国的具体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围绕“改革开放”富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也依此而转移,揭开了新时期服务经济建设以追求“富国”目标的新篇章。党还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不断发展和深化,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210,这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装。
围绕“民族复兴”强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政治教育也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开启了追求“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党成立百年之际,《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4],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中的地位与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为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强国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培养目标的逻辑演变:培养革命者、劳动者、“四有”新人、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其培养目标解决的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体现着阶级性、历史性与民族性特征。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在其根本目标指引下,与特定历史实践需要相结合,经历了由培养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到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再到培养“四有”新人和时代新人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动员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和坚定的阶级立场、不怕牺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开展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5]127。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中提出,要注重“在思想意识上动员全民族与全国人民为革命在一定阶段内的彻底胜利而奋斗”[6]250。此外,陕北公学的教育目标就明确为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和“革命的先锋分子”。解放战争时期,党培养了大批革命信念坚定的革命干部,为革命胜利储备了人才,提供了组织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由培养革命者到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转变。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崭新征程。党中央提出,要把广大青年教育引导成为“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7]35。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226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具体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之际,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成为首要任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938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因而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指导方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9]1032的“四有”新人,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此后,江泽民提出的“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和胡锦涛提出的“四个新一代”和“三点希望”,实际上都是对“四有”新人的具体丰富阐述。
进入新时代,党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建立“三全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为重要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纵观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其培养目标实现了划时代飞跃,实现了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统一。
(三)主要任务的逻辑演变:服务于革命、建设、改革、复兴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由其根本目标指引并践行具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实落小落细离不开其任务的有效完成。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5]152由此可见,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任务的完成至关重要,只有任务的“保驾护航”才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围绕“革命”主题,诠释了何为革命、如何革命等问题,为革命统一思想。党成立初期,就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提出向工会组织和无产阶级灌输阶级斗争精神为革命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这一时期,党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为“实现整个作战计划”[10]317服务的原则,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军队工作为方向,确保以思想上的正确领导保障各项革命任务的完成。大革命时期,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通过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开展政治教育,宣传革命主张,激发革命斗志,提高部队军事战斗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确立以及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有效提高了党和红军队伍的政治水平以服务于革命任务。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11]865-866将为革命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使命,增强了人民大众革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查三整”整党运动,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统一了全党思想,深化了革命规律认识,为赢得革命胜利、迎接执政考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围绕“建设”主题,诠释了为何改造、如何建设等问题,为社会主义凝聚共识。探索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集中于在重大事件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振奋民意,凝聚人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处理这些矛盾。”[8]44即要求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清是非,化解矛盾,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广泛凝聚共识。党同时注重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大提高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觉悟程度”[12]163-164,以此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与认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围绕“改革”主题,诠释了为何改革开放、如何改革开放等问题,为“改革”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改革开放宣言书,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反对本本主义,打破思想僵化,进一步解放了全党思想,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党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工作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分配、科研、整顿、改革等活动中去”[13]375,从而保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围绕“复兴”主题,诠释了何为复兴、如何复兴等问题,为“复兴”凝心聚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311-321,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致力于中国梦的宣传与阐释,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共同富裕思想基础,鼓舞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以政治任务的高度和基础性任务的稳度,为扎实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积蓄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变”之逻辑及其历史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总是伴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偕行、勇于革新,呈现出价值取向、主体对象以及内容方法的“变”之逻辑,使其目标任务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更具科学性。
(一)取向之变:从工具价值向目的价值转变
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演进的深刻体现与宝贵经验。工具价值主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党性与社会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设立、执行与实现过程体现的国家立场与社会属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5]550工具价值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中,即在于要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力量,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发展,进而将人培养塑造成为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的“国家人”与“社会人”。目的价值主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人性与个体价值,即关注人的成长与需要,旨在教育人、培养人、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之中。一方面,工具价值是目的价值产生的前提,是获取目的价值的必要手段和过程,为目的价值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目的价值是工具价值的归宿,对工具价值具有制约作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人民性”本质立场及其体现的“为人”的目的价值,工具价值就会失去价值导向。在根本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所体现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不同时期两种价值取向所处的地位和所凸显的程度不同。
具体而言,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民族大义和国家需要为出发点,其目标任务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角度来考量,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时代中心主题,个体发展为国家和民族整体需要服务。因此,工具价值成为主导性价值。在改革与复兴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更加关注人的主体价值、人本身的自我确认与自我发展,凸显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向,努力创造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6]21。因此,目的价值成为主导性价值。
纵观百年历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在保持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动态平衡中充分彰显了从“人是工具”到“人本身就是目的”的转变,逐步实现了由以工具价值为主向以目的价值为主的转变。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历史任务,辩证审视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历史性统一,这是其目标任务逻辑演变的重要经验。
(二)对象之变:从一元为主向全员参与转变
中国共产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主体构成一定关系的“人”,即党作为核心主体进行组织发动、宣传教育和价值引导所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不是物, 而是在现实中活动着的人”[17],人作为教育对象既是一种教育客体,也是自我教育主体,体现为从教育客体生成为教育主体的成长转换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离不开作为主体的教育对象的参与和支持,科学认识和组织引导教育对象,实现教育对象与教育主体的相互转换,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提供了力量源泉。百年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经历了从工人到农民和军人,从知识分子、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到社会全体成员的转变历程。
党成立之初,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一度放在城市,主要任务是联合工人发动工人运动,工人成为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提出建立工会组织,“成立这种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5]5。事实和实践证明,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运动为重点,发动和组织工人举行武装暴动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须联合农民这一庞大力量。伴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确立,党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队,农民和人民军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为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社会其他阶层共同抗战,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被拓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解放区和国统区不断拓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在党内和社会各界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成功地对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等教育对象进行了思想改造,为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力量保证。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积极探索,教育对象也随之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广大社会群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面向全体民众抓落实,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18]116党的十九大以来,探索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网络为一体的全员育人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随之拓展为社会全体成员。
纵观百年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经历了一个由一到多、由以工人阶级为主到全员参与的发展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的教育对象体现出主动性和能动性,是一个不断成长、生成为教育主体的转换过程。百年历程中,作为核心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既秉承“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又坚持以其先进性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教育对象与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即是说,中国共产党与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形成“主体—主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主体间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对象所处时代特征与群体特征不同,同一历史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设定与完成都需要依靠和发动教育对象,因而要在把握共性又聚焦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对教育对象有效引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演变的又一宝贵经验。
(三)内容之变:从政治为主向综合形态转变
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血液”,体现了党的价值导向性与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的统一,体现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具体要求。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9]54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与时代要求,不断地构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态,实现了教育内容由政治为主向综合形态的转变。
革命战争时期,基于军队工作和革命政权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成为革命者的首要素质。因此,政治教育成为首要内容。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形容政治教育在各项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20]310。伴随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涌入党内,为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泛滥,党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建党,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党内的政治水平,思想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果没有思想教育,党的各项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地位不断凸显,“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1]1094。至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属性充分彰显,体现出“政治导向”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在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这是开展道德教育的良好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冲破“文革”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三要素”基础上又纳入了法纪教育。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心理压力、竞争压力导致的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党根据新形势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教育。至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五要素”得以完整建构。进入新时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和总任务,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坚持“五要素”的基础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内容,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形态。
纵观百年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政治教育为核心、思想教育为根本、道德教育为基础、法纪教育为保障、心理教育为前提的“五要素”协调统一的内容结构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既是以其目标任务为依据,又是目标任务有效完成的重要载体。不断守正创新教育内容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演变的重要经验。
(四)方法之变:从零散经验向科学系统转变
“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5]15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桥”和“船”,成为保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手段。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历了从探索、奠基到深化、拓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从零散经验向科学系统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了以探索为特点的零散性和经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宣传、鼓动等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党主要通过创办刊物、标语宣传、创办工人夜校等具体方法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实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获得经验性发展。谭政在《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中倡导发扬和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多数方法都与具体的经验性工作相联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与全面性发展轨道,形成了以说理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8]209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抛弃了原来运动式、大批判的教育方法,形成了以疏导为特点的正面说服教育、民主讨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1]等方法。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升到全局性战略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三微一端”新媒体工具,整合现实方法与虚拟方法,坚持个人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舆论引导与网络治理相结合,形成以融入渗透为主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方法,注重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代性与实效性。
方法是思想和行动的方式,百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是“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22]的不断深化与拓展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演变的基本经验和达成目标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不变”逻辑及其历史经验
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不仅富于实效性、具有创造性,而且体现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发挥了“定向器”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各有侧重,但在“变”的同时也有主体力量、思想引领、实践原则与目标结构“不变”的逻辑遵循。
(一)主体力量不变:始终坚持党的主导性与人民主体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进程的最大经验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力量不变,即始终坚持党的主导性与人民主体性相统一。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人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是自我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设定、实施与完成都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党的主导性,就是坚持党在设定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和担任的领导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181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在政治领导方面,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通过紧抓“生命线”“中心环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坚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党性原则。在思想领导方面,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提供思想指导和学理支撑。在组织领导方面,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完成的依托和载体,党通过不断“建章立制”“自我革命”,以“关键少数”示范带领“绝大多数”,不断提升和发挥党的主导性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党的根基、血脉和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进一步讲,人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主体,是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性,不仅是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变”与“不变”的最宝贵经验。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完成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人民主体性力量的发挥。人民成为革命者、劳动者、“四有”新人之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符合时代的阶段性要求,不仅服务于追求救国、兴国、富国的具体目标,而且始终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旨向。进入新时代,在坚持终极目标为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6]33。
党的主导性以人民主体性为基础,人民主体性以党的主导性为引领,两者辩证统一充分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历史演变之中,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与特征的必然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站在全党与全体人民的立场上科学设定与完成其目标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成就人的社会主义事业,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要服从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始终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在发挥党的主导性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既全力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尊重和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百年历程充分证明,只要在实践中实现党的主导性与人民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就必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思想引领不变: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相统一
百年征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3]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坚持“两个结合”,发挥正确思想的引领作用是百年党史的基本经验。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逻辑进程的基本经验同样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不变,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制定与实施也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相统一。
理想信念昭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之上,是人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真挚信仰,回答了党因何而来、为何而去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擘画与实践图景,同时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根本遵循,正是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启民智,聚民心,引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革命、建设、改革的目标任务,并继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精华,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充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特点虽然不同,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者、劳动者、“四有”新人、时代新人的培养需要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滋养引领,追求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具体目标也需要爱国主义者的接力奋斗。新时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需要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不断增强开创强国篇章的精神定力。
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笃定,任务之践履,源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他指出:“……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振奋革命精神,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团结奋斗。”[24]75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强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式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党的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把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同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任务统一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指出:“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25]在百年征程中形成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淬炼与锻造,同时又传承与凝结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百年演进历程同样贯穿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完成需要继续以远大理想为导引,发挥共同理想的助推作用,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
(三)实践原则不变:始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506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智慧,矢志于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实践原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中的具体运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的重要法宝,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演变进程的又一基本经验。
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目的,即通过思想宣传发动人民群众来实现国家民族之独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26]296。他预言:“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27]413即是说,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实践原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28]。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到提高主体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人、提升人来完成,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进而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共同改变。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实践进程。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29]6-7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完成既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们头脑,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筑牢理想信念;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伟大实践,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知行合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伴随党开辟的伟大事业不断夯实开拓,必将在“中国实践”中提升“中国认识”,制定“中国方案”,以“中国认识”的提升能动作用于“中国实践”,推动“中国之治”,必定会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实践中行稳致远。
(四)目标结构不变:始终坚持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统一
目标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觉性和实践有效性的关键,也是党完成其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丰富系统,始终体现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是其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反映与要求,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规定着具体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相联系。
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统一的目标结构体现出“一”与“多”、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关系。“一”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根本目标,“多”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具体目标,“一”与“多”是内在一致、互动统一的整体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来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一”不仅是根本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制定具体目标的根本依据。根本目标统揽指导各项具体目标,其最终实现又必须建立在具体目标逐渐实现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具体目标的逐步实现,根本目标必然难以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来看,具体目标是根本目标的具体化与时代化体现,它的制定离不开根本目标的指导,服从并服务于根本目标。反之,如果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互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党的各项事业就会遭遇挫折。“稳定性”主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根本目标,“变动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近期具体目标。具体而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项稳定性的远期目标,并且是一项艰巨漫长的历史任务,其间需要经历多个发展时期,而每个时期都需要根据不同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设立具体的近期变动性奋斗目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根据党的最终目标来确定自身的根本目标,又根据党的阶段性目标来确定自身近期具体目标,做到既兼顾长远又立足当前,在最终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互动统一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成了“一元稳定性根本目标为引领,多元变动性具体目标互动接力”的格局。
总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锻造成为一个人民信任和拥护的百年大党,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就在于党在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抉择时都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提出高瞻远瞩且合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并且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互动统一中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